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生汽車消費新變局,“三板斧”或可助轉危為機

疫情催生汽車消費新變局,“三板斧”或可助轉危為機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下降20.5%,其中汽車類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37%。乘聯會認為,社會消費品零售呈現嚴重低迷主要是因為汽車消費負增長,需要刺激汽車消費拉動增長。

連日來,在刺激汽車消費方面,政策層面相關舉措接連出臺的同時,車企、經銷商也在積極自救。數據顯示,2月我國乘用車銷量同比下降近八成。3月上半月,我國乘用車零售銷量同比減47%。2月產銷斷崖式下滑,3月開局仍不太理想,車市復甦仍存危機。業內人士表示,汽車“消費荒”下,要關注疫情催生的消費新變化,危中尋機,用好“數字化”、“健康型”、“促首購”這“三板斧”。

提升“數字化”能力

疫情期間,線上VR看車、雲銷售、直播賣車、上門送車的無接觸服務,已經成為車企及經銷商營銷的標配,甚至部分車企老總親自上陣成為網絡主播,吸引粉絲和流量。

事實上,汽車線上營銷收穫百萬點贊、千萬觀看並不誇張。奇瑞相關負責人3月18日稱,疫情期間公司線上直播的話題播放總量超過2.7億,線上觀看總人數超533萬。不過,業內人士表示,線上熱鬧,線下轉化效果卻不樂觀,畢竟汽車獨有的商品屬性難以讓銷量轉化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消費者研究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劉志偉認為,“雲賣車”尚處初級階段,只是處於廣告式效應,離付款、驗車、交付還很遙遠,一輛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汽車,其價值幾乎等同於一個家庭一年或多年的收入,如果只通過“只看不摸”的網上團購方式,並不能讓消費者心服口服地完成“在線秒購”。

但是,數字化運營模式並非只是一個噱頭,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香餑餑”。劉志偉表示,車企和經銷商要加強數字化平臺建設的能力,“搭建數字化營銷體系並不是建一個展廳、做一個直播、發一個公眾號就能擁有客戶,如何從眾多互聯網平臺的公域流量中挖掘屬於企業本身的精準客戶,即將公域流量轉化成私域流量,是數字化營銷體系的價值所在。”

練就“健康”大招

疫情提升了消費者防疫、消毒意識,也催生了車輛消毒、殺菌、無接觸等新需求。中國汽車售後服務質量監測大數據平臺3月17日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疫情期間,消費者重點關注的是“汽車健康”、“優惠活動”、“救援服務”、“無接觸服務”等幾方面服務。其中“汽車健康”方面消費者關注度最高,包括疫情期間 4S 店的防護措施和車輛消毒服務,關注佔比均超過 45%。此外,另有數據顯示,有近七成消費者表示會購買帶有淨化空氣功能的安全、健康汽車。

健康汽車的確成為車企的新賣點。吉利汽車是最早打出“N95口罩”級防護標準概念牌的車企。3月18日,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馮擎峰介紹,“目前通過線上線下預約升級CN95空調濾芯的人數突破20萬,其中線上預約人數已經突破10萬。”此外,奇瑞汽車相關負責人也介紹,疫情期間為1萬多位客戶進行免費車內消毒。

疫情之後,消費者的習慣也發生了改變,車企以及經銷商等更應該學會適應,並推動科技的進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售後服務質量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高凌3月18日表示,危機是品牌力的試金石,也是品牌建設提升的大好時機。統計發現,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全球的時候,各行業都會遭遇經營大幅下降,但是在經濟危機之後,消費者認可的品牌復甦的速度會比較快,而且未來的增長速度也很快。“在疫情期間,車企通過積極研發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業,比如推出‘健康車’以及其他展示社會責任感的舉措,都有助於提升口碑和品牌形象。”

做好“首購群體”營銷

疫情期間部分行業收入減少帶來的消費潛力下降,對首購需求衝擊大於換購需求。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疫情發生導致購買力下降,對首購用戶、中低端及自主品牌影響更大。

因此,部分車企積極做好首購群體營銷,在復甦的消費競爭場中奪得先機。比如,面向中國年輕首購族的捷達品牌,在疫情期間為滿足購車者的特殊需求,將原本計劃3月20日上市的捷達VS7,在2月26日“嚐鮮上市”,並用“嚐鮮價”交付2020臺現車給首批優先緊急客戶。

促消費要拉動新車首購群體,促進汽車消費核心是要促私車普及,才能有拉動的增量效果。崔東樹認為,要想實現穩定汽車等傳統主流商品的消費,還需要有針對性拉動首購群體消費的政策出臺。他建議,實施購置稅減半等舉措對拉動首購群體消費效應明顯,“如果2020年實施購置稅減半政策,可能會拉動汽車銷量增長259萬輛,拉動消費稅和增值稅總體達到600億元,國家稅收可能因此增加300億元。”

新京報記者 秦勝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