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没有定量计算,中医配药是根据什么调整各种药材数量的?

尼马乐戈比


中医理论没有定量计算,中医诊断医术:用药配伍方剂的药用量,是依据、根据、证据各种各样的病根、病本、病源、病理、病性、病因、病情、病症患者,同一种病症、多种病症轻、重、快、慢等不同程度、不同原因和原理、不同体质与生理功能、条件和基础、各种不同情况与症状等辨证诊断治疗,来使用各种不同程度的计算用量、药量进行配伍方剂,对症下药。


袁聪


说中医没有定量计算这个说法恰恰反应了不懂中医,我想问一下你能把人类会得多少种疾病说出来,把每种疾病的程度说出来,中医就会给你定量了,古圣留下的方剂都有详细记载,什么病,什么程度,如何演变预后,如何预防都针对性得讲了治法和用量,这还不足以说明中医的厉害吗?

关键是后世人得病会完全按照古圣的方子去得病吗?病有无数种,程度也有所不同,个体还有差异,祖宗早已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完善的治疗理论体系,依照理论,依照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依照病情去合理配伍恰恰是中医最科学最实际,西医完全比不了的地方,人个体既有差异如何定一个标准的量,程度轻重既有差异,如何定一个具体的量,这个量只能掌握在中医的手里,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量。

所有抨击中医的人都是因为根本就不知道中医里面都包含了什么,想当然去诋毁。中医学习要懂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性味归经;要懂脏腑辩症,八纲辩证,六经辩症等,要懂脉像,懂经络穴位针灸等一系列的知识才行,尽管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内证功夫,但是能把祖宗留下的智慧继承好就非常厉害了。

希望批评中医的人具体点,如果你能把中医的八纲辩证或者中药的性味归经或者任何一项提出它的不合理,错在哪说出来,还有个讨论的余地,完全没有针对性,对中医理论一窍不通,还要批评,真不知要说什么好。


haolanying1973


首先说说中国的传统食品,药品的定量。

说药品可能不太熟悉,说食品吧。学厨师,师傅是不会教导你放多少盐的,只教授你主料,陪料,佐料,制作程序,掌握火候。走遍全国,千地千味,万人万品。想吃正宗,还得去原产地。

中药也一样,有南沙参,北沙参,南吴庾,北茱萸等等。

同样的药方,可人用,也可兽用。

因为地缘辽阔,北方风沙严寒,南方高温潮湿,医师就要在方中调节剂量,加大发散除湿药。北方风寒,就要增加滋润温补药。

这也是中医辩证施治的精髓。也是导致中医传承困难的根本。

首先说明,好的中医,是需要精通天文,地理,阴阳的。

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治国和治人都需要高深的学问。

中医,讲究传承,不是看几本药书,记多少汤头就算中医。

就像炖鸡,师傅教授你什么鸡好,放什么调料,炖多少时间,但只有师傅最喜爱的徒弟才知道,炖鸡不可以揭锅盖,出锅时打开锅盖要立刻加香油锁住香味。别人还在为加少了无味,加多了有中药味发愁呢😂😂😂这也是中医没落的原因吧。因为中医会同门相残。

西医定量制剂。管你黑人白人黄种人,亚洲欧洲南美洲。是适合发明药物的人群用的。

就像在外国开中餐馆,必须公开用料量。如果真按湘菜,川菜制作程序,外国人吃的了吗?可中国人会说你做的是个锤子,这也是川菜?格老子再给我来点辣椒。[捂脸][捂脸][捂脸]

所以,认识的错误是对中医的最大伤害。

西医就像流水线。万人统一。


豫西懒人


个人假设:经方按“君”“臣”“佐”“使”配伍,或加“和中”,为求平衡一体。中医思想与“易”同源,在单个药材定量上是否与后天八卦有关联?后天八卦排列为“戴九履一,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吾居中”,数字对应不同的脏腑分阳中阴,阴中阳

肝为“将军之官”

胆为“中正之官”

心为“君主之官”

小肠为“受盛之官”

脾为“谏议之官”

胃为“仓廪之官”

肺为“相傅之官”

大肠为“传导之官”

肾为“作强之官”

膀胱为“州都之官”

三焦为“决渎之官”

是否有关仅个人假设留待验证!!!


静水瑶


很多关于中西之争没完没了,我想问你们相信算命吗?因为相术一门也是有其理论方法的,查言观色,看面相,着手相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算命的给十个人算命,其中5个人算对了,这5个人就深信不疑奉其为神算,为其传颂,这就是概率,给1000人算命有400人算对了就会有400人迷信他,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地方寺庙香火很旺。相术有相术的理论,周易八卦、阴阳五行、风水、不都是与中医同气连枝的术本同源,所以一个郎中(此处不称呼为医)看10个病人,有5个人康复了(不论是否药有没有疗效)这5个患者就说中医真好啊。所以中医无法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只能通过讲故事来口口相传有多么神奇,纵观人类发展,抗生素的出现使人类的寿命大幅提高,现代医学手段甚至可以大大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和质量,分子医学,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的发展突飞猛进,这关乎到国家和人类的命运。很难想像再过20年50年或者百年后人类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如果我们死抱着中医幻想着千年前古人留下东西,如何立于世界各国,如何对抗美国。所以中医应该做其该做的事,把中医归到养生保健范畴。


基因的载体


传统的中医脉诊是依靠医师的指感去判断脉象。他们往往以手指放在寸关尺三部诊脉,藉此判别出病人的症候,病性,病位,和病机。但在循证医学之中,单凭主观的指感去描述脉像是不足以令传统中医脉诊在国际的科学舞台上立足。要令全世界人都认识到中医脉诊的精髓,脉诊数量化是刻不容缓的。目的:一.调查中医脉诊的八大元素和压力脉搏波的物理涵数的关系;二.建立八个中医脉诊数量化的数学模型。方法:此研究采用多因素多变量的设计。中医师被定为黄金标准,压力脉搏波的物理涵数作为量化的因素。一方面中医师要在右、左手腕,寸关尺六部诊脉,并按照指感,在0至10的比例上,去判别八大元素的强度。另一方面,六部的压力脉搏波会用压力脉搏采集仪采集,然后抽取相关的脉搏波涵数跟中医师的指感作比较。分析:以线性回归法去调查八大元素和压力脉搏波的物理涵数的关系及其相应的数学模型,α定为0.05.结果:在八大元素当中,除了’柔软度’之外,其余的P 值均小于0.05.‘深度’、’阁度’和’强度’的回归系数R2都令人相当满意。结论:此实验的重要性就是能从传统中医学的角度去量化中医脉诊。此八个数学模型能够把中医脉诊从抽象、主观的无形层面引领到实质、客观的有形层面。


川君说易


西医貌似精准,实际是模糊医学,大数据形成“药方”仅分婴幼儿与成人,成人不分男女、高低、胖瘦,大众化医疗。中医看似模糊,实际是精准的医学,药方分男女、阴阳、虚实……,故中医药方是千变万化,真正的个体化医疗。现代中医西医化之后,千变万化的中医向西医看齐,中成药满天下,是进步还是退步?问题更严重的是:你看中医科,如果遇到一个现代中医院校毕业的“小”大夫,往往是:“你想开什么药”?或者问:“你都有什么病”?你说发烧,就给你开“去热”的中成药,可此热不是彼热呀……,再问:现代中医西医化是进步还是退步?


哈大叔3


中药也是有定量的,而且是通过2000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基本定量,古代中药配置时是以钱两为单位配置,比如说茯苓几钱,杜仲几钱,大黄几钱,蒲公英几钱或几两,现在都以克计量,比如甘草几克,杏仁几克,白芍几克等等,所以,中草药在施治过程中也有定量,特别是毒性高的中药材,更要在量上严格掌控,很多人认为中药不计量,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谁见过中医开处方只写药名不写剂量,谁见过抓药不用小秤称量而随手一把一把的乱抓?


北方的狼


中医中药的最大弊病就是没有量的分析判断和治疗。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中医不是科学?恐怕这是原因之一。同样的几味中药,在有的中医手里就能治病,而在你手里就没有效果,就不治病。为什么?中药的量大都是师父口传心授的,是秘密。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就在于此。中医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也有很多优秀的成果。屠呦呦从中医药古书中得到借鉴就是这样。但是,屠呦呦不是中医,也不是用中医的方法,尤其是不是用中医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提炼的青蒿素。现代医学提倡精准治疗。中医现在还不能做到。所以中医要跟上时代步伐还应有更大的改革。


柳树枝


这个问题提的好!这一点也正是中医需要去探讨去研究的地方。要让中医发杨光大,必须把这些靠经验的东西上升到科学理论上来。但其中存在很多很多已由古人们费尽心血调查研究的成果。例如同一种中草药,产地不同用起来的作同也不同,同一位草药量也相同在煎药时先放和后放其疗效就杰然不同。所以说中医里的学问绝不比西医差,而是高深莫测。不然的话她怎么能留传几千年,所以说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开发,使其发扬光大为民造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