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可怕的吃飯習慣,或許該改改了


對中國人來說,家的標誌,就是一起吃的那餐飯。

日常飲食中,爸媽炒好菜放在餐桌上,大家端著碗一起夾菜,吃飯時聊聊今天發生的事。親友聚會,一盤盤熱騰騰的菜端上來,十幾雙筷子一起搶光。

吃光,是對一盤菜最大的褒獎。


中國人可怕的吃飯習慣,或許該改改了一個家庭中最溫馨的景象,往往是一家人有說有笑地一起吃飯 / 《小歡喜》


大家的筷子不分彼此,在盤中舞動、賽跑,沾上了口水的筷子,下一秒又去扒拉菜裡僅剩的蝦仁。

如果這個時候有人提議說,不然大家用雙公筷吧。準會有人說:哎沒事!都是自己人,怕什麼。

共食合餐,甚至成了中國人表達親密的方式,最好的夥伴就是“一個碗吃飯”的朋友。

但是,這樣的“親密接觸”真的好嗎?中國人合餐吃飯的習慣,可能有什麼危害?

一起吃飯,也可能一起生病

不像國外吃飯前都把飯分好,中餐的特點決定了大家更願意一起吃飯。

中餐的各大菜系中,最經典、最受歡迎的菜品幾乎都是熱菜,整份端上來才好吃。比方說大家都喜歡的酸菜魚和毛血旺,最誘人的就是剛出鍋時熱辣滾燙的感覺。分開盛不光涼得快,口感也變差了。

而且,中國菜很注重形和意,蘇幫名菜松鼠鱖魚,不僅講究外酥裡嫩的口感和精細的刀工,更在意魚在盤中昂首翹尾、栩栩如生的造型。


中國人可怕的吃飯習慣,或許該改改了松鼠鱖魚如果被分開就好像失去了靈魂


如果把一條松鼠鱖魚切成好幾段,每人一份,不好看也不喜慶。所以就要整條魚端上來大家一起吃。

但是,講究其樂融融合餐制,卻是以我們的健康隱患為代價。

因為在大家一起吃飯,觥籌交錯的餐桌上,也最是細菌、病毒傳播的場所。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餐桌經歷:

有人夾菜像是在刨地,要把整個盤子的菜都攪和一遍才戀戀不捨地夾起最中意的一塊;

有人特別熱衷於給別人佈菜,非常熱情客氣,但偏偏用的是自己剛沾了口水的筷子;

有人夾菜之前會習慣性地先把筷子嘬乾淨,可能覺得這樣會比較衛生……


中國人可怕的吃飯習慣,或許該改改了給別人夾菜,筷子上的細菌病毒可能也被夾進了碗裡


而箸來筷往,每個人的唾液也都隨著筷子和勺子進入食物,唾液攜帶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乘機潛伏其中,在一桌人的口腔間挨個串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1]。

比如幽門螺桿菌——這種“長”在胃黏膜上的螺旋形細菌,是造成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的元兇,是人類患上胃癌的頭號殺手[2]。它非常容易通過唾液、食物和餐具進行傳播,感染者如果跟別人合餐,很可能不知不覺間就把健康人傳染了。

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證實,目前中國人的幽門螺桿菌高達50%左右,每兩人中可能就有一人感染,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胃病大國”[3][4]。

2012年的一項調查指出,東亞地區是全球胃癌發病率最高的區域,每十萬人中發病人數達到了49.2人[5],這與幽門螺桿菌的超高感染率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人可怕的吃飯習慣,或許該改改了美味的海鮮生盤,如果沒有做好食品安全,可能就會藏有幽門螺桿菌


同餐共飲的習慣導致中國人的肝炎患病率也非常高。比如典型的消化道傳播疾病甲型肝炎,最容易通過體液和分泌物感染健康人。

80年代的上海就曾爆發過甲肝大流行,感染人數超過30萬人。合餐制導致的食物感染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6]。

容易通過合餐進行“口-口傳播”的,還包括各種引發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細菌和病毒,你可能不知道跟你一起吃飯的人有什麼傳染病:甲肝、戊肝、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風疹、傷寒、肺結核……這些都會通過合餐傳播[7]。


中國人可怕的吃飯習慣,或許該改改了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爆發,為隔離受感染人員而改建的倉庫。流感病毒也會在合餐時傳



合餐制的餐桌上,手也是傳播疾病的源頭之一。

我們的手每時每刻都在接觸各種東西,從手機屏幕到地鐵扶手,從水龍頭到衣服,上面沾滿了各類細菌。

但是飯前沒有好好洗手,再在桌上伸手取用食物或是傳遞餐具的話,就可能把細菌或病毒帶給其他人。

在這次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我們特地強調洗手很重要,也是因為接觸時非常容易傳播病毒。


中國人可怕的吃飯習慣,或許該改改了飯前洗手也是不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習慣,但慢慢也被大家接受。應對病毒,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洗手


從安全的角度講,一人一食才是最衛生的吃飯方式。大家各吃自己的,不隨便從別人的碗裡夾菜,也就不給細菌傳播的機會。

即便做不到一人一食的分餐,用公筷公勺也能大大減少食物的汙染。

合餐,吃得也沒有那麼開心

很多人會覺得,中國的飲食文化,無論是烹飪方式、食材搭配還是餐品種類,似乎都是為合餐設計的。

但其實,中國歷史上還曾經過有分餐而食的時代,合餐反倒是後來才有的。

不少學者認為,合餐制在唐宋以後才開始流行[8];也有觀點認為,合餐是魏晉時期受到北方遊牧民族“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風俗的影響[9]。


中國人可怕的吃飯習慣,或許該改改了古代影視劇中常常出現分餐制的身影 / 《妖貓傳》


而在此前的漫長歲月裡,分餐制才是主流。

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分餐可以有效降低了哄搶食物的風險;而在禮法森嚴的西周,又被當作為尊卑、長幼差別的體現,承載了一部分道德教化的功能[10]。

而隨著食物種類和烹飪花樣變多,菜品日益豐富,分餐制不能滿足需求了,搭夥吃飯的形式自然就發展起來了。


中國人可怕的吃飯習慣,或許該改改了中國人愛吃的熱食,比如火鍋,分餐食用就很不方便


但是,合餐制真的能讓我們吃得更爽更任性嗎?

說起來很諷刺,它的初衷之一是讓每個人都按照口味和食量各取所需。但現實是合餐制的規矩太多了,主賓陪副的座位排次、碗筷的擺放、上菜的次序、夾菜敬酒的輩次,都有講究。

家庭聚餐的時候,一道菜端上來,只有在長輩動過筷後才敢吃,稍微多夾幾筷子就會被爸媽使眼色;和領導一起吃飯,根本不好意思自己轉桌盤,好吃的菜輪不到自己,回家時還可能餓著肚子。


中國人可怕的吃飯習慣,或許該改改了在長幼有序的餐桌上一起吃飯,根本不存在想吃啥吃啥 / 《大宅門》


合餐制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健康問題——它讓我們難以把握進食的標準和分量,不知不覺就會吃得不健康。

比如,挑食的孩子可能只吃肉不吃菜,要父母一直夾菜才能保證營養均衡。改成分餐制之後,孩子吃了什麼、剩下了什麼,就一清二楚了。

健身愛好者都知道,鍛鍊之後吃的“減脂餐”要按照一定的蛋白質、碳水比進行搭配,還要嚴格控制總熱量。改成一人食,把食物拍下來發給健身教練,他才能告訴你吃沒吃對。

如果是合餐制,你可能根本記不清自己究竟吃了多少。

所以,哪怕是為了自己吃得更開心,吃得更營養,分餐制也是個更好的選擇。

從現在開始,改變還不晚

不過,分餐制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卻有點難。

用公筷公勺,本來是為了安全衛生,但在有些人看來就是生分。

如果是在自家吃飯,家常菜可以不考慮菜的造型,但分餐時洗碗又成為了一個問題:一頓飯做三菜一湯,再加上飯碗,一家三口就要用15口碗。除非家裡有大型洗碗機,不然光洗碗都覺得累。


中國人可怕的吃飯習慣,或許該改改了分餐好是好,洗碗卻令人頭疼


都使用公筷公勺的話,是可以少洗幾口碗了,但實踐起來簡直麻煩得不行:本來動一次手就能夾到菜,現在要放下自己的筷子——拿起公筷——放下公筷——拿起自己的筷子……

對此,梁實秋老先生也表示很為難:“誰有那樣的耐心,每餐兩副筷子此起彼落的交換使用?”[12]

所以,無論是清末民初的“西風東漸”,還是建國初期的“愛國衛生運動”;無論是80年代末的上海甲肝大爆發,還是2003年非典肆虐時,分餐制始終沒能成功推廣開來。


中國人可怕的吃飯習慣,或許該改改了吃火鍋的時候,如果每次夾菜都換公筷,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麻煩



非典時期,提倡分餐制的呼聲一度高漲,當時中國烹飪協會還專門制定《餐飲業分餐制設施條件與服務規範》,提出一般筵席實行公筷公勺和一人一盤的用餐方式,並正式申報強制性國家標準。但隨著疫情結束,話題熱度很快就消退,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13]。

現在,分餐制在國內的主要應用場景,可能只有食堂、自助餐廳和外賣。


中國人可怕的吃飯習慣,或許該改改了2020年3月16日,貴州省從江縣剛邊鄉中學初三學生在食堂進行分區域編號吃早餐。分餐制似乎只在特殊時期才能得到認可 / 希帕圖片社


但其實,中餐並非與分餐制無緣。喜歡日劇的人都知道,在日本,妻子做好飯之後會先在廚房按人數分成“定食”,每一份都剛好是一個人的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用餐具,哪怕要多刷好幾倍的盤子也從不混用。

出於衛生的考慮,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開始推行公合餐具,現在已經把分餐制貫徹得相當徹底了。在新加坡、韓國這些受中華文化影響頗深的國家,使用公筷、分餐也成為了就餐的標配。


中國人可怕的吃飯習慣,或許該改改了日劇裡製作精細的食物,同樣採取了分餐 / 《東京大飯店》



國外的中餐館,人們早已習慣用分餐的方式吃中餐,“一菜一筷、一湯一勺”,所有食物都用公合餐具取用。

有網友說,在日本的中餐館裡,一道大菜端上桌子,服務員會擺在圓桌上旋轉一圈,讓客人都先“眼嘗”一番,再把菜端下去分成小份。雖然麻煩,但是既飽眼福,又吃得衛生、吃得安心。


中國人可怕的吃飯習慣,或許該改改了


所以說,改變合餐制也並非不可能。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習慣並不一定就是合理的。

人類為很多習慣都付出過代價。吃野味的代價是細菌、病毒傳播;飯前不洗手的代價是病從口入;合餐的代價是飲食的不衛生。

為了更健康的生活,改變一下飲食習慣只是要我們付出的最小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