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近四年平均增速比全國高1.8%,成渝開啟新雙城記

中國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也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四極,前景可期

GDP近四年平均增速比全國高1.8%,成渝開啟新雙城記

文 |《財經》記者 蘇琦


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的走向牽動人心。如何進一步發揮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順利實現各項既定目標,成為各方關注的議題。在此背景下,近年來發展勢頭為人矚目,在此次抗疫中又有著不俗表現的成渝地區,如何借力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政策東風,儘快成長為重要的增長極,在全國一盤棋中發揮更重要的積極作用,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此次疫情的擴散和防治的複雜艱鉅,和此前中國發展格局導致的人口大規模候鳥式季節性遷徙有著很大關係。如何在沿海傳統增長極之外尋找新的有足夠分量的增長極,儘快縮小沿海內地的區域發展差距,讓未來中國的人口流動呈現更為有序的格局,一直是重要的國家戰略考量。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球增長面臨新的不確定性的背景下,這一戰略考量面臨新的緊迫性。

在此背景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的考量與期許便格外引人注目。中央希望成渝地區能夠充分發揮重要經濟腹地和迴旋餘地作用,對國內超大市場的建設充分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從而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規劃之外,夯實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第四極”,從而形成新的區域協同發展新推手。

此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消息傳來,各方關於成渝新雙城記的熱議又起。

成渝攜手發展的雙城故事已經演繹多年,版本和主題也一直與時俱進。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新時代背景下的成渝雙城記將迎來什麼樣的新推手與新敘事,給成渝經濟圈、西南地區、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新機遇,成為各方關注與期待的焦點。

與此同時,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建設還有助於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和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契合互動,這種“多重使命”也令成渝雙城經濟圈在諸多區域發展規劃中處於較為突出的位置。

雖然身處經濟腹地,成渝城市群已成長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是構建陸海新通道的關鍵樞紐,也是中國面向中亞、西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開放前沿。加快推動成渝城市群建設,打造內陸開放經濟高地,有利於中國全方位深度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近年來,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對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作用,通過中心城市的發展帶動經濟圈內中小城市的發展,以及帶動小城鎮的協同發展實現合作共贏,已成為新型城市化戰略的重點。從這個意義上講,考慮到成渝城市群擁有常住人口9500萬,中央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顯然也有著垂範全國的考量。

成渝地區良好的發展態勢為上述諸多戰略考量和期許提供著堅實的支撐。成渝地區生產總值近四年平均增速比全國高1.8個百分點,即為明證。

以成都為例,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達8%左右,總量一次跨越兩個千億級臺階,突破1.7萬億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規劃總量預期目標。在中國經濟整體面臨下行壓力,“保六”成為重要信心指標之際,成都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8%以上,成為副省級城市中發展最快、最穩定的城市,可謂意義重大。而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成都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5730億元,首次成為西部地區外貿第一城,更是來之不易。

上述成績的取得更多是靠內生動力機制支撐以及新動能拉動,其中科技創新驅動和居民消費帶動作用明顯。2019年成都軟件產業實現3500億元收入,增長近15%,成為令人矚目的亮點。以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供給創新推進經濟結構優化的新型動力機制也取得不俗表現。成都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6%、9.5%,社會消費零售總額達近7500億元。2019年以來,成都在全球奢侈品零售商目的地排名居第16位,全國購物中心消費指數城市排名居第4位。

歷史和實踐都表明,雙城故事演繹得順暢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分量的大體均衡。經過近年來的發展,成都都市圈與重慶的人口、經濟總量等重要發展指標大致相當,這為雙方的戰略聯動、開放合作、創新協同、產業協作、設施互通、市場共建等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其中,“成都向東”城市發展戰略的推進,為成渝相向而行提供了新的強大助力。

作為成都實施“十字”方針優化城鄉空間佈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的重要一環,打破盆地束縛、跨越龍泉山,推動城市向東發展,加快“東進”,不僅是成都破解現實環境資源約束、打開城市永續發展空間的現實選擇,也為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奠定了功能載體和融合空間。

與此同時,重慶正以“重慶向西”為抓手,推進主城區與渝西片區融合發展,深度參與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隨著科學城等重大項目在渝西片區佈局,重慶的城市發展與產業佈局也在向西發力,渝西片區已成為全市工業化城鎮化最活躍的區域。今後,重慶將以科學城為“智核”,打造重慶高新區升級版,提升高新區持續創新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產業生成能力、經濟產出能力,與兩江新區實現城市發展的“雙核驅動”,進一步加速重慶發展,這也正契合“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要求。

成都向東、重慶向西的相向發展已然成勢。雙方加快“相向而行”的步伐,將以點連軸成片推動成渝加速一體化和深度融合,從而強有力地支撐國家戰略意圖實現。

人們期待在中央新定位新期許的加持下,成渝雙方能進一步完善橫向聯動、定期會商、運轉高效的工作機制,創新“一中心兩省市”“共同平臺”“共同項目”機制,消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跨行政區協同的“瓶頸”“斷頭”與“縫隙”,令成渝新雙城記行穩致遠。

如此,則中國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也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四極,前景可期,而這又必將為“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動力和堅實之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