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碼也需“全國一盤棋”

浙江健康碼在河南省可以代替健康證明,實現全省通行;持有湖北恩施健康碼綠碼的咸豐縣務工人員在乘大巴返回杭州後,可以不用隔離、直接返崗。為提高復工效率,多省市相互籤協議互認健康碼,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截至2月底,健康碼已在全國近200個地市上線,借力信息化手段築牢疫情“防控網”。但由於不同地區的健康數據未實現充分互聯互通,“一城一碼”的現象給不少復工人員帶來困擾。如何打通現有數據資源、克服“數據孤島”現象,如何寫好“大數據戰疫”的下半篇文章,考驗著各地政府的數字化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小證明”關乎大棋局。在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低風險地區之間的人員和貨物流動,必要的健康證明要做到全國互認,不得再設置障礙,不對人員採取隔離措施。總書記之所以關注這一細節問題,正是因為當前我國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形勢,加快復工復產進程是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的前提。實現健康證明互認,讓勞動力各就其位,才能打通復工復產的“中梗阻”,穩就業,保生產,恢復經濟社會秩序。

技術問題首先要靠技術手段解決。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應遵循“以共享為原則,不共享為例外”的原則。面對不同企業、不同平臺、依據不同標準採集信息而獲得的健康碼,打通平臺、整合信息方能實現健康碼區域互認。從國家政務服務平臺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碼”與各地健康碼對接,到四川省打通省級健康證明與8個州市健康碼互認通道,正是從技術層面解決健康碼異地互信問題,實現健康碼的“全國一盤棋”。

技術運用只是第一步,後續還需各地下好繡花功夫。從規則制度上說,應完善健康碼互認的前置條件。例如,健康碼只能證明受檢者當時的狀況,如何確認人員當下健康狀況、避免人員返工途中的染病風險,是互認健康碼之前必須考慮的問題。就具體工作而言,基層幹部不能因為依賴高科技手段而產生懈怠心態。面對媒體報道的“10份證明文件抵不過1個健康碼”的機械執行問題,面對實現信息互通面臨的技術困難和時間耗費,各地需要多一些“馬上就辦”的果斷,少一些“一刀切”的思維,解決好返崗復工人員的健康證明、居住就餐、安全保障等問題,讓他們儘快上崗、安心上崗。

湖北省委書記應勇在看望慰問赴粵返崗務工人員時說,湖北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呼籲請求全國各地、全社會善待湖北人民。這也提醒了各地,在面對外來返工人員時,都應保持尊重和善意,避免歧視與偏見。加快健康證明互認,讓更多務工人員儘快返崗,有活幹、有錢賺,這不僅是勞動者的福祉所在,更是我們國家的發展所需、民心所向。 據人民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