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创作高峰——被贬之后(三)

其实早在苏轼以前写《徐州谢上表》时有些嘲讽、自夸之意,最后一句是:顾力报之无所,怀孤忠而自怜。他说整个朝廷中只有自己一人是忠臣,但是报国无门,因此为自己感到可怜。由此可见,苏轼此人颇为狂妄,也挺不要脸的。而在苏玉轼狱当天,他又写了一首诗,“平生文字为吾类,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前面三句写出了自己此时的心情与志向,但最后一句呢,就带有一点调侃、嘲讽的意思。“少年鸡” 指的是贾昌,他在少年时曾因为斗鸡而获得唐朝天子的宠爱,得以出任宫廷弄臣。苏轼的意思也就是说:出京以后我再也不用和你们这些耍杂耍的无能之辈瞎较劲了。

不作死就不会死,苏轼数年来一直在诗词文章中讥讽当时的朝政与朝中的大臣,甚至有埋怨、嘲讽当朝皇帝的含义。众人一开始没有理会他,也就罢了,但他还敢写个不停。于是被他人抓住了把柄,以至于落入大牢,甚至有可能会被杀头。最终结果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样的惩罚还是比较合理的,甚至说是比较幸运的。幸运的也不止苏轼一人,他的好友驸马王诜透漏朝廷机密,如果不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这位驸马就应该人头落地了。当然因为苏轼的名声一直传到如今,所以很多学者就认为乌台诗案只不过是苏轼的一些牢骚话而已,但是朋友们,说话是要负责任的,更何况苏轼是朝廷命官。所以很多学者都是不注重事实真相,而是随波逐流,颇有些信口开河之意。

苏轼被贬到黄州,职位低微,薪水很少。于是不得不带领家人在城东的一块坡地上种地补贴生计,而苏轼也给自己取别号为“东坡居士”。但在此地此时,苏轼写下了不少传世名作。如《赤壁赋》、《定风波》、《浣溪沙》、《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赤壁赋》大家可以仔细阅读一番。

《赤壁赋》其中部分内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此篇文章文字简练,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极为押韵。用词极巧妙,可谓是巧夺天工。并且包含着物与我之间变与不变的的相对思考,这具有非常奥妙的人生与宇宙之间的哲学观点,而这种观点与思考在《庄子》中非常常见,整篇文章的意境缥缈空灵,表现出创作者苏轼的豁达、潇洒的心境。

再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大气磅礴,意境壮阔。但其中有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我对整首词颇为失望,了无兴趣。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是残酷的,但在苏轼的笔下,战争是非常潇洒的,仿佛是一场游戏而已。并且赤壁之战历时几个月,哪来得谈笑间的功成名就?夸张造作,不知所谓。

又有文章《拟孙权答曹操书》,其中写道:刘备之兵虽少,然仆观其为人,雄才大略,宽而有容,拙于攻取,巧于驭人,有汉高祖之余风,辅以孔明,未可量也,且以忠义不替曩昔。苏轼对于刘备的分析并不准确。首先,刘备不似汉高祖刘邦,并且刘备一生戎马,曾经领兵打败了益州的刘璋和前来争夺汉中的曹操,他擅长的是领兵作战,而对于布局天下的战略反而不是他的强项,所以他才需要诸葛孔明。而《隆中对》中的三分天下观点成为刘备日后具体实施的战略。况且说刘备待人宽容,请问在何处可以体现?

苏东坡的创作高峰——被贬之后(三)

文中又写道: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而“卧薪尝胆”的出处便是此文,在史记中记载勾践有尝胆的举动,而此时苏轼添油加醋说孙权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学到了,当时还感到有些奇怪,尝胆也就罢了,但还有人能在柴堆上睡觉?但当时年纪也小,所以没有多想。原来是苏轼写的,这个人写作确实夸张的让人反感和厌恶。

在《赤壁赋》中苏轼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既然“物各有主”,那你苏轼为什么还要写这么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你苏轼又不是孙权,你认为你比得过孙权?苏轼以为自己也有曹操、孙权、刘备般的雄才大略,但实际上呢?从他文综中的看法来分析:此人自以为是,夸张造作。他做不到他在文章中的说法,也就是言过其实,而这几点也是他从第一次入京考试以来的缺点。看来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日子还是不够苦,还有心情写这些扯淡的文章。而后有写诗《洗儿诗》,其中有句: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有写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也颇具哲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