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疫情防控和產業發展兩手抓 確保群眾增收致富

朗讀本文

768名第一書記、285個駐村工作隊戰疫情促發展;支持扶貧車間復工復產,讓村民家門口就業;發展特色產業,持續鞏固脫貧成效……連日來,儀隴縣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多措並舉確保群眾增收致富,防止因疫返貧。

A 第一書記“帶貨” 農產品從滯銷變暢銷

當下正是草莓上市的時節,度門街道棗子溝村草莓園業主汪華卻高興不起來。每年這個時候都是他家草莓的採摘旺季。但今年,受疫情影響,顧客進不來,草莓出不去。

棗子溝村草莓園於2016年建成,共有10個草莓大棚,解決貧困人口就業約10人,人均年增收約2000餘元。

“草莓不像其他水果,成熟後必須第一時間銷售出去,一天都耽擱不得。”正當汪華一籌莫展之際,棗子溝村第一書記苟梅上門為他解決問題。“不怕,我在朋友圈和微信群推薦下,不愁賣。”苟梅和幫扶幹部變身“微商”,在朋友圈打起了廣告。

從線下轉到線上,棗子溝村扶貧幹部將新鮮的草莓賣到了朋友圈和微信群。“朋友圈消化了一部分。我們又聯繫水果店,做好商超對接。”線上線下同時銷售,棗子溝村草莓滯銷的情況得到一定緩解。

據瞭解,從1月26日(農曆大年初二)起,儀隴縣768名第一書記、285個駐村工作隊奔赴各自幫扶的貧困村,堅守在抗疫一線。待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後,幫扶幹部又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產業發展,有的變身“微商”,幫助業主和村民銷售農產品;有的聯繫農技人員,購買春耕農資,積極組織村民開展春耕生產;有的幫助貧困勞動力順利返崗或就近務工,提高家庭收入,防止因疫返貧。

B 扶貧車間復工 讓群眾家門口就業

3月19日一大早,立山鎮邱盛鞋廠來料扶貧加工車間內,一派繁忙景象。“我們車間有3條生產線,員工多是立山鎮的留守婦女,還有一些來自周邊的營山和平昌縣。”鞋廠負責人陳清秀介紹說。

“做的都是簡單輕鬆的手工活,一個月有800元工資,生活費有了。”64歲的趙秀碧是立山鎮建檔立卡貧困戶,與老伴兒靠每月的低保、農保生活,家裡沒有其他經濟來源。“年紀大了,手腳笨,老闆就讓我做輕鬆點的手工活。”趙秀碧連連稱讚扶貧政策好。

年輕一點的村民周蘭往年在廣東務工,因疫情原因暫時去不了,便來到扶貧車間上班,分擔家庭經濟壓力。“不知道疫情好久結束,先在鞋廠幹著,多少能掙點錢。”周蘭說。

鞋廠負責人陳清秀以前在廣州從事國際貿易,2017年回到老家立山鎮。她看到一些貧困戶想掙錢找不到門路,就萌生了開辦鞋廠的想法,讓留守婦女、殘疾婦女實現居家靈活就業。

2018年4月,鞋廠建成後,陸續吸納了村裡的留守婦女和10餘名貧困群眾就業。今年受疫情影響,車間一度停工。待疫情防控形勢好轉,陳清秀立即向政府提交了復工申請,於2月22日正式復工。

3月3日,邱盛鞋廠又傳來好消息: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來料加工車間在鞋廠掛牌。“通過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扶貧車間可以在招工、員工技能培訓、訂單對接、設備等方面得到政策支持,確保貧困戶和其他村民穩定持續增收,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儀隴縣婦聯工作人員告訴筆者。

近年來,儀隴縣以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為契機,通過減稅降費、財政支持、金融服務等措施,降低返鄉創業門檻,鼓勵企業和返鄉創業人員在貧困村建立扶貧生產車間,為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提供機會。

據介紹,截至目前,該縣已在日興鎮、金城鎮、度門街道等地建立扶貧車間和來料加工車間20個。“聽到車間裡的縫紉機響、車床響,心裡就踏實了。”村民們紛紛表示。

C 發展特色產業 助農增收致富

眼下天氣晴好,新政鎮七星橋村新建的桑園裡一派繁忙,村幹部組織村民搶時栽種桑樹,擴增桑園面積。

“一個人每天差不多要栽700-800株。疫情期間在家能夠掙到100多元一天,還是可以。在去年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我學習了栽桑養蠶技術,今後打算再承包一個蠶房,發揮我的技術專長。”新政鎮七星橋村村民許淇源說。

七星橋村村委會主任許澤全向筆者介紹,全村5個組的土地流轉給語山農業公司栽桑養蠶,村上還鼓勵村民反租倒包桑園當業主,實現增收致富。

近年來,儀隴縣委、縣政府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施“3351”產業發展戰略,圍繞新政片區、馬鞍片區、賽金片區“三大組團”,新馬線、金馬線、成巴線“三大連片”,著力發展生豬、水(幹)果、糧油、蔬菜、有機蠶桑“五大產業”,建成百里產業示範帶。

而在義路、永樂等鄉鎮,依託浙江省磐安縣東西部協作項目,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成果。

“栽種金銀花時,一定要保證枝葉垂直向上,把苗端正地放在坑裡,蓋上土……”近日,在義路鎮佛國庵村,業主蔣曉瀾正給村民講解金銀花栽植技術要領,“這幾天正在搶抓時間種植金銀花,平均每天有五六十名工人在產業園務工。”蔣曉瀾介紹,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中藥材產業發展項目,產業園優先聘請貧困勞動力來園區務工,幫助他們增收致富。“一方面通過務工掙錢,實現‘輸血’扶貧,另一方面教他們種植中藥材的技術,實現‘造血’扶貧。”今年,產業園新增了金銀花、金線蓮等中藥材品種,帶動200餘戶群眾增產增收。

務工掙錢還能學到技術,一舉兩得。“以前就是個莊稼漢,啥都不會。現在當了種植中藥材的技術人員,有了穩定工作和穩定收入。”鍾呈寨村村民聶積輝介紹,他被產業園聘為技術指導員,每月按時領工資,加上妻子在園區打臨工,全家一年收入4萬餘元。

2019年,在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資金的幫扶下,儀隴縣除發展中藥材產業外,還發展特色水產、花椒、蠶桑等產業,帶動6833名貧困群眾增收致富,進一步鞏固已取得的脫貧成果。 (記者 尹小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