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是全系第一个拿到offer的人

直到工作多年以后,我仍然会想起自己开题答辩结束后,在几乎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连续三面,直到凌晨2点拿到offer的那个夜晚。

硕士论文开题在即,全系的人几乎都全力以赴准备开题报告,我也不例外。虽然招聘会已经在学校里陆续展开,但是自己并没有开始准备,毕竟,开题是第一位的。

连续几日备战,终于顺利开题答辩完成。刚一结束,同实验室的人就和我说有一个专场招聘会,他喊我一同去。匆忙地,我拿起他的简历模板,将自己的内容填了上去。

非常巧合,我看到他的简历上印了这个应聘公司的Logo,我也就没有多想,有模有样地copy了过来。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就这样一个小举动,会帮助课题内容并不出色的我,顺利拿到全系的第一个offer。那家公司在我们学校一共招了2个人。

进入面试的教师,两位面试官坐在一张桌子后面。我落座,问好。接着面试官拿起我的简历,问我:

“我看到你的简历上有我们公司的Logo,这是你提前做的吗?”

我回答:“是的,我很想加入贵公司,所以关注公司已经挺久了,知道这次有专场招聘会,我就定制了一份简历。”

我看到了两位面试官脸上的微笑。

面试官接着看我的简历。突然,一个面试官问我,你的兴趣是篮球,篮球打的怎么样?

关于这个问题,我自信的回答:水平还不错,一直都是院篮球队的主力。篮球不仅帮我锻炼身体,而且通过篮球,我与很多人建立了友谊,同时也锻炼了我团队协作能力。

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问我的面试官也是一位篮球爱好者。

面试官接着问了一些问题,我都答的还不错,直到最后,他们问:“你知道,我们公司在北京,你去北京,如果我们不能解决户口,你还会去北京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其实并没有仔细思考过,对于一个非京学籍的我来说,甚至不知道京户的意义是什么。我也并不了解这家公司,但我的同学,就是那位带我一起来的同学,告诉我,这家公司不错,专业对口,发展机会好,待遇同行业偏上。

于是我回答到:“其实我并不是要去北京,我主要是想去贵公司,如果贵公司不在北京,在天津,那么我还是要去咱们公司的。”

答毕。我再次看到了两位面试官脸上淡淡的微笑。

于是,我也顺利地通过了一面。接着是专业笔试,最后是一直到凌晨才结束的压力面。我都发挥出了自己应该有的实力,顺利通过。也因此,在第二天,也就是我开题答辩后的第二天,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offer。

满满是意外。

虽然自己并不差,但也非专业顶尖,缘何自己这么顺利地求职成功呢?后来,真正开始深入了解求职技巧,职场打拼多年后,我才明白,原来,自己的无心插柳,竟然真的绿柳成荫了。

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中说,HR其实在面试的前五分钟就已经决定了是否想要录用眼前的这个面试者。剩下的时间,其实主要是在收集证据去证实自己的判断。这其实来源于人类认知固有的不协调,如果面试官最开始建立了对你的好印象,那接下来他就会自己去寻找证据来支撑他的最初印象。

正如我在建立上添加logo,表达了想去他们公司的愿望,正如我最后表达不是想去北京,其实还是想去他们公司的愿望,当然,也不能忘记我和其中一位考官有共同的爱好:篮球。

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地在面试的前五分钟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这对面试的成败极为关键。

关于这点,硅谷投资人,面试了上千人的吴军老师建议:

  • 首先做功课。面试其实已经在面试前开始了,实现尽可能地收集公司的信息,如果可能,了解面试官。

关于了解公司,如果你都不了解一个公司,怎么能证明你想加入呢?譬如谷歌在面试的最后就会有一道简单但又不简单的压轴题:请说出谷歌的十个产品。

关于了解面试官,清华大学管理学教授宁向东老师曾经在一门课提到,不仅是面试官,可以先研究一下这个组织的模范人物,特别是当下最受欢迎的人物,看看他们他们身上哪些品质也是你有的。因为这样的人,大概率是符合公司的价值观的。

  • 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了留下好印象,应该站在面试官的角度,去减少多余动作和无效信息。

关于多余动作,刘润老师在公众号中曾经给予了详细地解释和例证。譬如在我的故事中,我已经在简历中,根据公司的招聘简章罗列的职位,已经在简历名字下面大大地注明了自己的目标岗位,这就避免面试官再次询问。

什么是无效信息呢?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将简历写成了一本书。这样一份好几页的简历,反而造成了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回到我面试的过程,因为匆忙,我只是将自己的课题成功,特长能力等很简明扼要地罗列在简历上,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暗中契合了“不要说做了什么,而要说做成了什么”这一写简历必须要遵守的法则。

  • 面试中,谦虚,自信而落落大方的举止很重要,过度自信或者过度讨好对方,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一见面的时候,开头十句话讲什么,怎么讲,很重要,要认真准备。
  • 讲述观点时条理明晰。可以用麦肯锡方法来表达观点,先说结论,然后在分条目阐述。

关于这点,我在当时的压力面中就表现优异。自己回答问题遵循了麦肯锡方法,表达观点是一、二、三点说的清楚且无卡滞,给面试官留下了好印象,也直接促成了我最后获得offer。

相反,为了避免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坏印象,同样应该注意:

  • 不要吹牛。没有人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可以夸奖自己,但要不动声色地做。
  • 不要讲对方听不懂的话,即使是自己的专业领域,也要提前准备好通俗的语言可以讲明白。
  • 不要做反客为主的事情。不要横加评论应聘公司的情况,因为你不了解人家的背景信息,更无法知道人家的内部决策机制(关于这一点,吴军老师和刘润老师分别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
  • 不要说“我是来学习的”。公司招聘一个人,是为了让他给公司创造价值,肯定不是为了让他来学习。这是许多应届毕业生会犯的毛病。我也仍然记得,自己当年在大学应聘社团时,后来面试新社员时,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希望可以加入咱们社团,多多学习。

以上,就是我通过自己面试的故事,结合资深专家的观点,能够给予即将参与面试的千万学子的一些建议。如何把握面试的前五分钟,我想,这是每一个面试的人应重视,并且需要精心准备的。至于专业实力,技能、兴趣等方面,反而是在于日积月累,非一朝之功,这里也就不涉及了。

回想当初,原以为自己仅仅是幸运,但不曾想自己的许多小细节反而有助于自己实力的发挥,当真感概万千。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我们总是放在嘴边,但是真正有几个人能够用心地前去准备呢?或许,当我们奇怪别人为什么成功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仔细地去发现那些不轻易为人所知的细节。

最后,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其实还想说,对于找工作来说,焦虑是自然的,焦虑应化为动力,但不至于绝望。我们当时一个大系,小一百人,找到工作的或快或慢,但最后都找到工作。有些人秋招的时候没找到,非常着急,结果来年春招的时候,反而遇到了很好的机会,让我们这些签了三方的人也是羡煞不已。

纵观应聘过程,大神固然有,但是我们发现,即使是大神,也有公司不给offer,即使小兵,不知为什么,不要大神的地方,反而录用了他。

我们当时就戏称,多投、多面。没准哪个HR慧眼识珠,看上了呢,又没准哪个HR看走眼,也要了呢。

笑。

不过,多试,真的是求职的一个方法。这是在尝试各种潜在的机会。

祝面试成功。

如有问题,欢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