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論】我們距離“智慧水務”有多遠?


【策論】我們距離“智慧水務”有多遠?


在國內,很多城市相繼開展了智慧水務的建設。例如江蘇省無錫市實施的“感知太湖、智慧水利”項目,以物聯網技術為輔,有效提升打撈藍藻、太湖水質治理的效益。深圳水務堅持“統一管理、統一建設、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的要求,統籌規劃信息化水務建設,積極推動平臺共享、數據開放、網絡建設等。


國外在智慧水務方面,也開展了不斷的實踐。IBM在2008年首先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將水資源的管理分為利用、預測與協調三大部分。日本把城市的自來水、中水、汙水處理合為一體,形成高度一體化的智能水務處理系統。


【策論】我們距離“智慧水務”有多遠?

黃石,是全國資源枯竭轉型試點城市,也是國務院批准的沿江開放城市。黃石市自來水有限公司在過去的六十多年裡,由日供水能力0.2萬噸發展成為日供水能力48萬噸、DN75口徑以上供水管網1036公里的國有大型供水企業,供水服務人口89.2萬人。那麼黃石水司“智能化供水”的生產經營系統現階段發展如何呢?


【策論】我們距離“智慧水務”有多遠?

首先,黃石水司根據國際水協(IWA)管網漏損控制策略和DMA管理方法,研發了DMA區域漏損分析系統,以管網GIS、大數據分析為依託,全面分析管網和各級分區的漏損和產銷差現狀,識別漏損、產銷差的主要影響因素。


投入使用生產調度系統,目前可在系統上查看監測點位的數據報表及歷史數據趨勢。可以初步完成一些統計分析的功能,如上下限閾值報警、同比環比分析、報表導出功能功能,但是還沒有進行數據深度挖掘。


【策論】我們距離“智慧水務”有多遠?

此外,基於上述生產調度系統,增加了水質在線檢測模塊。目的在於將現場總線上的餘氯和濁度數據採樣後,通過網絡將真實數據回傳到系統中,供生產調度需求方參考。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在線監測的餘氯和濁度數值指標一直被認為不夠準確,在目前的檢測技術手段下,仍然主要以中心化驗室的人工檢測結果為準。


雖然黃石水司在推進智能化供水上遇到了種種困難,存在電子化信息缺失、難以利用等問題,但它是我國水務行業智慧化轉型的一個縮影。我們認為優化“智能化供水”值得繼續探索,用好從源頭到龍頭的“水智慧”。


【策論】我們距離“智慧水務”有多遠?

我們建議先從生產數據質量保障機制著手,專人負責督查生產數據採集環節存在的違規問題,在水廠、管維等二級部門的考核要求中,增加關於數據保障機制的條款。針對不同測量點的實行不同的數據質量監測方法。


充分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將水務的計算環節傳送到雲端進行處理。根據計算分析結果調整水資源的配置,使水資源的調度更加高效靈活。同時,雲空間為水務提供了更好的存儲、交換、傳輸、計算平臺,對水務的生產與管理提供很大的輔助作用。


建立管網水力模型,它被形象地稱作城市的“水動脈”。通過實時監測數據,實現應對管網漏損的快速調度反應,最大限度地縮短漏損平均持續時間,減輕管網漏損帶來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危害。


【策論】我們距離“智慧水務”有多遠?

與社會力量合力構建突發事故的預知與防範系統,以應對飲用水源安全隱患。通過集成長江等水源地的水質數據以及生產過程中的水力學及水質數據,建立突發水質預警平臺,實現地方突發性水質汙染事故的預警和應急,提高水司運行的規範水平。


建立長期全面感知體系,橫向覆蓋廠站、管網、二次供水及戶表,縱向使用多指標、多參數的多元數據監測體系。例如光譜信息已經在國外水廠進行了廣泛的應用研究,能有效實現環境發生變化時,其他系統在智能引導下可以正常運行。


智慧水務歸根結底是一個服務大眾的平臺,因此相關數據公開有利於公眾獲取必要信息。普及移動客戶端、網站建設等,為公眾提供支付水費、設備保修、水質投訴、行政許可辦理的平臺,貼近公眾日常需求升級優化服務。


【策論】我們距離“智慧水務”有多遠?

感謝策論中國:浙江大學《智能化供水轉型的現狀、問題與建議——以黃石市自來水有限公司為例》團隊的報告!


【策論】我們距離“智慧水務”有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