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長江干流江蘇段,又稱揚子江,西起南京,流經鎮江、揚州、泰州、常州、無錫、蘇州和南通等8個設區市。全長432.5公里,流域面積3.87萬平方公里。江蘇因江而生,依江而興,在長江跳動的脈搏裡,沉澱著絕美的詩詞,流淌著靈動的故事,譜寫著今日的輝煌,讓我們依江而行,聆聽江蘇故事。今天,小編帶您走進位於長江北岸,江蘇省新興的港口工業城市----靖江市,通過詩詞來感受這座文化之城。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令人心馳神往。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大文豪蘇軾的這首婦孺皆知的《惠崇春江晚景》(一)便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日盛景圖。據有人考證,《惠崇春江晚景》可能是他元豐八年(1085年)于靖江停留時所作,此詩與僧人惠崇的畫作《春江晚景》詩畫一體,共同描繪了當時靖江的江邊情景。


春日靖江、舌尖饗宴


詩中,靖江一帶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場景栩栩如生。尤其最後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時”,詮釋了靖江美食為人們所帶來的舌尖饗宴。靖江的美食,多取材於江鮮。2007年,靖江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國江鮮菜之鄉”。在眾多的江鮮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所謂“長江三鮮”(河豚、鰣魚、刀魚)。蘇軾詩中所提及的河豚則是其中之一。每當桃花初放、蔞蒿滿地、春江水暖的時節,上海、南京、揚州等周邊地區的美食達人們便紛紛來到靖江,品嚐河豚的美味。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河豚腴肥鮮美,營養豐富,且有補虛、祛溼、健胃等功效。但其有劇毒,需由專人烹製方可確保食用安全。從古至今,靖江人對烹調河豚頗有心得,在河豚的清洗、燒製、食用、防毒、解毒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靖江,河豚可清蒸、紅燒、生炒、煨湯,河豚肉、皮、腸、鰭、肋皆可製成美味佳餚。河豚炒青菜、鮑魚河豚盅乃傳統名菜,向來膾炙人口。涼拌河豚皮、醋溜河豚鰭、翡翠河豚肋、五香河豚腸、香炒河豚乾等取材新奇又味道別致,同樣令人稱道。其中河豚炒青菜尤以著名。河豚魚肉鮮嫩味醇,青菜油而不膩;河豚性溫,青菜性寒。二者同烹可相得益彰。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靖江也因此與揚中、江陰等地一同因河豚而馳名中外。河豚產業也在靖江發揚光大,並廣為傳播。國內凡是有機場的城市,幾乎都有靖江人在烹製河豚,最多時,年銷河豚超過3000噸。靖江也因此在2010年被評為“中國河豚美食之鄉”


鰣魚、刀魚味道同樣鮮美,食之別有滋味。鰣魚可烹製多種名菜,紅燒鰣魚、清蒸鰣魚皆為席中珍品,有“紅燒鰣魚兩頭鮮,清蒸鰣魚誘神仙”之民諺。刀魚宴為靖江特色名菜,5千克刀魚可製作不同菜餚20餘種,擺上席面色、香、味、形俱全,不但中看中吃,而且取名典雅,富有文化品位。如桂花魚餅、香脆桂圓、玻璃魚餃、芙蓉刀魚、水晶圓子、九龍戲珠等,饒有餘味。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護漁隊隊員們在長江裡巡查 朱其攝


2019年3月起,長江流域進入禁漁期,靖江餐飲行業積極應對,停止購買和銷售野生江鮮,上線全新“靖江春鮮菜”菜單,讓食客們品嚐到更豐富的“靖江味道”。


除了河豚江鮮菜系之外,蟹黃湯包是另一道令靖江名揚四方的品牌美食。單從名字上聽來,便足以讓人垂涎三尺,一旦品嚐,則更是唇齒留香、終生難忘。蟹黃湯包皮薄如紙、湯足如泉、濃而不膩、味道鮮美,1999年春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中國四大名點之一。如此美味,全因在選材講究、製作工藝嚴謹。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靖江蟹黃湯包的基本原料為麵粉、豬皮、雞和螃蟹。麵粉選用高筋粉,豬皮選用膠原質豐富的脊背部和腿皮,雞須用放養的重約2千克的老母雞,蟹選用125克以上的活雌蟹。製作時,熬湯、制餡、擀皮、包餡、蒸燒等全過程有30餘道。制皮馬虎不得,麵皮各處的厚薄程度不可有一絲差別,否則湯包便會破皮漏汁。包湯包,則必須要經驗豐富、操作技術熟練的老師傅才能勝任。每隻包子上的皺褶不得少於30個,且間距均勻,封口小而緊實。唯有如此,才能達到“形如玉菊,不溢不破”的要求。而在最後蒸制時,須嚴格掌握時間,足氣猛蒸5分鐘,前後誤差不可超過10秒……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因江而生、景色旖旎


以江鮮菜為代表的靖江美食之所以如此多彩,令人難忘,離不開大自然,尤其是長江所帶來的豐富的水產品的饋贈。靖江也是一座因江而生的城市,位於長江下游,襟江近海,東、西、南三面皆臨江。就連其名字的由來,也與長江息息相關。大約三國時期,靖江從長江露出,成為江水沖積下的一片沙洲,成為吳大帝孫權的牧場,故靖江古稱牧馬大沙。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而靖江的另一個古稱——馬馱沙,記載著靖江是由“白馬馱沙”而成的傳說。如果展開藝術想象,長江的浪花就好比是傳說中的“白馬”,它把長江上游的泥沙“馱”到下游,形成了這片土地,結下了靖江與長江的不解之緣。宋朝時,這裡改名陰沙,並開始移民墾殖。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單獨置縣,其原因為地“處金陵下游,扼江海門戶,捍衛全吳,屹然重鎮”,對於長江沿岸的安定有著重要作用,故被正式命名為靖江(“靖”為安定太平之意)。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沿江溼地 朱其攝


除了直接催生了靖江之外,長江還為靖江帶來了旖旎的景色。靖江舊縣誌上曾載有所謂“靖江八景”:孤巒砥柱、雁塔橫江、瀾江天際、秋潮晚渡、村園春槿、沙苑桃花、漁舟夜月、織水穿江。每一景不但有典雅的名字,還都配以工整的七言律詩,令人們對靖江的風景產生美好向往。其中,瀾江天際、秋潮晚渡、漁舟夜月、織水穿江都與長江直接相關。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百里江堤


“瀾江天際”描繪遠處天際無邊無涯的江水;“秋潮晚渡”展示了奔騰澎湃無休止的潮汐;“漁舟夜月”聚焦寧靜月色下晚渡歸航的漁船;“織水穿江”呈現了舟帆穿行、漁民辛勤勞作的江邊港灣。而 “雁塔橫江”的主角文峰塔也是雄踞江邊,在江水的映襯下,顯得頗有氣勢,是具有代表性的靖江古建築。遺憾的是,在清嘉慶十八年(1813)的一次大規模的江坍中,此塔坍入江中。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如今,“靖江八景”大多已消失。有的雖然仍在,也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而改變了面貌。漁船雖然還如當年一般在月夜下歸航,但多已是現代的機械化輪船, “漁舟夜月”中那種月光輝映帆影的韻味已不復存在。但是,在長江的掩映下,更多具有新時代風格的新景觀也正在不斷誕生,譜寫著靖江歷史的新篇章。


江水奔騰、洶湧向前


奔騰不息的長江不僅孕育了靖江這片土地,為這裡帶來了豐富的美食與旖旎風光,它也如同洶湧的時代大潮一般,推動著靖江不斷髮展,培育了歷代靖江人自強不息、勇往直前、不懈奮鬥的精神。在元代,這裡湧現了勇鬥盜賊、“僅一人而有三軍之威”的義僧勇士。在明代,這裡有抗倭志士席上珍,留下“團結義勇百餘名,持刀出御拼一死”的美名。在清代,這裡的民眾奮起抗擊英國侵略者,一戰成名。在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又有數千人參軍殺敵,併成功建立抗日根據地。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靖江的社會經濟也日新月異。20世紀初,靖江產生了民族工業的萌芽,並不斷壯大。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為實業家劉國鈞。他14歲時便隻身前往江南,學徒經商。1930年,他集資創辦大成紡織染公司,8年間從1個廠發展到4個廠,被當時的經濟學界譽為罕見的奇蹟。繼而,他又三渡日本,考察先進經驗,引進技術、管理制度,結合本地實踐,全面提高工廠管理素質,率先在我國紡織界試製成功燈芯絨、絲絨。新中國成立後,他又毅然自香港返回,在江蘇省私營棉紡業中率先實行公私合營。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夏仕港節制閘


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又主動出謀獻策,提出辦廠應“生產增良、清潔衛生、廢物利用、價廉物美”等要點。此外,還創辦劉國鈞職教中心,進行各種職業培訓。以劉國鈞為代表的靖江實業家身處艱難複雜的環境,以智慧、勇氣和汗水,依靠不懈的拼搏獲得成功,也推動靖江完成了華麗的時代轉身。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靖江的社會經濟狀況在周邊地區名列前茅。1958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毅元帥為當年建成的夏仕港節制閘題詞

“跨上時代的駿馬,勇往向前,奔向社會主義”,勉勵靖江人民。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靖江港 顧海燕、景軒攝


改革開放以來,靖江更是在時代大潮的推動下繼續向前。1995年進入全國首批80個小康縣(市)之列,隨後又連續多屆進入全國百強縣。2019年,靖江名列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縣第27位,並在船用錨鏈、民營造船、汽車鎖等行業中處於全國乃至全球龍頭地位。在奔騰而去的江水前,靖江這座因江而生的城市必將在如畫的春景中繼續高歌猛進、踏浪前行。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作者:顧亞欣,1985年生,江蘇揚州人,歷史學博士,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師。主要從事中國檔案史、中共黨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誌江蘇”文章

春景如畫踏浪來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靖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