疫情期间,如何看待一些“抗灾文艺作品”?

徐榴堂


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弘扬正能量,呕歌第一线参战人员的好人好事,英雄事迹。


郭老大456


心中有感,一句艺语点砰燃。有行动问侯言,`一语点扩亮空间。=0二0年三月廿=日


咏渡岁月


这个问题,我想我有这个发言的权利,因为疫情期间我也写了一些作品,近体诗,现代诗,散文,小小说,有的发表在公号上,有的发在省纸刊上,近期更是有不少媒体和文联搞这类题材的征稿,我也看到有关抗疫文艺作品有无意义的讨论,那么如何看待一些抗疫文艺作品呢?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抗疫文艺作品的产生是必然的。纵观历史,每次历史转折时期,每有大的灾难,大的事件发生,就会出现大量的感时寄情的文艺作品,有的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有的在当时影响了一大批共同志向的人。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感受时代的脉搏,以笔做枪,直击他所憎恨的旧社会,同情老百姓,他写的《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都收入了语文课本,他的精神受到毛主席的大力推崇,毛主席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还有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建国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近百年来鼓舞了多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意志。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上甘岭》等到现在记忆犹新。

抗疫文艺作品良莠均有,好的作品直达人的内心,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如歌曲《武汉伢》,多少人听了热泪盈眶。

“……

可爱的 武汉伢

这是我的家 我们守护她

故乡的土 亲吻过脚丫

如果有一天她也需要我

搭把手就过了

搭把手 就过了”

还有在各级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mv《保重》,更是通过一个个感人的瞬间,温暖了人心,振奋了战疫必胜的精神,弘扬了众志成城的正能量。

“保重,保重,到底有多重?只能看到你的眼睛;保重,保重,到底有多重?只能看到你的背影……说出这两个字很轻,很轻,但压在我心里很重,很重……”

这样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很多,我想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感染,鼓舞人,是因为作者是发自内心的强烈的情感,我要发声,而非无病呻吟,自我矫情,发一些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东西,自然令人反感。在这儿我就不发某地某文联主席的关于“九头鸟”的作品吧(姑且称之)

在这个特殊时期,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不是医务工作者能实实在在的冲锋在前,我们在后方想做点什么,想为抗疫发声,这无可厚非,但我的观点是,一定不是喊空口号,一定要抓住触动你心弦的某一点,用心去写,文章动人,需先动己。如果不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鼓舞,给人已启迪,还不如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去捐个口罩啊什么的。

最后,献上一首本人的抗疫拙作,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七律:医生为抗疫送八月大孩子回项城老家有感:

几近门楼脚步沉,耳边风彻别离音。

爷娘何舍抛儿去,家国焉能任疫侵。

危难之时当浴血,天伦此刻怎安心。

车轮渐远声声泣,恨不冠妖一把擒。


十里荷香111


简言之,有意义,而且在科技越不发达的地区越有意义。文艺作品作为一种通俗易懂的,略带夸张的宣传媒介,能很好地把有关疫情信息、防疫方法传播出去。并且最具实用性的文艺作品一般都是民间自发创作的,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修正成型的。

比如英国儿歌《编玫瑰花环》就被认为是针对瘟疫创作的。歌词大意是:玫瑰编花环 / 口袋塞花束 / 灰烬!灰烬!(阿嚏!阿嚏!)/ 我们全倒下。

这里的玫瑰花环指浑身遍布粉色疱疹的惨状;花束则是古人为遮盖尸臭、清洁空气用的,是当时的防疫方法之一,鸟嘴面具里装的也是香料;灰烬则指处理尸体的方法,阿嚏的版本则表示了传染方式;最后大家全都病倒了。另外,游戏《瘟疫公司》也用了这首歌做BGM。

而17世纪维也纳大瘟疫时期,由街头歌手马尔克斯·奥古斯丁创作的民歌《哦,亲爱的奥古斯丁(O du lieber Augustin)》则说明了「死亡的平等性」这个概念。歌词大意是:哦,亲爱的奥古斯丁,全都完了;钱财没了,情人丢了,全都完了;外套丢了,棍棒没了,躺到泥里,全都完了;富庶之邦维也纳,和奥古斯丁无分差;从前日日笙歌,而今只剩瘟疫;满桌尸骨佳肴,恰似残羹冷炙;奥古斯丁,奥古斯丁,躺进墓地,全都完了!

这类通过阐述「死亡的平等性」来安慰人心的作品是西方最常见的瘟疫题材文艺作品的立意和功能。事实上,近来艺术专家们科普的老勃鲁盖尔1562年的名画《死亡的胜利》也是在表达这个概念,而非他们所谓的「瘟疫的恐怖」。



白七妬


您好,我是曹镜明

某种程度上:以“抗灾”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就是一次较为大型的“同题”或是“征文”比赛,而这里输赢的不是“名次”,而是“人心”;

故而,没必要觉得这些“应试”作品烦不胜烦,终归也是作者的一片心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抒发爱国情怀,同理之心,为“抗疫”做出一份贡献;

本质上来讲:同是一种公益行为,奉献自己的爱心;

什么是文艺作品?

文艺作品一定的社会生活在文学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包含不仅包含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两种,内容与形式互相依存,相对独立。

好的文艺作品是具有“净化”的作用:一方面净化社会的不良氛围,一方面净化读者的不良情绪

;故而文艺作品,既客观的反应社会真实,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人类精神面貌的著作,不可谓不重要;

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流于浮表”,但也绝不能“因噎废食”;

特殊时期文艺作品的作用

时代与文艺作品一直相佐相成;纵观历史的长河中,大多经典的文艺作品出自特殊的时期,如《霍乱时期的爱情》《西线无战事》等;

正是在特殊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在社会、网络上流传各种杂七杂八的无稽之谈来祸乱人心;在此情形之下,艺术家们以客观的现实环境为题材,弘扬社会正能量主旋律,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维系社会的稳定性,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综述:特殊时期的“文艺作品”,其实是一种社会公益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希望,代表着社会正能量、主旋律,代表着未来无穷尽的可能;由此,且不论作者其创作之初的真正目的究竟为何,仍旧是以多多益善。


曹镜明


在疫情期间,进入我们视野最多的是各大医院公号的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各类学校也都特别安排了学校的心理咨询时间预约服务。我们的朋友圈、看一看被各种抗疫题材刷屏。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抗灾文艺作品也是一种心理疗法。艺术的作用是“唤起情感”,通过浏览观看抗灾海报、文章甚至是大型晚会节目,我们都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一种心理安慰,“抗疫必胜”!现在,这已经是事实,中国成功地遏制住疫情的蔓延,相信世界也可以!


草木零落


抗疫情是一段特殊的时代背景,必定会涌现出很多文艺作品。而优秀的文艺作品必定透过时代背景用永恒的人性作为支撑,才会成为经典。

无论古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近现代的伤痕文学都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反应,但最终打动受众的是鲜活的人物。即便我们不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也能与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共情,被故事打动,从而引发思考和审美体验。

仅仅讴歌时代的文艺作品是很容易过时的,比如我们现在回头看六十年代的一些文艺作品会觉得味如嚼蜡。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思想、人的情感才是文艺作品重点表达的东西。时间将会检验哪些文艺作品会成为经典。


天子1993


您好!这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de8932668dd74123a42c688ab92a3659\

墨年书法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作,一些重大的社会生活会反映到文艺作品里,这样的文艺作品如果是有真情实感的话,是鲜活的,有营养的,会促进社会和谐和人性陶冶。当然,喊口号,虚情假意的不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