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行业”变天,“助贷行业”崛起,正规持牌经营将是趋势!

你对于“贷款中介”的印象是什么?套路贷?高额手续费?.....,停!无论之前的认识是什么,从现在开始将信息清零,因为今天我们将完全颠覆你的认知。(正文开始)

爬虫叫停、电销管控、催收监管、现金贷整顿等,有的地区现在甚至已经明确规定辖区内的贷款中介机构不允许有催收、垫资过桥等手法?这一系列管控政策到底在向贷款中介行业传递怎样的讯息呢?

并不是干掉贷款中介,而要规范贷款中介

贷款中介存在由来已久,贷款中介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金融行业的高利润滋生暴力催收、垫资、高额手续费,改变了贷款中介致力于帮助小微企业便捷、快速融资的“初心”。

所以在“市场杠杆”无法自动调节的情况下,“监管”重拳出击必不可少。而曾经以撮合、垫资、催收、手续费为主营业务的贷款中介,在监管部门陆续出台的严管政策之下,只能回归“助贷”本源——做“撮合”业务。这对于贷款中介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打击,甚至于很多中小型贷款中介抗不过这个“寒冬”,纷纷倒闭。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那贷款中介又将何去何从呢?

“助贷”崛起是大势所趋

为什么“助贷”崛起是大势所驱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助贷”呢?

简而言之,助贷即助贷机构向放贷机构的贷款业务提供支持、帮助,最终为借款人撮合匹配资金方。需要注意的是,助贷机构本身并不直接发放贷款。“助贷模式的初衷,是把传统金融机构、金融持牌机构的资金资源与有数据、流量、获客优势的机构结合,提高放贷效率,实现优势互补”

01 市场监管压力倒逼“助贷”崛起

在强监管之下,贷款中介曾经最赚钱的业务,垫资、催收都不能再做了,也就相当于斩断了贷款中介的生命之源,对于贷款中介的打击自然是致命的。如此巨大生存压力之下使得贷款中介不得不去“转型”,去规范自己让自己更加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重新回归到“贷款中介”的初心——为贷款人撮合匹配资金方, 即做“助贷”。

02 资金与流量的不匹配催生“助贷”崛起

助贷越来越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流量和资金的不均衡。金融机构上千家,资金分布相对分散,对于任何一方机构来讲要么流量过剩,要么资金过剩。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一个对象能够将“需求”与“资源”做好完美的匹配,于是便催生出“助贷”这个对象。

03 “助贷”崛起便于推进普惠金融

金融的根本,还是商业场景,金融行业必须始终围绕实体经济,是为产业服务的行业。就市场需求而言,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有效覆盖所有人群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通过“牵手”部分在流量、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助贷机构,不仅可向更多用户提供有价值的金融服务,亦能推动普惠金融真正落地。

04 有资源的场景方本身便是天然“助贷”机构

有资源的场景方本身便是流量巨大的资源体,旗下有庞大的体量客户,这些资源端只需要将有金融需求的客户推荐给银行即可,便实现了”助贷“的撮合业务。

毋庸置疑,助贷业务确实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对于自带流量的财税公司、会计事务所、房产中介、贷款中介(传统)场景方而言。但是要想在助贷市场分一杯羹,恐怕还需要一把“勺子”。

场景方有自有流量,还需要一套系统,一套可以让场景方可以挖掘自身场景优势、数据优势,初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优势客户,再高效的将“流量”批量化推给金融机构的系统。 当然银行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去研发这样的一套系统,财税公司更不会,金融科技公司则能提供这样的系统,直面科技便为场景方做金融提供系统支持及后续全套实施解决方案。

银税互动就是场景方做助贷的典型,财税公司“牵手”金融科技公司,将财税公司下面有贷款需求的客户推送给银行,银行的税金贷直接通过跟产品相关的财税公司来输送,让有些“神秘“的金融产品变得“触手可及”。

银行哪有时间和精力来为财税公司做专业产品培训?财税公司哪有能力来为银行筛选客户?

(以财税场景为例)财税公司“牵手”金融科技公司,实现财税公司与银行的直接对接,银行开放接口,赋予财税公司金融服务的能力,客户通过财税公司提供的端口和银行直连,需求提交、产品选择、信息提交、资料审核、结果通知等全在线上完成。风险控制和审核阶段都会由系统中的机器人来处理,让整个贷款流程直线加速。

而系统中大数据、AI技术、区块链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的运用,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客户画像,对客户进行特征分析,还能帮助银行根据财税公司客户的人群画像来定制专属产品和服务,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提升客户与金融机构的匹配及过件率,如:专为财税场景中客户定制的“税金贷”产品等。

全新“助贷”模式下,银行通过这样的模式及对应的系统来实现低成本获客及业务下沉;财税公司通过这样的系统不用对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就解决了自身客户的金融需求问题,让自身品牌在客户心中的粘度得到增强。同时,该模式在安全性、透明性以及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方面都是一次革新。

所以,助贷模式能够提高助贷平台和银机构双方业务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是一种双赢的模式,银行牵手流量方、技术方推进会对整个模式各方带来巨大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