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青雲計劃”爭論的隨感!是大義or天真?


圍繞“青雲計劃”爭論的隨感!是大義or天真?


《典論·論文》中有句話叫:“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句話,用來形容目前圍繞青雲計劃的爭論是最貼切的。

從目前青雲文章的審核來看,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轉變,最大的變化莫過於,相對於之前變的愈發捉摸不定,名額也收緊不少,如果說之前被某些人所稱謂的“論點文”尚有套路可循,目前的青雲計劃就像意外懷孕,沒有驚喜,只剩驚訝了,從這一點上來說,目前的青雲計劃明顯有些矯枉過正。

雖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但是,每種文化下,相輕的特點卻是不盡相同。在我們的文化中,古代和現代多少有一些區別。在古代,文人相輕大多會延伸到政治層面,利用手中握有的權利進行打壓對方,畢竟,在古代人的思維中,大都持有“諸子百家介入仕,出將入相盡精英。”權利才是文化價值和傳播的最佳體現。

現代的打擊手段則和清朝末期維新派的“公車上書”具有頗多相似之處,幾個人聯絡一堆人,烏壓壓的就像最高權力機關衝去,高舉“大義”之旗,心裡卻有著各自的小九九。當然,和公車上書所蘊含的民族大義不同,現代很多人則只有小九九,打著淨化行業的“打架”旗號,實則是內心憤怒的宣洩,宣洩自己的無能,宣揚自己的純潔心靈,還不忘添一些“引刀成一快,肝膽兩崑崙”的悲壯感,其狹隘心理大多是是:自己不賺錢,你們也別想賺,我就是不適應規則,我要讓規則為自己改變。


圍繞“青雲計劃”爭論的隨感!是大義or天真?


可是,由於自我對自己作品所抱的“自大”心理,最終還是隻會成為殺伐果斷大時代下的炮灰。因為真正的強者,只會從無到有的創造,卻從不滿足於舊的革新。

事實上,文人誤國最典型的特點並非是沒有想法,而是太天真,天真的思維讓人可笑,這也正是很多文人不具備現實思維的原因。

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企圖和共產黨劃江而治,實則是逆歷史潮流和規律的無腦之舉,但是,仍然有不少人為了這種所謂的“和平”競相奔走,而具有強大政治眼光和現實思維的毛主席來說,劃江而治,遺禍無窮,所以寧肯用少數人的犧牲,換取中國的統一大業和民族崛起。

相同的事,如果我們翻開中國五千年曆史,隨處可見,自古登基開朝,一統天下的大多是草莽出身的草根,而非連“守成”也做不到的文人。

實際上,青雲計劃文本身和爆款文就是相互衝突的,想在其中尋找一條緩衝之路,只能是中彩票一樣的意外之喜,因為,三段論的總體特點不可改變,可普通大眾最喜歡看的卻是行雲流水式的簡單表述。

或許對待頭條來說,並不是努力的平衡兩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而是盡力讓各自的空間保持相互的獨立。


圍繞“青雲計劃”爭論的隨感!是大義or天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