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驾崩当晚,为什么派隆科多接送八爷党,而派张五哥接送四爷?

青灯问史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是因为里面许多细节处理得非常的让人耐人寻味!在康熙皇帝驾崩当晚,康熙皇帝感觉自己不行了,于是传皇子进宫,当即安排隆科多去接八爷党,派张五哥接四爷进宫。


为什么这么安排呢?是为了保证皇位的顺利交接。

安排张五哥去接四爷这个好理解,因为当初张五哥在江夏镇和四爷和十三爷是旧识,当初在江夏镇,四爷一行人就因为帮助张五哥和刘八女发生过冲突。

张五哥被顶罪,要处斩时,是四爷和十三爷请求康熙从法场上将张五哥救下来的。再者说张五哥的妹妹小兰跟了十三爷,张五哥是站在四爷一方的,派张五哥接四爷就是对四爷的保护,防止这时候出现意外。

安排隆科多去接八爷却是为了监视和控制八爷党,防止八爷党做一些影响新皇帝登基的安排和举动。

隆科多这时候已经知道康熙要传位四爷胤禛,所以隆科多也明白自己的任务。

隆科多为什么知道呢?

因为康熙在之前已经做好了安排,秘密接见了隆科多,下了两道圣旨,一道圣旨是隆科多和四爷十四爷谋逆造反,图谋不轨,赐死!这道圣旨由张廷玉收藏,这就给隆科多头上上了“紧箍咒”使隆科多不敢违背康熙的传位诏书,同时隆科多也就明白了康熙皇帝不会传位给八爷和十四爷。

第二道圣旨是升隆科多为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太子太保、一等公爵。这是“打一棒子给一个甜枣”,康熙还将隆科多当掉的宝刀给赎回来了,要求隆科多将“传位诏书”放到正大光明匾后面,到时候如实宣读诏书,并且说给他们选了一位“坚刚不可夺其志”的主子。

其实几个人都明白了康熙的心意。

另外,八爷多次笼络隆科多,并不知道隆科多已经被康熙套上了“紧箍咒”,所以派隆科多接八爷进宫有麻痹八爷党的用意,果然八爷以为有隆科多的保护,放心的跟着进了宫,没有出幺蛾子。


逝去即历史


康熙自知大限已到,安排好了一切以后,临终前把儿子们都叫到身边,一方面儿子们为自己送行,另一方面除了宣布皇位的人选以外,他就是将所有的阿哥聚集到自己的身边,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软禁,所有的阿哥都聚集在驾崩后的康熙身边,不能与外界取得联系,这样就不会发生兵变这样的突发情况,从而帮助雍正更安稳的登上皇帝的位置。这个其实和让张五哥去接胤禛,让隆科多去接胤禩是一个道理。


隆科多这个人首鼠两端,如果压不住很可能就按着自己的想法来,做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比如《雍正王朝》大结局的时候,隆科多加入了八爷党参与了逼宫。

所以隆科多能够完全听从康熙的建议,有两个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就是隆科多的六叔佟国维,他在夺嫡的关键时刻没有让隆科多去听四阿哥胤禛的,也没有让隆科多去听八阿哥胤禩的,而是让他听皇上的。还有一个人就是张廷玉,他手里掌握着康熙驾崩之前给他的两道圣旨,一个就是辅佐新皇等级那么就是高官厚禄,一个如果肆意妄为,那么就是死。所以康熙确定了四阿哥胤禛为继承人,让隆科多去接八阿哥胤禩时候,才十分放心。


总结起来隆科多接胤禩有四点

  1. 隆科多被压住了听话
  2. 隆科多有兵权,压的住胤禩
  3. 隆科多接胤禩迷惑其想法
  4. 争取时间

隆科多当时作为九门提督,由他去接八阿哥的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这样就可以给八阿哥造成一个假象。由现在京师中最有份量的隆科多来接自己,自己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是新皇帝的人选。第二个在康熙召见阿哥们之前,胤禩已经在丰台大营布置好了一切,如果让其他人去,引起八阿哥的警觉,他很可能就直奔丰台大营,带兵发难。隆科多不一样,他身份尊贵而且又统帅京师九门,如果胤禩有什么特别的举动,他完全可以有能力八阿哥送到康熙面前,所以隆科多接胤禩也是一种变向的监视,而且一下子去接三位阿哥也可以为康熙和胤禛单独会面争取时间。


康熙用贴身侍卫张五哥去接胤禛,由张五哥秘密带到身边,其目的就是为了叮嘱胤禛登机以后要善待自己的兄弟,善待臣民,做一个好皇帝。还有一方面张五哥是康熙的贴身侍卫,同时也和四阿哥胤禛关系密切。江夏镇就是张五哥帮助了老四和老十三,张五哥在法场被冤枉的时候,也是老十三亲自找康熙救下。所以派张五哥去找胤禛,其实是让张五哥保护胤禛,听从胤禛做一些登基以后的必然安排。

张五哥作为康熙的贴身侍卫,康熙的起居和物品安置,张五哥一般都铭记在心。所有的阿哥进宫以后,他们就意识到自己已经出不去了,想有什么动作也不能实现。但是有一位阿哥那就是被圈禁十年的老十三他不在宫内,所以老是知道自己登基以后,立马就嘱咐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去放了老十三,让他去丰台大营夺兵权。


那么总结起来张五哥接胤禛的原因有三点

  1. 张五哥深得康熙信任,
  2. 张五哥和胤禛,胤祥关系密切
  3. 张五哥知道金牌令箭所在,帮助登基的胤禛
文/红雨说历史

红雨说历史


老四胤禛在夺嫡之战中真是一个“孤臣”吗?

显然不是,如果仅仅只有老十三和邬思道替老四胤禛出谋划策,两肋插刀,估计他这皇帝也很难当上。当然,老四在朝野名声显然是不如老八胤禩的了,“冷面王”的称呼可谓名副其实。

还有人说,如果康熙驾崩当晚,老四要是没有拿到金牌令箭,不指派张五哥前去救出老十三,只怕一场血战在所难免。

雍正即位之后回府邸,意图杀害邬思道是真,这是在原剧本中提到的。还说老十七此时来访,就是要来帮雍正杀邬思道的,只不过邬思道很聪明,争取到一定的时间,并巧妙的利用了五路兵马,名义上保护雍正,实际上是保护自己才得以以“半隐”之法脱身。而同时,老四胤禛府上秘密办差的人都消失,说明还有人在为老四“洗地”,说他是个孤臣,难以自圆其说。

总之,康熙驾崩的当晚的确是气氛诡异,但这些都不过是想象而已,如果没有老十三,没有老十七,难道,雍正的帝位就真的不保了吗?我看也未必。

如果你认真仔细想想,康熙临死时候的安排,就知道了,所谓诡谲,不过是剧情的需要罢了,其实真没那么多猜测。

“杀手锏”隆科多。

在被康熙压制沉寂若干年后,隆科多终于被康熙所重用,并给他赎回了那把变卖的宝刀。张廷玉受康熙委托,宣布了两道圣旨,以此牵制隆科多。难道隆科多仅仅只是宣读一下遗诏那么简单吗?非也。

一是任职九门提督。这个位置相当于康熙警卫总长,首都公安局长。呆在这个位置上,可不光是保卫皇亲国戚,九门治安,这是一股插入皇室内部的军事力量。这股力量放到隆科多手里,康熙等于把身家性命放到他手里,那么雍正即位的安全自然也在他手里。

二是防范未然。康熙知道对九子夺嫡的情形了如指掌,为了老四胤禛即位,他已经做了大量铺垫工作,将老十四派到西北,年羹尧牵制粮草,他就没法起乱。老大被圈禁,太子胤礽被圈禁,老三是读书人,没有政治野心不足惧,老十三是老四一伙的,还剩下个老十七,显然不是主要帮派。而最大的威胁,依然来自于那个被他敲打镇压的八爷党,所以,防着八爷党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只要老八集团受控,老四胤禛的即位就高枕无忧。

正是因为这两点,隆科多才以“杀手锏”的形式出现。康熙驾崩的当晚,由隆科多接送八爷,九爷和十爷,看似是接送,实际则是看管软禁,可惜老八胤禩这时候还蒙在鼓里,以为已经拿下了隆科多,实际上,是被隆科多拿下了。

小人物张五哥。

一切都是安排好了的事。那位在刑部冤狱中差点顶罪受死的张五哥在那个时候就被康熙收买,让他做了自己的御前侍卫,很多人当时很意外,却始终没有瞧出康熙的目的所在。

张五哥深受康熙倚重,从一个刑犯到御前侍卫,就等同于隆科多所受的两道圣旨一样,自然也会对康熙忠心不已,言听计从,由张五哥接送四爷胤禛,告诉他金牌令箭的地方,然后放出十三爷,一切都顺理成章。这和他一废太子举荐新太子,打击八爷党的手法如出一辙。只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小人物所起的重大作用而已。

所以,一旦隆科多将八爷党看管住,正所谓是“擒贼先擒王”,八爷党便纵能收买了丰台大营的成文运,然而无法发出指令,无法动弹,也就失去作用了。便纵然成文运起兵来救,你说老八是要命呢还是不要命?

也正因为很多人忽视了张五哥这个小人物,所以他也才能有机会做出大事情。想想看,要是张五哥被八爷党收买,老四的性命岂不是堪忧了?

正是这一大一小的组合拳,将老四严严实实送上了帝王之位。

所谓后来老十三出来接管丰台大营,老十七和五路人马救驾,都不过是这基础上的行动。没有隆科多拿下八爷党核心成员,没有张五哥“潜衣夜行”,才真的有大问题啊。


青灯问史


《雍正王朝》是个电视剧,不可以当做真实史实来看,但是它比真实历史有更大的学问。

真实历史上,康熙驾崩得非常突然,公元1722年十月,69岁的玄烨到南苑打猎,突感身体不适,驾返京师西郊的皇家苑囿——畅春园休息,就这样一病不起,延至十一月已经病入膏肓,十一月十四日驾崩。

从康熙发病到去世,就短短一个月时间,康熙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并没有觉得这一次挺不过去,要马上安排后事,反而,还希望自己能够好起来。

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四日戌刻(晚7时至9时),病中的康熙驾崩。过后7天,遗诏公布。注意是七天以后,不是当天就立了雍正。雍正即位以前,满清都没有传位立储的传统,康熙虽然搞了一阵,最后也已废太子为结局弄得一地鸡毛,混乱告终。

康熙临终很突然,传位也很突然,是不可能细心打点派人一个一个去把皇子接到跟前,还跟他们浪费口舌训话半天的,实际上康熙临终前,是隆科多被召到御前接受顾命,最后颁布遗照也是隆科多。因此后来也传出阴谋论说,是因为隆科多和雍正结交非常好,帮助雍正篡位。《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指出,“世宗” (雍正)在京所得传位之末命,皆出于隆科多”。

其次,就算康熙要把所有皇子都召集到自己病榻前一一训话,八阿哥也是没有资格的,一废太子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禩及其同党上窜下跳,还请术士出来左右舆论,康熙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从此在康熙心中八阿哥就出局了。还派个九门提督去接你,想得美,也太给面子了。

另外关于隆科多是否要去巴结雍正篡位这个问题,隆科多大可不必去巴结雍正或者八爷。隆科多的爸,一等公佟国维(《雍正王朝》里是六叔)的女儿是康熙的夫人孝懿仁皇后。也就是说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后的弟弟,算是康熙的小舅子,比雍正还大一辈。除了这个血缘关系,隆科多出生于1664年,雍正出生于1678年,隆科多比雍正大整整14岁,在清朝那个时候,这个年龄差是两代人的年龄差。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隆科多就被授为一等侍卫,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这个时候雍正10岁。康熙五十年(1711年),隆科多被授为步军统领, 掌握京师警卫武力。这个时候太子被废除,没有立新的储君,雍正还在自称“天下第一闲人”,韬光养晦。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隆科多被提升为理籓院尚书,兼步军统领,这一年雍正四十三岁,还在给父皇献画,俨然一副打酱油的样子。雍正和隆科多交往密切是1720-1722这两年。在这两年中,他们都没有想到老爷子会在两年内去世,因为康熙的去世本来就是偶然。

所以换一句话说,与其说是四阿哥指使隆科多去帮助自己篡权,不如说是康熙授意自己的小舅子隆科多主动接近和保护四阿哥,两个叔、父辈的人商量着提携一个侄、儿辈的后生。而对于隆科多来说,肯定是和康熙站一边的,因为两个人是最大的利益共同体,康熙传位给谁自己都是首功,为什么要去冒险乱卖马呢?而对于当时和康熙都说不上话的雍正来说,拼命巴结在康熙身边大红大紫的隆科多还来不及。其实在《雍正王朝》电视剧里也表现得很好,隆科多从没有去主动巴结四阿哥,或者在四阿哥面前一副奴才样。因为他的身份,地位,都是高于四阿哥的。以至于后来四阿哥继位以后,电视剧里面的隆科多也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因为心里面也没把自己这个小侄儿当多大回事。


再来说电视剧,《雍正王朝》实际上是一个职场剧,不能当成历史剧来看,里面很多人情世故,官场游戏规则,还有潜规则放在今天来看,也是经典的。

康熙驾崩通知儿女这个情节,其实有它的道理。

张五哥有几个特点:

1. 是康熙身边最亲近和忠诚的侍卫,认识所有的帮派,但是 和任何一个帮派又都没有交集,可以直接并且真实地传康熙的话,发布他的命令。

2. 张五哥是八爷党为首的官僚的受害者,不会亲近八爷,但是是被十三爷,四爷救了全家,心存感恩,不会害四爷,会忠心耿耿地帮助四爷。

3. 张五哥个人单挑武艺高强,但是没有调兵的权力。也就是说可以起到保镖的作用,但是起不到逼宫的作用。

隆科多有几个特点:

1. 电视剧里的隆科多是个骑墙派,这一点康熙心知肚明,所以才叫张廷玉加以节制。

2. 隆科多是传统官僚集团的后代,参与政治之中,有政治立场和观点,但是剧中已经被康熙控制,康熙要他必须扶持自己选的那个皇子,如果不扶持,张廷玉随时可以将其诛杀。

3. 隆科多个人单挑武艺为渣,但是有调兵的权力,控制京畿所有武备力量。

所以这就很简单了——

派张五哥去带真正的皇储四爷,其实就是派个znh保镖去接一下四爷。如果路上遇到不测,找茬的如果是官方的,这个znh保镖一亮相,直接代表的是皇帝,一般官方的人不能近身,而一般的老百姓也干不过一个大内职业武术选手。同时如果张五哥一个人想要加害四爷,四爷身边还有亲兵侍卫,几个人要收拾一个人还是很容易。

但是要注意的是,康熙用私人侍卫去办传唤储君这种公事,实际上就已经是向这个储君暗示了亲密和信任关系。

同时因为张五哥的忠,以及对四爷的感恩,万一遇到不测,不会害四爷,马上可以为四爷服务。


派隆科多去带八爷,是因为隆科多手上是有兵的,你八爷一伙人要是兴妖作怪,那就不客气少数服从多数,让隆科多手上的兵把你们“请”来。隆科多作为朝廷的官,去请你一个八爷来,这就是属于公事公办。

也是因为隆科多的“不忠”,以及在电视剧里他和八爷党,满清贵戚的交好,以及可能会害四爷,所以不能把他和好鸡蛋放一起,既然不能和好鸡蛋放一起,就只有烂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保险了。如果隆科多你好好干,拥戴有功,如果你要乱来,正好考验你自觉性。

那么,电视剧里的康熙要不要考虑隆科多万一带兵和八爷勾结这种情况呢?康熙考虑到了,是让张廷玉节制隆科多。


当天很混乱,八爷党人多势众,哭闹当场,所以张廷玉这个时候站出来发挥关键作用,他先让隆科多去把康熙的手谕速速取来。空说无凭干脆直接白纸黑字。这时候张廷玉节制隆科多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接下来让张五哥和四爷到偏殿去,这就给了四爷接下来安排翻转的机会。张廷玉控制住了八爷一伙,先让隆科多取证据,同时把隆科多和八爷分开,再让张五哥和四爷见面,因为张五哥才知道康熙的那些印信放在哪里。

张廷玉刚做完这一切,就被八爷九爷十爷怼了,可见张廷玉这一举措多么击中要害,让他们多么慌张。八爷党以及隆科多被困在畅春园和宫中,只有张五哥可以自由行动,自此八爷就算在丰台有人,隆科多就算在九门有兵,也是千足无脑之虫了。


有了张廷玉争取的这个机会,雍正让张五哥拿康熙的金牌令箭先去找邬先生,然后依计行事。可见邬先生早就料到这一切,和雍正进行了预谋,有预案,才能叫做“依计”。


接下来是邬先生安排张五哥先从宗人府赦免十三爷,再“依计”行事,这里的依计行事就是令箭传给十三爷,让十三爷拿着令箭去丰台大营,解除八爷党武装。这里间接又说明十三爷其实也参与了计划。十三爷,四爷,邬先生三个人早就将这个计划烂熟于心了。


后来就是戏传给十三爷了——


张五哥这个角色在这里就是起到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剧情环环相扣,精彩发展,引人入胜。如果换成隆科多可不可以?也可以,但是隆科多先生此时还有别的任务——表现自己的骑墙摇摆。


张廷玉虽然有康熙口谕可以节制隆科多,但其实张廷玉和隆科多都应该晓得,康熙驾崩当场,康熙自己的话皇子们都可以说没听见,那么你什么口谕,诏书,他们这些爷爷们照样是可以不承认的。作为打工仔,干涉不了你们董事长家里的事。


而隆科多也是个猴精,不到现场分出高下,他是不会把诏书拿出来的。所以最后是十三爷带兵回来控制了畅春园,隆科多才鬼鬼祟祟从帷幕后钻出来,大摇大摆地捧出了诏书。

隆科多这个角色在这个电视剧里面是反面角色,是要领盒饭的,所以要表现他的骑墙,如果他去护送十三爷了,谁来这里骑墙呢?


我们来回顾一下时间线,《雍正王朝》里,康熙去世当晚,大家可是忙坏了,首先九门戒严了,其次张五哥从畅春园跑到雍和宫去请四阿哥,隆科多不但要管戒严,还要去接八爷。然后张五哥又跑雍和宫,再跑宗人府,再跑丰台大营。而隆科多要从畅春园跑回乾清宫去取匾额后面的诏书。那时候可是没有汽车的。这样折腾下来,整个京城对穿跑,估计一晚上差不多也过去了,有这个时间,康熙遗嘱没有留下已经死了无数回了。


而那个关键因素丰台大营,更是不合理的,在《雍正王朝》里,这个丰台大营驻扎着八旗精锐。但是仔细想想不对啊,八旗军入关以后,就分为各旗住进京城,在京城里驻防了呀。京城外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都是留给后娘养的汉军绿营了。

要说调兵,首先是城墙内的各旗以及九门和步军统领衙门的部队,所以在电视剧里去丰台大营调兵只是一个戏剧效果。

最重要的是,在清朝其实并没有什么丹书铁卷、免死金牌、尚方宝剑、鸡毛令箭一类四两拨千斤的宝物,因为一个庞大的帝国的行政系统是由大量文书、官方命令、各种官员,严格流程相互制约的,不是谁拿着一个萝卜章就能号令天下的。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雍正王朝》所表现出来的这个夺权传位的场景,虽然不是真实历史,可确实比真实历史精彩刺激多了,人物矛盾,情节逻辑,环环相扣,紧张又不失严密,精彩又不脱史实,这也正是一部影视剧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坚持辛苦原创,希望各位大佬多多鼓励!


HannibalLecter


这是为了掩盖立储真相,给他们希望不至于狗急跳墙,然后骗到畅春园软禁起来。八爷联络过隆科多就派隆科多去护送,张五哥是四爷的人就派张五哥去护送,这样双方都会以为自己有机会,会乖乖到畅春园听侯诏书。否则的话这些阿哥们一旦发现自己登基无望,担心自己的安危,会狗急跳墙调兵进城的,这反而对帝位传接不利。比如,十爷在听到传位四爷的时候就假装没听清,并搅局说是传位十四爷,自己则准备开溜去丰台调兵,好在这些小动作都被四爷看破了,直接命令额愣泰图里罙把守宫门,见一个锁一个。

康熙作为政治老鸟,每一步棋都算得很准的。九子夺嫡从康熙47年开始到康熙驾崩总共14年时间,康熙对自己的这些儿子们都十分了解。比如,送死鹰事件康熙就明显知道是八爷所为。因为当时的康熙对十四爷并不放心,康熙派在十四爷身边的人早就会通报康熙了,十四爷捡获陨石的事康熙也知道了,十四爷的人一进京就到八爷府上他也知道,所以是八爷调包陷害十四爷无疑。

送死鹰事件实际上是八爷做的最蠢的事,他猜错了康熙想要立嫡四爷的事,当时送死鹰事件后康熙罢免了四爷的所有职权并把跟他有关联的人全部贬出京去,却没想到这是康熙迷惑他的手段。


优己


康熙架崩,事先留了两张牌,一张是隆科多,一张是张五哥。两张牌一出,皇权顺利过渡,麻痹了八爷党等人同时,又成全了雍正,避免了骨肉相残。


康熙在位末期,隆科多是九门提督,其权限可调动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三万多军队。康熙明白隆科多的权势起有决定性的一票,因此恩威并济下拿下隆科多,并成为九王夺嫡最终结局的一张暗牌,稳定八爷党的军心,使权力顺利过渡。

唐熙严厉警告了隆科多,并明确表示新君并非八爷党中任何一人,从而让隆科多完全按照命令行事。隆科明白只要支持康熙的意中新君雍正顺利登基,自己就是权利争斗中最大利益的收获者,与其冒风险去搏另一份与雍正即位同样给予的成果,不如老实听命令行事,新君一帆风顺上位,自己稳稳当当收成果。


隆科多去迎接八爷党等,态度暖昧地让八爷党起了误会,认为隆科多是偏向八爷党,最差也会中立,因此在最后关心放下了大部分戒备之心,随隆科多到了畅春园,完全被切断了与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的联系,使手中的兵权彻底成了摆设。这恰好是康熙精心安排的最好结果,软禁避免了争权骨肉相残,使局势进入震荡之中。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被一锅端,内乱势头被遏止,群龙无首,为十三爷接收丰台大营创造了条件,并在最后关心起兵勤王,顺利护雍正上位。

另一张牌是张五哥!张五哥与雍正有旧,是康熙留给雍正的一张王牌。


张五哥胆大心细,武艺不知深浅,是条重情义的汉子,在雍正去扬州筹款回京路上认识。张五哥为救父命顶罪坐牢,却不知后果是要掉脑袋的,其妹无助之下求助雍正等人。十三爷与雍正合计把事闹大,康熙亲历法场救人,并令八爷和十三爷彻查此事。案情大白,张五哥心中有数,这四爷和十三爷才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雍正不参与正是要避讳风头过劲,这种情况下谁去都会使案情真相显露,自己把自己摘出去,正是符合了康熙心中不争为争的态度。

张五哥顶罪本就有罪,康熙却把他留在了身边,一来是为了被其救父坐监的孝心感动,二来是给十三爷、雍正留下一个有用之人,当恩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这种重情义的汉子也能豁出性命去完成。

在康熙架崩前派出张五哥,实则告诉张五哥,该你报恩的时刻到了;同时又以张五哥的身份告诉雍正,代表康熙身份的御前侍卫,如今以报恩的使命来迎接你,这皇帝是你的了,放下心来,处理好乱局,稳定好局势才是重中之重。雍正一见张五哥,知道九龙夺嫡自己成了最后的赢家,果然,隆科多宣布遗诏自己继续皇位,从此开始了雍正皇帝的时代。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隆科多接待八爷党,张五哥接雍正这两张牌一出,加上老十三的及时回应,康熙的安排顺利让权利过渡,避免了因夺位造成兵变,骨肉相残,一路血海滔滔。至于以后怎样,康熙也管不到了,就算是为朝廷做的最后努力,为儿子们挣下的最后善果。


历史不旧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康熙知道自己已经灯尽油枯,在驾崩的当晚招自己的所有的皇子进宫,他的目的是想当着众皇子的面完成“遗诏传位”。这也是他在撒手人寰之前必须完成的一件“天大的事”。

这个故事情节是电视剧虚构的 历史上的“康熙传位”并非如此。所以我们稚嫩按照电视剧的剧情逻辑来分析和解读“康熙为什么让隆科多接八爷党,让张五哥接四阿哥胤禛进宫”这个举动背后的康熙最后的心机和忧虑。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近一半的剧情(前半段)是围绕着“九子夺嫡”的储君之争和传位之争展开的。用了这么大的篇幅来描写“九子夺嫡”其实是想说明四阿哥胤禛的继位之路是如何的艰难和凶险,也说明康熙在继承人的选择过程中的犹豫,反复以及带来的储君之争的混乱局面,但最后,康熙还是下定了决心把皇位交给四阿哥胤禛,但此时“继位之争”已经变得非常激烈,甚至是几乎所有的自认为有继位可能的皇子都开始打“篡位”,或者是“宫廷政变”的主意了,这是康熙没有想到的,并且是已经无法控制的。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九子夺嫡是从康熙四十六年开始的,但事实上在此之前针对太子的“围攻和暗算”就已经开始。在长达十几年的“储君之争”当中,大阿哥胤褆,二阿哥胤礽(废太子),以及三阿哥胤祉,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重创,失去了夺嫡的资格,所谓九子夺嫡的局面最终明朗为三股势力: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包括九阿哥和十阿哥在内的“八爷党”的势力,以四阿哥为首的包括十三阿哥在内的“四爷党”的势力,当然还有后来分出来单干的十四阿哥胤禵。

这三股势力构成了康熙朝晚期的朝廷政治格局。而康熙晚年对着三股势力的控制也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二废太子之后,康熙不得不宣布“不再册立太子,改为遗诏传位”。但是这件事是有很大风险的,理论上讲,只要不是自己亲口下诏,那么遗诏就有可能被篡改,这个代康熙“宣诏”的人就显得极为关键。按道理从稳妥的角度来讲,这个宣诏官张廷玉最为合适,康熙也最为放心,但可惜的是张廷玉是个“汉臣”,他没资格宣读康熙的“传位遗诏”。

于是,康熙选择了隆科多宣读“传位遗诏”。隆科多既是满人,又是自己的“小舅子”,按辈分来讲是诸皇子的长辈。但是他对隆科多很不放心,他给张廷玉下了一道御旨,其目的就是防止隆科多假传圣旨,在这道御旨当中,隆科多其实已经知道了康熙至少是不会把大位传给八阿哥胤禩了,康熙在御旨中明确的禁止隆科多勾结“皇八子”。

康熙的这些安排看起来是用心良苦,但是这种“遗诏传位”的选择他还是有私心的,他不愿意看到自己活着的时候“祸起萧墙”,只好把所有的矛盾推到他死后的继位者身上。

对于康熙的这个秘密的安排,应该是除了康熙本人以及张廷玉和隆科多之外无人知晓,但是“遗诏传位”的决定,让八阿哥胤禩和四阿哥胤禛都不约而同的开始做“应变”的准备。

在康熙的寿辰上,八阿哥胤禩导演了一场“死鹰事件”的闹剧,算是八阿哥胤禩主动出击的开始,他寄希望用“乱”来打破康熙的布署,通过制造混乱来加剧矛盾,制造冲突,这样他就可以借助自己的八爷党的强大势力“乱中取胜”夺取皇位。

康熙对此大约是“心知肚明”,他宣布不在追查“死鹰事件”其实就是要保持一种稳定,就像他自己说的“都别动……”。

随后,康熙下旨撤销了阿哥们在朝廷中的差事,罢了张廷玉和马齐的一切官职,仍留上书房行走。这个举动让八阿哥胤禩和四阿哥胤禛几乎同时预感到“决战的时刻”即将来临。他们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立刻安排“应变”,并且他们也同时意识到隆科多作为“九门提督”的关键作用。

八阿哥胤禩其实是知道自己在正常情况下无法继承大位,所以,他其实是已经开始做政变的准备了,他觉得要想登上大位就只能靠自己,于是他事先安排了丰台大营的成文运,一旦皇宫有变,就立刻起兵“勤王”。同时他也开始拉拢隆科多,在他看来自己只要掌握了京畿防务的兵权,加上隆科多的支持,就算康熙不把大位传给他,他也会通过“兵变”夺取大位。

而四阿哥胤禛在他的师爷邬思道的指点下也清楚了当前的局面,按照邬思道的话说就是“皇上几乎肯定是要把大位传给你,但是如果不能掌握京畿防务的兵权,以及没有九门提督隆科多的支持,恐怕是大位传给你也未必能坐稳”。

基于这样的判断,邬思道给四阿哥胤禛谋划了一“保证坐稳皇位”甚至是“夺取皇位”的行动方案,这个方案的重点就是用胤禛的“钦差关防大印”放出圈禁的十三阿哥,由十三阿哥带人夺取和控制京畿防务的兵权。最后邬思道说“关键是隆科多……”言外之意是担心隆科多会被八阿哥胤禩收买。

其实,隆科多在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局面下也是动了“投机”的念头的,但是他的投机念头被他的六叔,那个曾经的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给坚决的打消了。

佟国维在康熙第一次废黜太子并宣布公开推举新太子的时候,因为公开支持八阿哥胤禩并居中联络朝廷官员投票给八阿哥胤禩,被康熙罢官回家。实际上这算是康熙和佟国维的一场交易,佟国维协助康熙对付八爷党,康熙保证佟氏家族的地位和利益,隆科多是这场交易的最大受益人,因此他对自己的六叔很敬佩和感激,皇子们纷纷拉拢巴结让隆科多不知道该押宝在那个皇子身上,他找到了六叔佟国维,老奸巨猾的佟国维告诉隆科多“不要答应任何人,也不要拒绝任何人,等!等到皇帝找你的时候,就把宝全押上去,只有皇上认定的继承人才是真正的继承人”。

隆科多的“不答应也不拒绝”着实的迷惑了八阿哥胤禩。让他觉得他和隆科多之间的依然存在“合作的可能”。

这样的一个局面,相信康熙是有所察觉的,但是此时的康熙已经无法控制,他只能尽力维持稳定,让传位不要出什么岔子。让隆科多接八爷党当中的皇子进宫和让张五哥接四阿哥胤禛进宫算是他的刻意安排。康熙这么做的目的,是既想稳住八爷党,又想制止四阿哥胤禛可能的过分之举。而把所有的皇子召进宫中相当于软禁了所有皇子,在那个时刻,几乎所有的皇子与外界都失去了联系,也失去了对外界的控制。这样局面就比较好控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熙派隆科多接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十阿哥一起进宫,一方面是想让八阿哥胤禩看到一丝希望,那就是他们买通隆科多似乎是成功了。这也的确是麻痹了八阿哥胤禩,在隆科多奉旨招他和九阿哥十阿哥进宫的时候,他真的认为自己的胜算已经很大了,所以进宫之前几乎没有做任何启动“兵变”的安排,三位王爷一起进宫,实际上就已经宣布了八王爷允禩的所谓“应变”安排部署流产。

而能排张五哥接四阿哥胤禛进宫,康熙也是想给胤禛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皇位是要春给你的,你不要节外生枝干出点什么事。

张五哥是康熙的贴身侍卫,这位曾经因为踢人顶嘴而差一点被砍头的一介平民,被康熙在法场救下之后就成了康熙的贴身侍卫,相对于隆科多来讲,张五哥的出现给四阿哥胤禛带来的信息会更明确一些,因为张五哥并没有任何的势力和靠山,他只忠于康熙本人,张五哥的出现就代表了康熙的态度。

康熙这样的安排,至少在所有的皇子进宫之前没有引起任何皇子的警觉和猜疑,让他在弥留之际有时间“安排后事”。而这种安排给八阿哥胤禩造成一定的假象之后,八爷党的三位皇子“悉数进宫”也让康熙放心许多,事实上,当康熙宣布把大位传给四阿哥胤禛的时候,八阿哥胤禩就开始后悔——他上当了,他最终也没斗过自己的老子。

此时的八阿哥胤禩及九阿哥和十阿哥知道,自己所能做的也仅仅就是“无理取闹”。有把柄(康熙遗诏)攥在张廷玉手里的隆科多,只能是认真的如实的宣读了康熙的“传位遗诏”。八阿哥胤禩已经是无力回天,更何况四阿哥胤禛遵从了邬思道的安排,让张五哥用皇帝的金牌令箭放出了十三阿哥胤祥,而胤祥也是靠着这个金牌令箭杀了成文运控制了丰台大营并领兵进入皇宫稳定了宫内局势。

八阿哥胤禩自知大势已去,也只好“俯首称臣”。


步武堂


大家都说康熙的儿子们之所以会出现内斗,完全是由于康熙,因为他不但早早的立了太子,而且把太子养成骄纵跋扈,为所欲为的性格,之后因他这个性格,自己逐渐不喜爱他,最终废除太子。

废除太子就算了,关键他又开始对立下一任太子没有明确态度,使得每个皇子都觉得自己有机会,逐渐就形成了以八阿哥,四阿哥为首的派别,两者之间相互较量。其实这是每个皇室家庭都会出现的,而且康熙对于立谁为太子心里早已有数,否则他在驾崩当晚就不会安排隆科多接送八爷党,而派张五哥接送四爷,为啥这样说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几人的关系。

张五哥与四爷,康熙的关系

张五哥这个人其实在四爷去扬州筹款回京的路上两人就认识了,而且在“刑部冤案”这件事上,他的命也是十三爷(十三爷属于四爷党)救下的,他的妹妹又是住在十三爷府上的,所以于情于理,他都是忠于四爷的。

张五哥在经历“刑部冤案”后不仅没有被贬,反而被直接提拔为康熙的贴身侍卫,这对于原本仅仅是江夏镇普通庄户人家儿子的张五哥而言,是一份莫大的荣耀了,所以他也会忠于康熙。张五哥的身份就是忠于康熙忠于四爷。

隆科多与八阿哥,康熙的关系

康熙任命隆科多为九门提督,在当时这个职位不仅仅是保卫皇亲国戚,更是一股插入皇室内部军事力量,康熙将这股力量将给了隆科多,就说明隆科多必然是忠于康熙的。

在康熙病重期间,九阿哥(九阿哥属于八爷党)就曾前往隆科多的府上拉拢他,让他支持八阿哥。而科隆多则表现出“暧昧”的态度,让八阿哥党以为科隆多已经同意支持他们了,就算不支持他们,至少会是个中立的态度。但是康熙早已明确的告诉科隆多皇位不可能是八阿哥党中的任何一位,如果他敢和他们中任何一位勾结,结果是他不能想象的,所以隆科多的身份是忠于康熙不忠于八阿哥。

康熙在非常明确他们几人的关系下,却选择让张五哥接送四爷,目的就是为了让张五哥保护四爷,让四爷顺利登机,从后面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赦免十三爷,之后又安排十三爷连夜接管丰台营,进而带兵护驾,确保雍正登基的一幕可以得到证实。

而派科隆多接送八爷党就是为了麻痹八爷党,因为在八爷他们心中科隆多是支持他们的,所以他们很放心的跟着隆科多到了畅春园,事实上从他进了畅春园就被隆科多软禁起来了,也彻底切断了他与丰台大营等地的联系,使他手中的兵权彻底成了摆设。

所以说康熙真的早就明确自己要立谁了,而他之所以不明确出来,就是想避免因争夺皇位而造成兵变,骨肉相残,血流成河的局面。


御史馆


《雍正王朝》是中国电视剧中精品中的精品,可谓“讲述帝王心术第一剧”。二月河先生的书,以及焦晃老爷子主演的《雍正王朝》电视剧,不怕大家笑话,我前后看了至少20遍,其中不少经典环节,张嘴就来。
(▲雍正王朝剧照)


在我看来,这其中最能体现康熙的帝王心术的,就是康熙死前的那一集。而这一集中,最精彩,最令人拍手叫绝的,就是:派隆科多接送八爷党,让张五哥接送四爷党。
(▲康熙驾崩剧照)

欲知原因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现在,假设你我就是康熙。我们一起回到那个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夜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出我们人生最后一个重大选择:让皇位平稳安全的,交到我的第四个儿子,胤禛手里。


一、当时情形是什么样的?

(▲康熙剧照)

是你我垂垂老矣,预计再有一个多钟头,我们就要死去了。这时,旧太子胤礽已经被废,新太子还迟迟未立。在你我的心中,经过长时间观察,已经有一个既定人选,那就是我们的第四个儿子,雍亲王胤禛。

为了确保他的皇位,在此之前,我们已用满汉蒙古三种语言,早早写下了遗诏,藏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并指定了隆科多来宣读,张廷玉来监督。



然而,这还不够。皇位只有一个,可我们的儿子,有几十个啊。就算有诏书,谁也不敢保证,这些家伙会不会造反?后代有个伟大的政治家叫毛泽东曾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虽然你我比他早生了几百年,但是这句话我们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毕竟,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都掌握在老八他们手里。老四,手里没兵啊。

所以,必须先让老四知道,我们要传位给他。必须让他立即派人,把老十三放出来。然后,等老十三夺了兵权,再让隆科多宣读圣旨,不听话的,就圈紧,或者咔嚓。

这时候,派谁去通知他们,就成了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
(▲隆科多剧照)

二、为什么派张五哥去叫老四,而让隆科多去接送老八他们?

来,到你我表现的时候,到了。你、我和历史上的康熙,谁的水平高,一比较就一目了然么。

  • 1)认为没有区别,叫谁去都行——得分:0分
  • 如果你持这种观点,恭喜你,你根本不适合当皇帝。因为,你半点帝王心术都不懂。如果在古装剧里,你根本活不过第一集。
  • 2)认为有区别,还能讲出如下道理—得分:60分
  • 理由:考虑到宫里小太监和宫女中可能有老八的眼线,为了有充足时间当面向雍正交代后事,就必须得利用皇子们进宫见驾的时间差。鉴于我的身体随时可能恶化,通知雍正的人,速度要快,执行命令要坚决不含忽,而通知老八他们的人,要慢,要不漏声色能稳住他们,要很聪明,这样才能拖时间。
  • 张五哥是一个侍卫,思维简单,对我忠诚,而且,当年他差点被当成替死鬼,是老四救了他的命。所以,他最适合去见老四。我相信,听到我的命令,他肯定恨不得腰下生双翅膀,脚踩风火轮,一个筋斗翻到老四府中,在关键的时刻报答恩人的救命之恩。果然,我话没说完,他就急匆匆骑马,风驰电掣冲过去了。

  • 而隆科多,这家伙聪明。我一暗示,他就会明白我的意思,用好“拖”字诀。我猜想,首先,他会不急不躁,坐轿子晃晃悠悠去,拖时间。然后,他不会直接老八府里,而是会依次去老十、老九府里,最后才去老八府里。这样子,又被他拖了一段时间。
  • 厉害吧,奇妙吧,你猜到了么?
  • 3)还能讲出如下道理——95分
  • 张五哥是侍卫,直性子,脸上藏不住事,不善应答,一旦去老八府里,被老八问两句话,如果讲不出来或不说,以老八的性格,肯定觉得不正常,会火急火燎的进宫。而隆科多口蜜腹剑,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最适合糊弄老八,拖延时间了。
  • 还有一点。隆科多一直跟着佟国维,和老八走的很近。虽然,之前我又拉又打,软硬兼施,让他感激涕零,发誓效忠我,效忠老四。可谁也不敢保证,这家伙会不会临时起意,倒戈一击。因此,必须借此机会再试他一次。如果老八姗姗来迟,那说明他是按我的意思办事的,就算他过关了。如果老八火急火燎的赶过来,那就说明,他向老八泄密了,那就意味着背叛我了。那我就不客气了,张廷玉,请出第一份遗诏,就地诛杀。

怎么样?你想到没?你能得多少分?

  • 结束语:综上所述,皇帝,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职业,必须有相当的帝王心术才能坐稳江山,成为所谓的千古一帝。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开句不恰当的玩笑,以康熙这样的谋虑和水平,不论放到哪个朝代,都是当世之英杰,行业之大V。如果你对领导管理艺术知之甚少,或者不知所云,那还是对这些杰出的皇帝保持必要的尊敬的好。你说呢?


像素说


这就是帝王之术,也可以说是从这种人事安排能确定康熙要有意传位四阿哥。



康熙在驾崩当晚,安排张五哥去接四爷进宫,而又安排隆科多去接八爷党一伙。这样的布局其实是一种最为稳妥的人事安排了。张五哥是什么开路,电视剧里讲述得很明白了,从一个差点被冤杀的阶下囚成为康熙的贴身带刀侍卫,主要靠四爷和十三爷一路保全,而且张五哥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侠义之人,至少在忠诚和正义是非上是毫无问题的。



用张五哥去接四爷进宫,就是康熙为了确保四爷的绝对安全和消息的不外露,而且这种和四爷关系密切的带刀侍卫去接他,四爷心里肯定是有数的,张五哥去接四爷的同时,肯定也会把有些宫内消息传递给四爷,让四爷在继位的关键时刻有所准备。这种帝王的心术是不能明说的。



再看康熙安排隆科多去接八爷党,康熙在病重之前,已经通过帝王手段搞定了隆科多的叔叔佟维阁,把隆科多在朝中最大的靠山打掉了,而且康熙非常清楚佟和隆科多都是八爷党,至少是赌八爷上位的。而佟在倒台前,曾经和隆科多密谈过,认为不佟家不能把宝压在一个人身上,让隆科多暗中投靠了四爷,并且在康熙恩威并重之下(康熙罢了佟,依然任命隆科多为九门提督),隆科多是彻底明白康熙不可能传位于八爷了。作为大清有名的墙头草,隆科多做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



康熙大帝当然明白隆科多的多变性(隆科多在后来雍正朝也曾经因为太子站队而被罢),但在这个时候隆科多不可能继续去赌八爷了,会实心办事,而且隆科多作为八爷党的曾经一员,让他去接八爷党,不但能稳住八爷党,更能给八爷党一些错误信息(九门提督去接亲王进宫,皇帝又要驾崩了,这位置应该妥了)。而且隆科多作为老江湖,对待八爷党还是游刃有余的,至少能不动声色的把他们带进宫的。



如果康熙派张五哥去接八爷党,大家认为八爷党会怎么想?那不是要八爷提前造反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