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復工後,我又想念窩在家的快樂

蔣勳:復工後,我又想念窩在家的快樂


“吾亦愛吾廬”


晉朝的大詩人陶淵明有兩句詩很有名:“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詩人陶淵明看到樹上所有的鳥都有自己的巢、自己的窩,這麼快樂地生活著,所以他領悟到我也愛我自己的家。


這是陶淵明詩句中非常感人的十個字,就是從大自然、從鳥類的生存、從鳥類有窩有巢來想象到我們自己也像鳥一樣,我們的家就是我們的窩。

蔣勳:復工後,我又想念窩在家的快樂


我蠻喜歡“窩”這個字。現在一般人有時候不太用這個字,有時我會跟很親的朋友說:“哎呀! 這麼冷的天氣,我真希望窩在家裡。”

那個“窩”的感覺,你特別會覺得它有親切感,是你所熟悉的空間、你所熟悉的環境,尤其天氣冷的冬天,你會希望有一個窩在被窩裡,讓你覺得有安全感。


然後你可以窩在那邊,讀你自己喜歡的書、聽你自己喜歡的音樂,那種開心就是你有一個熟悉的環境才會有的。

蔣勳:復工後,我又想念窩在家的快樂


我常常跟很多朋友說,陶淵明講的“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今天應該拿來作為愛自己居住環境的很重要的觀念。因為“吾亦愛吾廬”的意思是“我愛我的家”。


可是怎麼做到“我愛我的家”?

我相信在某一段時期,也許我們會覺得房子是你花錢購買的,或者我租來的一個房子,你會覺得它只是你白天上班,出去玩,見朋友回來窩在那裡的一個小地方,所以你也不在意它。


蔣勳:復工後,我又想念窩在家的快樂


如果你不在意它的話,這個房子跟你沒有很密切的關係、沒有這種情感。其實,房子並不等於家,房子是一個硬件,必須有人去關心、去經營、去佈置過,這才叫做家。

有些人只有房子,並沒有家。大家也許還記得好萊塢一部電影《E.T.》 ,當那個外星人發出“Home”這個字的時候非常感人,很多人都被那個發音感動了。


我想不管英文裡的“home”或者我們所說的“家” ,其實要以“人”作為主體。

蔣勳:復工後,我又想念窩在家的快樂


小時候我們住的其實是爸爸的宿舍,院子裡種了樹,黃昏時鳥都會回到樹上。


也許今天很多人住在公寓裡,對這種家的感覺較陌生,可是如果你養了一隻狗,遛狗之後它會很興奮地要跑回去的地方,就是家。


家≠房子


但家,絕對不等於房子。

一棟大公寓雖然空間很大,戶數很多,但有些是屬於別人的,對你來說沒有意義。可是有一個空間,哪怕只有三十坪、十八坪、十坪,可它是屬於你自己的。


你的生命要在這裡停留一段時期, 這個才叫做家。

蔣勳:復工後,我又想念窩在家的快樂


我特別希望在住的美學裡,首先你必須對家有認同感,它才會產生美,如果你覺得它只是一個房子,對你沒有太大的意義,不過是花錢買來的一個殼子,遲早你也會離開它,這樣就不會產生情感了。


所以我希望居住環境中,大家能夠先把房子變成家,再開始去營造一個空間的美學。

我們在生活美學裡,提到了跟我們息息相關的居住的美學——如何把自己的房子變成一個家,我在這裡並沒有強調這個房子必須很大,必須很豪華或很昂貴。

蔣勳:復工後,我又想念窩在家的快樂


有時候你會覺得有的朋友這麼忙碌,忙碌到他自己也不願意回到那個家,他當然對這樣的一所房子不會產生情感。

所以我們一再強調食、衣、住、行,真正的基礎其實是在家的 “營造”


即使你是獨居,也應設法把家營造好,因為你一定有朋友、 有親威,你可以邀請他們來家裡坐坐,當大家都愛你的家的時候,你也會愛自己的家。


我自己在很早就領悟了“家的意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剛回臺灣工作的時候,覺得自己在忠孝東路四段上班,也應該在附近找房子,生活才會方便。

那位聘用我的老闆人很好,他說:“這樣好了!你在一樓上班,我二樓剛好空著,你就住在二樓吧!”

我覺得這樣太方便了,真是幸運得不得了,居然找到一間房子剛好就在上班地點的樓上。


蔣勳:復工後,我又想念窩在家的快樂


我的老闆就將二樓跟一樓打通,設一個旋轉梯下來,我每天根本不需要到街上去。下班,就走旋轉梯上到二樓;上班,就從旋轉梯下來。

可是大概兩個禮拜後我開始覺得不對勁,因為我發現我的工作領域與家的私領域沒有辦法分開來。


我在自己家裡可能已經上床在棉被裡窩著了,忽然想到剛才雜誌內某些部分好像應該修改,棉被掀起來就從下旋轉梯下來,又開始忙編務,結果弄得公私不分沒日沒夜。


就在那時我體悟到: 家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讓你離開職場,我們在工作上的認真和專心,其實必須要有休息的時候。

我在臺灣有很多朋友從事美術工作,他們都在自己家裡作畫。


可是我發現巴黎大部分的畫家是將家和畫室分開的,因為他們覺得回到家裡就不要再去想進行中的作品,其實是比較健康的生活態度。


願意回家


蔣勳:復工後,我又想念窩在家的快樂


我特別要強調,過去我們常常覺得居住環境只想一件事就好,就是方便性。

像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賣房子的廣告很好玩,會不斷說服你買下這間房子有多麼划算,因為靠近市場、靠近車站、靠近學校、靠近醫院,靠近每一個地方……

七八十年代賣房子的訴求以方便為主,但情況已經有所轉變了,現在很多房屋廣告的訴求是打開窗,你可以看到片山,或條河……大家的觀念已不同於以往。


像我,就越搬越遠。

從開始上班二樓直通一樓,後來搬到臺北東區近郊坐公車約二十分鐘的“翠湖新城”社區,再遷移到我現在已經住了二十多年的地方。

那房子在河邊,當時還沒有關渡大橋,我坐渡船過河去買這間房子,我也很高興每天下班可以坐三分鐘的渡船回家,別人說這樣不會很不方便嗎?


蔣勳:復工後,我又想念窩在家的快樂


我覺得不會。我覺得上完班應該休息的時候,坐一段渡船,跟划船的人聊聊天,那是多麼開心的事。

這是我對家的解釋,家跟工作領域是有所分別的,你愛這個家,所以你願意回到這個家。

我觀察到現在很多朋友不願意回家,下了班覺得沒有地方可以去,所以也許泡在小酒館,或去卡拉OK唱唱歌都好,就是不要回家。


家應該要去經營,尤其結了婚,有配偶、孩子之後,你更應該回家,因為家是一個重要的地方。

如果這個家變成妻子不願意回來,丈夫也不願意回來,我想你絕對知道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不願意回家了。

蔣勳:復工後,我又想念窩在家的快樂


記得我小時候很願意回家,因為在家裡母親永遠會跟我講很美麗的故事,還會變編織美麗的毛衣,做非常好吃的晚餐。


其實那個年代經濟條件不好,並沒有山珍海味,可是她可以將麵食變化萬千,每天回到家裡,沒有想到媽媽怎麼又把面切成不同形狀。


因為她關心這個家,所以這個家裡每一個人都願意回家。

所以我相信居住環境的美,第一個是“願意回家”。願意回家以後,這個居住環境才會開始好起來。


(END)



歡迎來評論區和我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