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軍閥的產生

所謂軍閥,就是掌握了一部分武裝力量的人。武裝力量本應該由國家掌控,但是因為各種因素,最終被個人所控制。

誰控制軍隊,軍人就效忠誰。如果由軍閥控制,那麼軍隊就效忠個人;如果由國家控制,那麼軍隊效忠國家。個人與國家相比,不確定因素太多。因為個人有慾望雜念等主觀因素的存在,那麼軍閥可以利用軍隊為非作歹。軍閥可以用軍隊替自己辦事。近代中國之所以戰亂不斷,與軍閥存在莫大的關係。戰亂實際上就是軍閥之間的混戰。軍隊不掌握在國家手中,他們效忠不同的人。這些人都想利用軍隊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於是戰亂不斷。

近代軍閥的鼻祖是曾國藩,他創辦的湘軍成功鎮壓了當時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在之前,清廷本身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八旗和綠營。這兩支軍隊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後,其戰鬥力嚴重下降,在圍剿太平軍時,不堪一擊,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為了消滅太平軍,清廷不得不倚重當時地方團練。在此基礎上,曾國藩創辦了湘軍。清廷依靠他們戰勝了勢力龐大的太平軍。曾國藩搞的湘軍,實際上是他個人的私人武裝。軍隊中很多士兵可能只知大帥,而不知朝廷。他們效忠的對象是曾國藩,而不是清廷。以前的八旗和綠營效忠的可能是朝廷,這就是兩者的區別。如果軍隊的掌控者不認同朝廷,那麼他可以利用軍隊造反。朝廷可能也沒辦法。他或者也可能利用軍隊要挾朝廷,讓其滿足個人需求。這樣的軍隊對有異心的人是機會,但對於接受了傳統教育的曾國藩卻是磨難。這就是為什麼在攻下天京後,他著急地解散軍隊。

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其行為,認為他是自毀長城。甚至有人鼓譟他造反,自立為王。因為當時大清的軍隊根本沒能力與其抗衡,自己的湘軍在整個中國是最強的武裝力量。曾國藩本身在軍隊裡威信高。但是曾國藩最終沒有聽從這些意見,而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裁軍。除了曾本身受傳統的忠君愛國教育有關係外,湘軍內部的戰鬥力下降也有關。另外,從湘軍分離出去的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本身對曾國藩並無好感。特別是左宗棠更是時時與其作對,壓根不把曾國藩放在眼裡。如果曾國藩其異心,這兩人恐怕會聯合朝廷再次鎮壓。曾就是因為明白這些,才出此下策。另外兩人卻並沒有怎麼裁,特別是李鴻章的淮軍被清廷保留下來了,朝廷似乎想讓他們幾支軍隊彼此制衡,以維持朝廷的政局穩定。

李鴻章的淮軍後來發展成了北洋水師,在曾左離世後,他儼然成為了清朝最有實權的人。因為北洋水師的存在,這是當時大清國的安全屏障,不過大清並沒有得到安全,反而被東邊的日本打趴在地,北洋水師也全軍覆滅。李鴻章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戰回到解放前。李在甲午海戰後,他實際上退出了中樞。在朝廷,他似乎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力量了。

雖然曾左李掌握了武裝力量,軍隊的效忠也發生了某種變化,但三人畢竟是書生,傳統教育下,他們仍然終於國家朝廷,因為這樣,軍隊最終也是間接地效忠了朝廷。如果軍隊的掌控者不再這樣,那麼軍閥就真的產生了。

北洋水師被滅後,袁世凱被朝廷安排到天津小站練兵。在此基礎上,他練出了一支新軍——北洋新軍。袁與曾左李相比,功名沒有。他本身受傳統教育也不如前者,江湖習氣似乎比前者更重。這反而成就了他的霸業。亂世之中這樣的人更吃香。北洋新軍是袁世凱辛苦栽培起來的,軍隊自然是效忠他。因為他們的存在,袁在朝廷的地位也水漲船高。辛亥革命的爆發,為袁的崛起創造了條件。袁實質上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受益者。當時北洋軍效忠誰,天下就是誰的。他們效忠袁世凱,那麼天下就是他的了。如果袁世凱忠於清廷,那麼天下就是清廷的。如果袁世凱忠於民國,那麼天下就是民國的。如果袁世凱都不要,那麼天下就是他的。

袁最後在稱帝了犯了渾,導致眾叛親離,這些背叛最嚴重的當屬北洋軍的背叛,他們不忠於袁,於是天下就沒了。袁世凱去世後,北洋軍喪失了效忠的對象,於是轉而效忠其他的人。如果效忠段祺瑞,那麼他們成了皖系;如果效忠馮國璋,他們成了直系。除了北洋分裂外,其他的地方軍閥也各自為政,他們都有自己效忠的對象。因為效忠的是個人而不是國家,軍隊成了私人武裝,於是戰亂不斷髮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