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上,年羹尧临死前和牧童下棋有什么寓意?

蔚蓝天空36966888


下棋是一种典型的博弈游戏,电视剧《雍正王朝》用一个放牛娃与年羹尧临时下棋来刻画年羹尧之死的悲戚实在是高明之举,他给人一种“过眼云烟,万事成空,难得放下”的悲叹感觉,将年羹尧最后的神经依然押在一局博弈的游戏中,实在也是告诉世人,他年羹尧输了。

输在哪里?输在棋手不是自己,而是雍正皇帝胤禛。并非是年羹尧专门输给了放牛娃,而是本身他就没有赢过。只有身份足够低微的人,才会明白这个道理。年羹尧被贬斥若干级之后,成了杭州城的守门人,此时的年大将军,才算真成了一个低微的普通人,才发觉自己真的连一个孩童都干不过。所谓“饮水思源”,大概只有这个时候,才会让人感觉到博弈游戏的最终结局会是什么样子。

1.与恩宠博弈,一路青云

我们仅从电视剧来分析,因为历史上的年羹尧出身名门,20岁就考中进士,然后一路被康熙皇帝提拔,不到30岁就当上了四川提督,比电视剧里年羹尧的崛起更加快速。

老四府上的奴才不多,甚至说很少,但是基本上都是干才,这让胤禛选择的余地不大,年羹尧属于文武兼备的那种,除此之外,就只有李卫了,所以,老四胤禛虽然号称“冷面王”,但是不得不对手中的人才施以最大的恩宠。

当老四胤禛在江南筹款的时候,年羹尧提起要回北京工作,胤禛不得不答应,因为胤禛没有其他的人才。在追收国库欠款的时候,年羹尧虽然只有“惊鸿一瞥”,但是也凸显出了自己处理矛盾的能力,并深得老八胤禩看重,故在老八胤禩的推举下,做了四川提督。这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按说这事轮不到老八张口推荐年羹尧,老四也不傻,他也是一定看出了年羹尧处理矛盾的能力和才干,但是为什么没有张口,把这个笼络拉拢的好处给了老八胤禩呢?

因为康熙皇帝在追欠之前就说过,做得好的要赏,没有做好便要罚。康熙皇帝是个赏罚分明的人,胤禛是追欠的团队负责人,本来就受到了康熙的批评,他不可能再开口要赏,而胤禩只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让年羹尧受赏。按理说,胤禛是有理由驳回去的,因为他要负主体责任,团队都被批了,还受什么赏,那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吗?所以,受赏与否,其实掌握在胤禛手里,但是胤禛没有吱声,年羹尧再一次理直气壮的“喳”了一声。

《百官行述》的事件发生后,胤禛和胤祥吩咐他到江夏镇夺回《百官行述》,然而年羹尧来了一个大屠杀,将江夏镇七百余口人全部杀了,还私吞了几百万两银子。这事儿算是给胤禛和康熙皇帝出了一口恶气,在胤禛和胤祥的斡旋下,给年羹尧“擦屁股”,默认他私吞银子,这实在是对年羹尧恩宠过头,让他觉得头上有这片云,还真是很爽。

远征西藏,老四举荐胤禵为大将军王,为还人情,胤禵让年羹尧做陕甘总督,管着自己的粮草供给和运转,具有军事头脑的胤禵难道这点“买卖”都看不出来么?非也,是因为年羹尧的为人已经出卖了他自己,以胤禵的手段,他必定能够把控他。所以,胤禵将他往老八府上带,还真的带去了,聪明的胤禵就知道年羹尧会在这个时候进行了一次更大的博弈,从而让老四胤禛陷入无人可用之境地。

胤禵的计谋成功了一半,老四胤禛在万般无奈之下,纳娶了身份为丫鬟的年秋月为侧福晋,从而牢牢拴住了年羹尧。

胤禛登基为雍正皇帝之后,解除了胤禵的兵权,改由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平定西北罗布赞旦增的叛乱,雍正皇帝是倾其所有,给予年羹尧绝对的权力,支持他打赢西北一仗,不然,自己坐下的皇位就岌岌可危了。年羹尧要钱要粮,每日耗费巨大,既铺张浪费,又贪污纳贿,但是雍正都认了,最后是邬思道出马,才将已经走到“半空中”的年羹尧一把拉回来,救了雍正皇帝,也救了年羹尧。

相比于隆科多,年羹尧的晋升之路一直很顺畅,也一直在博弈,重要的是,年羹尧几乎每次都赢了。正是因为这样,年羹尧才显得有恃无恐,才觉得这个世界上只要放手去博,就一定能得到。看看隆科多,康熙皇帝的两道圣旨,让他有一种皇恩就是从死到生的感受,还有几十年的压制和磨炼,才换得最后的“青云”一步。年羹尧实在就像被宠坏了的孩子,最终难以控制。

2.与权力博弈,飞扬跋扈

西北大捷成为雍正坐稳江山的典型标志,的确,年大将军的这一仗,给雍正皇帝胀了气。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年羹尧飞扬跋扈,作威作福,甚至不顾君臣之礼,让皇帝心里很不爽,但是雍正还是信守承诺,对年羹尧进行了嘉奖,“年选”或者说“年党”由此产生。年羹尧开始挑战皇权,开启与权力的博弈。

“百官跪迎”,这是老八胤禩喊出来的,这明显有违礼制的做法对于年羹尧来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坑呢?很多人都能够明白,此时的年羹尧更应该低调下马,长跪不起,要求胤禩收回那两声叫喊,并获得皇帝的原谅,不管雍正当时在不在城墙之上看着。可是,年羹尧还是大摇大摆不下马,直到看见雍正皇帝。

是什么给了年羹尧这样的勇气,敢于挑战皇权礼仪?当然是之前老四胤禛的恩宠,年羹尧或许心存侥幸,试探着趟过“雷区”,但是他还是触雷了。

于是,便有了孙嘉诚求雨。这又是一次精彩的博弈。孙嘉诚是清流,但是他也知道雍正皇帝的不爽,所以就直接给雍正皇帝“挠痒痒”。我以前说过,孙嘉诚求雨就是一场有准备的宣传戏,是雍正与孙嘉诚配合演戏做给朝野看的,更是给年羹尧看的。

可是年羹尧不知趣,还想和老天搏一把,结果打了自己的耳光。不过他还是没有清醒,因为他位高权重,有年选的支撑,他认为他还是那个说一不二的年大将军。

事情到了雍正要裁减军队支出,在西北推行新政了,这一次,雍正请年羹尧吃了一顿饭,提出了三个问题,年羹尧还是抱着赌博的心态,断然拒绝了雍正皇帝的要求。本来,雍正是不想利用孙嘉诚的,但是年羹尧的态度不得不让他启用孙嘉诚,到西北推行新政,其实也是为了裁减支出。

从之前数次的博弈来看,除了孙嘉诚求雨之外,年羹尧都是大胜而归,这样的比率换做是谁也要昏头了,因此,年羹尧大胆的杀掉了孙嘉诚。说年羹尧始败于孙嘉诚求雨,一点也没错。

很多事物都是呈曲线上升的,到了一定的高度,要么急转直下,要么曲线下降。年羹尧的博弈胜负比率在此时急转直下。

3.与生死博弈,悔不当初

博弈成了年羹尧一生的轨迹,哪怕是被贬为杭州将军之后,之前的排场,之前的花销,之前的任性,年羹尧还在博弈。可是谁能放过他呢?

一件黄马褂,成为他最后博弈的资本。权力,富贵和荣华,包括女人都已经远去不可再得的时候,年羹尧才大哭了一场,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回到人生的原点时,年羹尧才感觉到人生的博弈不过就是梦幻一场,去争去强去杀远不如一个逍遥自得的放牛娃。

年羹尧将那串佛珠让李卫还给雍正皇帝,不过是放弃了最后的希望而已,他也许此时才明白,这场博弈大局真正的掌局人,不是老天,不是他年羹尧,也不是孙嘉诚,而是老四胤禛和雍正皇帝。所以,他本就不该去博弈,像张廷玉、像李卫甚至像田文镜那样,将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博弈赢来的不过是过眼云烟的荣华富贵,博弈输掉的却是整个人生。


青灯问史


这是作者的伏笔,即年羹尧后悔了!年羹尧家奴曾劝说年羹尧给皇帝认错,但是年羹尧说他咽不下这口气,为了雍正立下这么多功劳就得到这么个结果,所以他才会穿着黄马褂守城门,要给雍正抹黑,直到和牧童下棋这才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和自己下棋的不是皇帝,而是那些小牧童们,即朝廷百官!年羹尧错就错在认为雍正是在过河拆桥,却没意识到这是文武百官在设计陷害他为难雍正!雍正是有心保他他却没领情。

年羹尧自己就是那盘棋,而棋手正是雍正跟百官,百官不仅拿年羹尧说事还拿李卫说事,为的是废除火耗归公跟摊丁入亩两项新政,因为这关系到各级官员利益!只是李卫更加谦卑,没被拿到把柄。而年羹尧是推行火耗归公的主官,杀了年羹尧火耗归公就得不了了之!

雍正曾不止一次问身边的人年羹尧一定是非杀不可吗?这足以说明雍正内心的矛盾!假如年羹尧早点服软,给雍正台阶下,那这事可能就过去了,雍正根本不会杀他!因为他还需要年羹尧!这是作者的打伏笔,作者用年羹尧输给牧童恰恰是说在杀年羹尧这件事上是雍正输给了百官!


优己


二月河影视版《雍正王朝》在处死年羹尧这一段上,堪称全书精髓。说的是年羹尧之死,却着眼于大眼光,玩的是情怀。

影视故意刻画年羹尧在死前,下棋故意输给牧童,实际上是着力于刻画年羹尧一辈子不肯低头,在死前终究是顺从低头了。这算是一种解脱,也从侧面诠释,年羹尧与雍正,均非大奸大恶之人,说到底只是权力摧残下的不幸者罢了。

其实,很多朋友都没有看懂,包括二月河老师也是在此之前刻意挖年羹尧骄横跋扈与雍正硬扛的坑让大家跳,故意将年羹尧刻画地有多么不臣、忤逆,结果最后却借他穿黄马褂和故意最后下棋输给牧童来告诉大家,画风不是之前我们看的那样的。



怎么说呢?

按照年羹尧之前对雍正的不理睬,雍正有一百个理由杀他了。如果不是他穿出了黄马褂,恐怕早死了。二月河借此告诉大家。这从来就是主仆之间的斗气,既年羹尧之所以和雍正斗不是为了藐视他雍正皇权,而是我作为仆人对主子的做法不服气,所以发牢骚。雍正在年羹尧穿出黄马褂后,也是看懂了,原来年羹尧针对的并非大清皇帝,而是他的主子,两人争斗无关乎权力,从无君臣,只有主仆。



然后正是因为懂了这点,雍正才不会派外人去赐死年羹尧,既是家事,便让家人李卫去。目的告诉年羹尧,你的心我懂了,你在杭州,举目无亲,现在让家人去送你,也算是尽了你我主仆一场的情分。至于翠儿的菜嘛,大老远的,早馊了,它更多算是个家人告别的仪式,代表翠儿对他的尊敬与送别。

年羹尧看到李卫来了,也就知道雍正弄明白了他为什么要和他斗。君让臣死,臣不能不死。你让家人来送我,便算是把我当家人,尽了情分,说明你也并非多绝情之人,实在是自己罪不可恕,自己没有理由不对家长认错低头,所以通过故意输给牧童暗示自己认错低头了。




不书


年羹尧的贪婪、嗜杀,雍正可以视而不见,他的傲慢无礼雍正可以一忍再忍,毕竟年羹尧平定边疆叛乱,是人才难得。但年羹尧与八爷眉来眼去,让军中只闻将军令 ,不理天子声。此两条踩了红线,犯了雍正的大忌,为他的被杀埋下伏笔。


雍正与胤祥暗中躲了年羹尧的兵权后,把年羹尧贬到杭州,做了个有名无职的杭州将军,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雍正之所以没有立即处死年羹尧,一是有些念旧,不愿背上杀功臣的恶名,二是有以观后效的意味,想给年羹尧留一条生路。

作为年羹尧此时应该明哲保身,低调做人。但年羹尧却以为他有拥戴之功,平叛之劳,是雍正的恩人,国家的栋梁。雍正这样待他,是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他不相信雍正会杀他,敢杀他!所以,到杭州后,明知身边都是雍正的眼线,他非但不收敛,反而为人处事愈发高调了。好可惜,雍正给了他两年的反省,他竟一天也不思悔过。这不是明摆着要顽抗到底,死不悔改吗!公然与皇帝叫板,这不是找死啊!



至于他临死前和牧童下棋有啥寓意,也许是他童心未泯,也许是他羡慕牧童的自由,感慨自己被长期幽禁!


洛水清风


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哟,风霜雨雪它不怕,摇着铃儿走四方。


这是《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自尽后,那个在年羹尧死前同他下棋的小牧童唱出的歌谣,而这段歌谣也是年羹尧在自尽前内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唱出了雍正对于杀年羹尧的无奈。

牛儿在地里春种秋收,就是风霜雨雪的天气,牛儿不情愿也没有办法,主人让出来也要出来。而地里的收成和牛儿并没有关系,有的都是主人给牛儿的草料,而脖子上的铃声就是在告诉主人,牛儿在哪里,这是牛儿与主人之间最为密切的联系。


“牛儿牛儿”,这“牛”和“年”读音非常相近,实际上就是再说年羹尧自己,而这个铃儿,就是雍正赐给他的那串佛珠。

此时年羹尧在对自己说:年羹尧呀年羹尧,你这样卖命效劳究竟是为了什么,从府邸奴才,从杭州将军下的参将,到四川提督、四川巡抚、陕甘总督,再到节制四省军政大权的抚远大将军,而又被一路贬到了杭州守了城门,不管在哪里,做的是什么差事,可得到的结局是由自己决定的么?不是,你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雍正给的,而雍正能给你,也就能拿走,自己没有办法决定得失,有的只有遵旨和服从。雍正赐给年羹尧的佛珠,年羹尧一直带着,不管在哪里,都有这份主仆、君臣的关系连接着,这个关系无法打破,而自己也应该遵照这这份礼制,可是现在一切都晚了。

当初年羹尧问雍正要了这串佛珠,是希望用佛心压住自己的戾气,这也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但是自己的杀伐之心非但没有被压制,反而随着职务、官阶的升高而愈演愈烈,完全违背了当时他自己初心以及雍正的苦衷。与此同时,年羹尧当年说希望做一个护法的金刚,但是功成名就后自己却成为了一个“混世的魔王”,眼里也没有了雍正这个转世的菩萨,居功自高、飞扬跋扈、贪得无厌,同时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的恩人,什么只知将领不知军令,什么吃饭叫用膳,什么睡觉要翻牌子,年羹尧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一步一步的挑衅皇权,把自己当初护法金刚的承诺放在了脑后,同样也让雍正倍感失望,而一再的不知悔改,也让雍正在满朝大臣不绝于耳的弹奏声中,最终选择了结束年羹尧的生命。


让年羹尧与牧童下棋,就是用强烈的对比,说明年羹尧此时的悔意。

年羹尧与牧童下棋,牧童不知道年羹尧过去的风光,也不懂得黄马褂的含义,只知道他是一个和蔼的看城门大叔,知道与他下棋一来可以解闷,二来赢了有钱赢。

而想想年羹尧的从前,上至王宫贵胄,下至文武百官,对其无不毕恭毕敬,自己则是居功自高,藐视众人,而现在,却能与一个牧童和睦的相处,这就是年羹尧的悔意。

如果早一点懂得君臣纲常,如果早一点与同僚礼敬相处,如果早一点放下自己的贪念和妄念,自己的结局也就不是这样了。


除了与牧童下棋,李卫的到来也让年羹尧心情复杂。

当年羹尧从李卫手里拿到雍正赐死的诏书的时候,内心不免感到这就是命运给自己开了一个玩笑。

当年,他问雍正要了两样东西,一串佛珠,还有就是李卫和翠儿,如今,翠儿为他准备了“断头饭”,李卫前来送他最后一程,而他也将这串佛珠交还给雍正,想到当年的场景,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而在看看当年的锦衣玉食,再看看现在的破败潦倒,也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做“报应”吧。

临终前,年羹尧通过李卫将串佛珠还给了雍正,也是想告诉雍正,这串佛珠他一直带着,对于这份主仆之情,他一直记着,只是悔不该当初没有听雍正的教诲,也忘记了自己的诺言,才身败名裂,所以将这串佛珠还给雍正,以求雍正还能记得自己的功劳,善待自己的妹妹、家人和曾经的部下。


《雍正王朝》剧中,年羹尧在西北前前后后打了快两年,耗空了国库,才勉强打赢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而正史中,年羹尧率领大军开赴青海战场,旬月就将叛乱一举荡平,除了罗卜藏丹津本人逃匿外,其家眷一干人等军备年羹尧俘获。在雍正继位之初,特别是召回了原抚远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之后,所有人都等着看雍正和年羹尧的笑话,一旦年羹尧失利,雍正将面临空前的压力以及政敌的反扑,但是年羹尧胜利了,并且是迅速的大获全胜,直接帮助雍正稳固了帝位,而雍正也将年羹尧奉为“恩人”,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远胜过剧中所演绎的那样。但是年羹尧在功劳面前忘乎所以,经常性的出现僭越之举,同时结交朋党、贪污受贿、杀戮过渡,最终被雍正定下九十二条大罪,被赐自尽。而年妃也没有像剧中一样,因为年羹尧而被雍正冷落,正史中,正是因为雍正太过于喜爱这位年羹尧的妹妹,也就是敦肃皇贵妃年氏,直到她去世才最终杀掉了年羹尧。

《雍正王朝》作为一部为雍正平反的影视作品,也是通过这一些列的剧情说明,雍正杀年羹尧纯粹是年羹尧自己“作死”,在百官激愤、群臣共举之下的无奈之举,而并非是雍正兔死狗烹,擅杀功臣,也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雍正平反吧。


雍亲王府


从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到看守城门的小吏,这中间的落差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人最难忍受的就是落差。对于心高气傲的年羹尧来说,这种痛苦更是加倍。



电视剧在表现年羹尧的痛苦和高傲时,用了特别高级的手法。

世事如棋盘盘新。年羹尧的大半辈子,从包衣奴才到位极人臣,再到阶下囚,他所走的每一步,又何尝不是在下棋。不过,此前是和雍正这样的高手过招,最终却只能和一个小小的牧童过招;此前,他几乎满盘皆赢,步步高升,最后却输给了小小的牧童。

可是,赢又如何?输又如何?电视剧中,用真实的棋盘,隐喻了年羹尧的人生。他故意输给牧童,说明他已经参破了输赢。

但不管怎样,年羹尧的高傲依然未改。看看他身上的黄马褂,就会明白这一点。他是以此向雍正进行着无声的抗议和嘲讽。

但这一切,都掩盖不住年羹尧内心深彻的孤独。所以他每天都盼着小牧童来和他下盘棋。他故意输给牧童银子,牧童尝到甜头儿,自然会每天前来,替他排解孤独。

这种关系,彷佛又隐喻了当初的雍亲王和奴才年羹尧。


趣谈国史


人生如戏,谁又确定自己不是谁的棋子?给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当棋子也是一种快乐!尽管我为棋子,幸运的是我还在棋中,我还有价值!无论车,还是卒,都有价值,为的就是最后可以赢。既然想要赢的快乐,又何必计较,你还留没留在棋盘之上?或许你我都非控局之人!知己世间之难事。人都为自己鸣不平,但世间何来公平?你对我,我对他,他对你,公平?维有苦笑吧?事有两论,

就雍正与年羹尧而言,都是事情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要!为什么说是必要?就是事情在变,人更在变!人都活在过去里,可没想到!年大将军已经不是那个当年潜邸时的包衣,雍正也绝非当年保举年羹尧做四川提督的四爷了。年羹尧凯旋归来,百官跪迎,雍正手挽手拉着他说;你是朕的恩人。年羹尧何其荣耀?或许作秀,亦或真为有此争脸的奴才、舅哥高兴!童谣唱起,蓬头垢面黄马褂的老人,悬于破门之内,何其凄凉?又有何人知是当年威风八面的年大将军?

人与人相处,多换位思考一下,很多事就容易接受。但人是自私的!所以会换位思考的人对于人际关系都会处理好的!

希望大家多考虑自己,多承担,多看别人的好!这样我们就会很开心,很幸福!(跑题了,哈哈)


珍卤鲜食品


说实话这也是我很纳闷的一个问题。

思索了半天,我个人觉得这可能是为了展现年羹尧的晚景凄凉,与他曾经风光霸气的人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不说历史里的年羹尧,单说《雍正王朝》剧中的那个年羹尧,他最风光的时候,真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西北大捷,年羹尧骑着高头大马回京,迎接众臣的叩拜。雍正亲自出城迎接他,发誓要与他做个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

随之而来的,便是来自于皇帝的恩典——抚远大将军,节制四省,赏赐黄马褂,真可谓是权势熏天。



可就是这样一个年羹尧,却不懂隐忍退让,与雍正几番交手,从不肯低头,最后一夜连降十八级,只落了个看城门的下场。以前,他身边高朋满座,热热闹闹,现在却只有一个放牛的小牧童陪他说话下棋,命运无常不过如此。

这可真应了《红楼梦》里的那句话: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面对天真可爱的小牧童,曾经叱诧风云的年大将军却故意输掉。而在人生的棋局、权力的棋局中,直到这时他才真正放弃抵抗。



远处,李卫正在等着他。或许他早点认输,一切还都还可以挽回。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命运无常不过如此。


达摩说


年羹尧是个少年得志的人,依靠科举,他21岁中进士,多次出任广东、四川的乡试主考官,这些都是当时的人们难以实现的梦想,甚至是一生都难以做到的,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了。

1709年,不到三十岁的年羹尧被封为四川总督,位列封疆,成为一颗万众瞩目的政治明星,这对年羹尧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说是好事,如果年羹尧能够收敛自己的锋芒,谦虚谨慎的为官、做事,那这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平台,他可以建功立业。

说是坏事,年羹尧年纪太轻就位列封疆,就应了古人的的一句老话“少年得志人生大不幸”。年羹尧少年得志,春风得意马蹄疾,有点忘乎所以了。所以,这个在官宦人家长大的年轻人,在思想上更加奔放,在作风上更加放纵,但是还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危害。

相反,他到任以后做了一些好事,带头拒收节礼,使四川官场的风气为之一新。他的起点很高,势头很好,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他也许会成为一个好官。但是他没有坚持住。

四川发生叛乱,年羹尧派遣游击予以剿灭。在康熙末期,年羹尧屡次出战,为平定噶尔丹叛乱做出了很大贡献,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获得了很多赏赐,官位更加高升,成了陕甘总督。

这时候的年羹尧,似乎更加的自信了,但是他这种自信是把权力当成了能力,手中的权力是清王朝赐予的,他的能力和权力结合之后,建立了功业,但是他错误地认为这是他自己的功劳,在陕甘总督的位置上就开始结党营私,为日后招来了杀身之祸。

他是个在封建大官僚家庭长大的人,从小就娇生惯养,养成了娇横跋扈的性格,再加上科举成名早,仕途平顺,年纪轻轻就平步青云了,进一步的助长了他的跋扈作风,他看不起身边的人。

雍正继位以后,对这个年羹尧更是宠爱有加,年羹尧受命平定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使雍正十分高兴,竟然不顾君臣礼法称年羹尧是自己的“恩人”,朝廷的很多事情雍正都和年羹尧商量,并且积极听取他的意见,使得年羹尧在很多事情上都有极大的决策影响力。

这进一步助长了年羹尧的骄纵作风,暗中也得罪了很多朝廷大臣。年羹尧却并不收敛,反而恃宠而骄,加大对各级官僚的倾轧,借此敛财,扩大自己的小集团。

不知不觉年羹尧就占到了朝廷所有大臣的对立面,他的权威已经让所有大臣感到了威胁,在人事任免上的巨大影响力,让朝廷的文武大臣都恨他。他自己的行为也不检点,一方面弹劾别人,一方面大肆收受贿赂。这些情况肯定是被别人掌握的,于是这些就成为了他罪证的一部分。

造成年羹尧和雍正反目的直接原因是一些传言,传言说皇帝赏赐平叛军队是听了年羹尧的意见,还说处置阿灵阿也是听了年羹尧的意见。这些传言能传到雍正耳朵里雍正很不舒服,这些传言肯定不是一般人传的,都是朝中大臣的手段。最终年羹尧的狂妄引来了雍正的报复,年羹尧被赐死于于狱中。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和小孩下棋,故意输一盘,是为了提醒大家,性格傲岸的年羹尧终于明白了,人生在世就是一局棋,不必过于计较得失,该装傻的时候装个傻,无关宏旨,岂不闻“不痴不聋当不得大家翁”,年羹尧太精明,太计较了所以没有善终,等明白过来也晚了。


小小嬴政


此次提问聊到年羹尧,我们都知道年羹尧对于雍正来说,不仅仅因为年羹尧是雍正的家奴,年羹尧的发迹是倚靠了雍正,两人之间的关系,确实非常的复杂。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历史资料,年羹尧的仕途都是倚靠着雍正,但年羹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之人,他从起先对雍正的死心塌地,到后来的“审时度势”,预想投靠八爷门下,预想投靠十四爷的门下,所以,他的前半生毫无怀疑的给了雍正,可他的后半生,确实在“选择”中前行,他在选择站队,他在用金钱和人脉去选择自己的未来。

年羹尧虽说一路走来,战功显著,治军严明,但同时也伴随着手段毒辣,奢靡成风,“翻牌子”“进膳”无一不透露着他心底里的傲慢,与自以为是爱新觉罗家族恩人的心思。


正因为如此,年羹尧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亦是如此,我们好像已经忘却了他也有柔情的一面,也有重情义的一面。在二月河的《雍正皇帝》里,雍正为拉拢年羹尧,不仅娶了年羹尧的妹妹为妻,更是给年羹尧抬籍,并将自己的手串赠送给了年羹尧,虽然整本书没有过多的言辞去描写这个手串的意义,但我们稍微想一想也会明白,这手串对于年羹尧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雍正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随着年羹尧日积月累的越权行事,功高震主的现象一次次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雍正在一忍再忍之后,不得不对其下狠手时,年羹尧终于意识到了大难临头,虽然他在得到圣旨后,不愿离京,他还侥幸的期望着雍正看在他的战功上,饶过他一命,他安排好了自己的家人,他选择一个人留下来看守城门,每天穿着雍正御赐的黄马褂,清扫着城门内外,他还在期盼着雍正,他还在小心翼翼的苟延残喘的,希望雍正能够念起他的好。

可世事无情,皇家无情,权力更是无情,在年羹尧等了很久之后,等来的确实李卫与雍正的圣旨。


年羹尧的一生,到了最后,终于表现出了他柔情的一面,他看尽了权力,看尽了繁华,也看尽了这世间,小说写到他与小牧童下棋,他选择故意输给了小牧童,他从小牧童的脸上看到了嬴棋后的胜利表情,他想起了年少的自己,亦有如此爽朗,轻松的笑容。


而这些对往事的思绪,未尝不是对年羹尧这悲惨一生的写照。

除了和小牧童下棋,当李卫过来宣读圣旨时,让年羹尧自尽时,当李卫带着自己老婆翠儿的炒菜给年羹尧时,这又何尝不是,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李卫能够走到现在,且会一直很好的走下去。所以,当年羹尧得知雍正要他自尽时,他像孩子一样的哭了,他将雍正赐给他的手串还给了雍正。


雍正送给年羹尧手串,和年羹尧将手串还给雍正,这一来一往,不正是说明了雍正与年羹尧的情义,到此已结束吗?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如若喜欢我的回答,可关注我及点赞,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