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私募定增基金“入坑”

□好買基金 曾令華

2020年2月14日再融資新政出臺,定增市場的關注度開始持續上升。在一般情況下,先進入者都可以期盼一些“紅利”,各方都在思考如何參與市場。2015年是私募定增的鼎盛時期,之前不少三方機構都增加了“事件驅動”類別,作為一類策略單列。在定增一度受限後,相關產品的規模和業績曾遭受到雙重打擊。

投資不能做“馬克吐溫的貓”,被熱爐子燙傷以後,就再也不願意坐到任何一種爐子上,不管是熱的還是冷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歷史教訓,需要仔細鑑別,避免未來“入坑”。

一是分級定增產品。由於2013年、2014年定增的收益不錯,2014年中期開始,分級定增產品開始多起來了。一般分為優先級和劣後級,優先級份額一般獲得合同約定的固定收益,以券商資管定增為例,多數A類份額的年化收益為8%左右。相比而言,劣後級份額將帶有較大的槓桿效應,一些產品的初始槓桿甚至達到6倍,即優先級份額是劣後級份額的5倍,一些信託計劃劣後級槓桿更高,再加上定增產品只投資單一個股,導致劣後級份額面臨極高的投資風險。

相關啟示就是:慎重參與分級產品。這些產品在2015年之後,普遍成為一個雷區,現在也有不少負面新聞見諸報端。槓桿之後的風險,變向不可知,二倍槓桿的產品不是風險乘以2,而是趨向於無限。這是因為風險的放大是非線性的,到了一定的程度會產生“併發症”。

二是變相提高流動性的產品。由於定增的股票有持有一年的要求,當時不少定增產品的鎖定期是一年半。這樣在產品運作時,只能一期一期發行,一些機構為了改變這種狀態,開發出每月可申購,一年半贖回的產品。這樣省去了一期期發行的麻煩,同時,使得產品有了永續業績的可能。產品存在的缺點也很明顯,投資者的持有期與底層定增股票的持有期不一致。在業績向上時,正向反饋,但在業績向下之後,面臨投資者贖回,則產生“死亡螺旋”,流動性不支持贖回,需要被迫排隊等待。

相關啟示就是:期限匹配是防止風險的重要原則,創新只有被關在“風險可控”的籠子裡才具有意義,否則,創新出來的可能不是產品,而是炸彈。

三是定增套利類產品。定增作為一種一級半市場的產品,的確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定增成為併購重組,借殼上市的重要方式,上演了不少“烏雞變鳳凰”的神話。這樣,自然就存在套利空間。有私募評價說“一級市場請客,二級市場買單”,其後的結局往往是股票被強平,身後的投資者受損。

相關啟示就是:投資並不是短期內獲得暴利,也不是利用他人的信息不對稱獲得籌碼低買高賣,而在於投出去的錢真的是“生”錢,根據所持有憑證(股票)收穫創造收益的那一部分。不賺“意外”的錢,著眼點把定增看成一種融資的方式,選擇的標準在於是否能有利於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是否能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選定增基金,也要以選股型基金為主。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