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在承德境內建的行宮知多少?


清朝皇帝在承德境內建的行宮知多少?|紫塞歷史

承德離宮一角

提起行宮,其實相當於現在的國有旅店。我過去單純地以為皇帝的行宮只有皇帝才能住,現在才知道行宮不僅皇帝、大臣在那裡住,它也是一路北上圍場、豐寧、蒙古和回來途中軍官、士兵們休息的場所。

行宮分為宿營地(駐宮)和邊休息邊喝水、喝茶、餐飲地(茶宮)。所以,有30裡地休息飲水,60裡地住宿吃飯一說。行宮不是清代皇帝的獨有產物,歷代皇帝都在經常走的道路上修建休息之所,也修一些專用道路,古時稱呼為御道,在一定的路段再配建上居所,即為出行時的宮殿,簡稱行宮。

現在我正研究的是,清代皇帝到底在承德境內修建了多少行宮?

凡是涉及歷史的東西一定要儘量講求真實。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尤其以河巖先生編著的《清代皇帝北巡御道與行宮》和劉樸先生著的《承德湯泉行宮》裡面記載的最為詳細。

大清王朝的御道縱橫南北、四通八達,因為大清初期的幾位帝王都深知“國要強,御道長”的道理。特別是康熙、乾隆兩位帝王在位期間,不停地出行大江南北,巡視邊防,體察民情,尋求各民族和睦之道,重視民心。

清帝出行的路線有多條,是成網絡狀的。我這次先介紹清代帝王在長城外“紫塞承德”一帶的出行線路,主要看看,在這裡建了哪些行宮別苑?

這一條線路是由北京往北,到承德,到圍場,再到內蒙往東沿西拉沐淪河,又經黑龍江、松花江至吉林,再往南至遼寧,又往西至撫順、至盛京。

這裡強調一下,有清以來,初期的帝王大都重視整肅軍旅,強化軍事演習(指清史裡記載的北巡圍獵、木蘭秋獮)。從1681年到1820年之間的140年的時間裡,木蘭秋獮活動不斷,共舉行105次之多,加上平定過一些邊陲叛亂,從而形成了大方向不變、小路線多條,道路分佈範圍廣、分散、路線拉得長的御道。

這些小路線經過承德境內主要地點的說一下,有助於介紹在承德的行宮分佈。

第一條小路線:京師(北京)——古北口——虎什哈——天橋——八間房——窄嶺——黑山咀——長閣——大閣鎮——赤峰。

第二條小路線:十八盤——鞍匠屯——波羅諾興州河——內蒙。

第三條小路線:十八盤——平坊——偏嶺——鞍匠屯——王家溝——興州河——小城子——興州——鳳山——小灤河——圍場。

第四條小線路:鞍匠屯——王家溝——喇嘛洞——韭菜溝——金溝屯——紅旗(原名富爾噶山)——灤河沿——伊遜河——少府北藍旗(原名喇門噶山)——波羅和屯——圍場。

第五條小路線:京師——喜峰口——寬城——龍鬚門——黨壩——八溝——內蒙寧城。

第六條小路線:京師——古北口——三岔口——偏嶺——喇嘛洞——盤龍寺——喀喇河屯——大小三岔口——小營——少府北藍旗——波羅和屯——頗賴村——張三營——唐三營——圍場。

第七條小線路:古北口——巴克什營——兩間房——青石樑——常山峪——鞍子嶺——王營子——喀喇河屯。

第八條小路線:樺榆溝——陳柵子——大貴口——長北溝——大梁底下——牛圈子溝——熱河行宮——黃土坎——三道河——中關——什巴爾臺——波羅和屯——張三營——唐三營——圍場。

第九條小路線:喜峰口——孟子嶺——龍鬚門——黨壩——八溝——七溝——二溝——湯泉——熱河行宮。

第十條路線:圓明園——密雲——古北口——兩間房——長山峪——喀喇和屯——廣仁嶺——熱河——釣魚臺——黃土坎——中關——隆化(波羅和屯)——張三營——唐三營——圍場。

到後來,皇帝們所走的線路,基本是沿著第十條小線路、固定下來了。這時候的在承德一帶的清代行宮也就基本固定了。

從京師出發後一路所住的行宮,承德境內的行宮按照縣域來分,灤平境內有巴克什營行宮、兩間房行宮、常山峪行宮、鞍子嶺行宮、王家營行宮、藍旗營行宮、興洲行宮、盤龍寺行宮、鞍匠屯行宮、偏嶺行宮……

雙灤區內有樺榆溝行宮、偏橋子釣魚臺行宮、喀喇和屯行宮;雙橋區境內有熱河行宮(後發展為陪都避暑山莊)、釣魚臺行宮、黃土坎行宮;隆化縣境內有中關行宮、什巴爾臺行宮、波羅和屯行宮、濟爾哈朗圖行宮、阿穆呼朗圖行宮、張三營行宮、唐三營行宮;承德縣境內有二溝行宮、中六溝行宮、湯泉行宮;平泉縣境內有喇嘛廟行宮、雅圖溝行宮。

有記載的行宮,有28座,還有那些無記載的行宮呢,已經無處尋找了,或許有些地方還有民間傳說。比如地名裡有藍旗、紅旗、茶棚、牛錄、皇姑屯、娘娘溝、娘娘墳等的地方或附近,或許還有皇帝住過的驛站行宮。有時間出行去找找唄!

清朝皇帝在承德境內建的行宮知多少?|紫塞歷史

行宮大門


清朝皇帝在承德境內建的行宮知多少?|紫塞歷史

加關注請掃二維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