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8个字的千年名句,却道出了治国安民的真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许多名言警句,更是千古流传,发人深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句。


《孟子.滕文公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指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嗜好,下面的人为了投其所好,必定爱好得更厉害,由此上行下效,对社会影响深重。


短短8个字的千年名句,却道出了治国安民的真谛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壹—

好鹤亡国


话说卫惠公之子懿公,自周惠王九年即位,在位九年,纵情享乐,不恤国政,最喜好的是羽族中一物,其名曰鹤。


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所以懿公十分喜爱。俗谚云:“上人不好,下人不要。”因懿公偏好那鹤,凡献鹤者皆有重赏,国人便千方百计,都来进献。为此新建宫廷处处养鹤,鹤不计其数。


而卫懿公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他根据鹤的品质、体姿将鹤封为不同官阶,上者食大夫俸,次者食士俸。懿公若出游,其鹤也分班跟随,陪驾伺候。大车排在前面载着鹤,号称“鹤将军”。而养鹤之人,也有俸禄。


由于养鹤开销巨大,国库不够,懿公便强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以补充鹤粮,而民有饥冻,却全不抚恤。


周惠王十七年冬,北狄挥戈南下,侵犯邢国,因齐国援救邢国,狄兵便转移兵力攻打卫国。


懿公正在寻鹤作乐。听闻狄人已入侵国境,大吃一惊,赶紧调集军队防守,可百姓早就四散奔逃,不肯抵御。狄人已攻到城下,卫懿公惊慌失措,吩咐将士和被抓回的老百姓赶快披甲上阵,但大家都无动于衷。


众人说,用一物便能抵御戎兵!

懿公忙问:“何物?”

众人说:“鹤。”

懿公问:“鹤怎么能抵御狄人呢?”

众人说:“鹤既然不能御敌,那就是无用之物,国君损害有用的人而去饲养无用之物,百姓又怎能去拼命御敌?”


懿公凄然泪下,悔之莫及,为表悔过之意,果断让人放走鹤,可鹤已习惯了豢养,盘旋故处,久久不肯散去。


懿公悔恨至极,亲自出马迎敌,与北狄大战于荥泽。


《左传》记载:“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甚败,败的非常惨烈。


卫军全军覆没,懿公被斩成肉泥,死无葬身之地。


后由战前奉命出使陈国、侥幸逃过一劫的卫国大夫弘演,舍身以身纳懿公肝脏,让人在为弘演的忠勇之举赞叹不已的同时,又为卫懿公的好鹤亡国而唏嘘感叹。


短短8个字的千年名句,却道出了治国安民的真谛

好鹤亡国


—贰—

楚王好细腰


从前,楚灵王喜欢男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大家每天都只吃一顿饭。每天起床后,整理装束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再去上朝,唯恐腰身太粗,君王不高兴。为了腰身纤细,即使他们饿得头昏眼花,站都站不起来,也不敢多吃一点东西。


等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官员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十分虚弱,站都站不稳。


“楚王好细腰”,既写出了楚灵王的不良嗜好,也把满朝臣子的谄媚迎合之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短短8个字的千年名句,却道出了治国安民的真谛

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叁—

献鸠


邯郸的百姓,在正月初一那天,捉了大量斑鸠去献给晋国上卿简子,简子非常高兴,就重重加以赏赐他们。有位门客问他原因。


简子说:“正月初一放生,表示我的恩典呀!”门客说:“百姓们知道您要拿鸠放生,便争先恐后地去捕捉斑鸠。从捕捉到送鸟的过程中,不知死伤了多少鸟。您若真想让它们好好活着,不如禁止老百姓去捕捉。他们捕捉来您再来放掉,这样的恩惠补偿不了您的过失啊!”简子说:“很对。”


“献鸠”这个故事,生动的批判了一些权贵阶层只重形式,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


短短8个字的千年名句,却道出了治国安民的真谛

献鸠


卫懿公、楚灵王因一己之私欲,而全然不顾国家、人民的命运,最终作茧自缚、自食其果,赵简子虚心纳谏,悬崖勒马,他为赵氏宗族铺平了由家入国的政治道路。


在权力主导一切的社会,君王的喜好就是社会民众言行的坐标和指南,因此,孔子和孟子都充分重视在位者的德行。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对于位高权重的人物来说,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谨慎行事,否则便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上好勇,则民轻死;上好仁,则民轻财。故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是故明君知民之必以上为心也,故置法以自治,立仪以自正也。”


凡人民趋从君主,不是趋从他口里说的什么话,而是趋从他性情之所好。君主好勇则人民轻死,君主好仁则人民轻财。所以说,当政者喜爱什么,民众就一定爱好什么,甚至更厉害。由此,明君知道人民必定是以君主为中心,所以要确立法制以约束自己,树立礼仪以规范自己。


—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普通人有什么嗜好也就罢了,但手握重权的领导干部有何爱好,就不得不慎了。如果被下级曲意逢迎,或者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那必定会成为滋生腐败、堕落温床的催化剂,或是成为压倒自己的落井石。


一个时代的社会道德风气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位者及社会各级官员具有什么样的道德水准、提倡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


1936年,美国作家斯诺到陕北采访时,他看到毛泽东住着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腿的眼镜……虽然延安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然而这些共产党领导人身上无一不焕发着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斯诺从这些细小的事情中,他发现了存在于我们共产党人之中的一种伟大力量,他把这种力量叫作“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


斯诺讲的这种“东方魔力”、“兴国之光”,就是我们共产党领导人一直大力倡导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


短短8个字的千年名句,却道出了治国安民的真谛


毛泽东同志豪迈地指出:


“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正是由于中华民族上至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志存高远、积极乐观,不畏艰险、浴血奋战,才在内外交困的艰难环境中,使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战胜敌人,建立了新中国。


建国初期的新中国,可谓是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这个新生政权虎视端端,欲以伺机而动。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我们的党没有丝毫的畏难退缩。


毛主席说:“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


国家领袖的这种英雄大无畏气概极大地激励了中国人民,在建设新中国的艰难旅程中,披荆斩棘,奋勇直前。


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崇尚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大庆精神;崇尚甘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和“焦裕禄”精神;崇尚勇当英雄、劳模的社会价值观;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短短8个字的千年名句,却道出了治国安民的真谛

铁人王进喜

铁人王进喜


60年代初期,面对国外反华势力的种种压力和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再加上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中国举步维艰。对此,我们党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钻研精神,举国上下,从毛泽东主席到广大普通人民群众,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硬是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弄出了“两弹一星”和核潜艇。


而且,“三五”计划期间,国家在辽阔的三线地区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建立了一大批具有战略纵深意义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经过近30年的建设,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防科研生产体系。


这一切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建国后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甘于无私奉献的大环境下创建和形成的,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投身革命事业、奉献青春的动力之源,也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重新站起来,甚至是崛起的根本原动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会上行下效……


新中国之所以能够旧貌换新颜,能够取得一系列伟大成果的主导因素,就在于我们的党,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始终为国,一生为公,一心为民的楷模示范作用。这才有了国难当头之际,无数有识之士奔赴延安、亿万民众投身革命;才有了钱学森等科学巨匠冒死奔回祖国,为国效力;才有了中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短短8个字的千年名句,却道出了治国安民的真谛


—伍—


新形势下,受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很多人产生了贪图享乐、过分注重物质享受,而放松对思想品德的改造和提升,使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现象盛行,社会道德沦丧,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


毛主席曾经阐述: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是的,一个时代自然要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一个国家要有精神,它是国本;一个民族要有精神,它是脊梁。


这个“精神”,是一种家国情怀,一种忘我境界,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敢于超越、敢于抗争的血性和品格。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民族就得要有点精神,否则就会失去脊梁骨,不能自强自立;一个家族要有点精神,否则就会家业衰败,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那么就会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或是一心为己、毫不利人,那么,生命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有志于正心,志于修身,志于为民,志于兴国……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一个国家、民族的兴亡衰败,其核心在于上位;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皆取决于民心。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忧民则兴国,逸豫则亡身,在和平年代,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才能有备无患,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