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搖是什麼樣的歌,為什麼有人說聽後搖的人越來越多了?

袁小莯


在近期裡,我發現國內後樂隊越來越多了,並且聽後搖人也越來越多了,網易雲音樂下漸漸積累了大批聽後搖的人群,根據後搖的表現形式,在當今這樣的社會情景下,這是不是反應了大家的一些心裡變化?

PS:請注意!本問題意義在以後搖的表現形式(如只有器樂演奏)或情感來探討大家開始聽後搖時的心理變化,並無任何流派互黑,炫耀逼格的意思。只是覺得目前來看大多後搖都具有憂愁傷感的色彩,而聽後搖的人越來越多,是不是反應了大家的某些心理變化。換句話說,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大家在聽了後搖後慢慢喜歡上的?

大家普遍的想法都是聽音樂就是聽音樂,開心就好。何必過分計較。是這樣沒錯,能聽的開心說明音樂中的樂章旋律跟大家產生了共鳴,可是大家為什麼會產生共鳴,樂曲的表達到底是切合了大家的哪部分心裡才會讓大家覺得開心?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探討自己的機會,當然不同樂曲會有不同的感受,只要說出你感受最深的印象最深的,帶你入坑後搖的那首就好。


鵬飛愛音樂


後搖是一種音樂風格,來源於美國村聲雜誌刊載了一篇由英國樂評家西蒙·雷諾茲(Simon Reynolds)所寫的文章:西蒙先生描繪出,在九十年代中期,一群以"Drag City"、Trill JockeyToo Pure這幾個廠牌為主的地下樂隊的音樂,而在此一大範疇下,恰好當時的芝加哥市、英美兩國及歐洲各地,均有一堆當地的地下樂隊符合西蒙先生的描述,而他在文中便首次以"Post-Rock"一詞,暫時統稱這些勇於突破現有搖滾樂定義的前衛團體。一些音樂雜誌便以"Post-Rock"來正式稱呼這群致力於搖滾樂新美學的新生代樂隊。


MZ麥田守望者


所謂"後搖滾"其實就是一種由概念或理論,去顛覆傳統搖滾音樂創作的模式,如主旋律-橋段-主旋律-橋段,而如果你聽過一點"後搖滾"的音樂的話,你或許就會發現,他們所引用的理論則大都是援用所謂"解構主義"或西洋文學理論裡頭的"後現代主義"或者"後結構主義"的觀念。

也因此,就像十年前南轅北轍的"解構主義"作品一樣,現在你若去找尋所有的 "後搖滾"樂隊,那你可能會發覺他們聽起來沒有一個樂隊是相近或相類似的風格(或許在他們的腦中,風格早已被打破或不存在了)。

例如Talk Talk樂隊的《Laughing Stock》和Slint樂隊的《Spiderland》。芝加哥的Tortoise樂隊1996年發表的第二張專輯《Millions Now Living Will Never Die》。

拓展資料美國村聲雜誌刊載了一篇由英國樂評家西蒙·雷諾茲(Simon Reynolds)所寫的文章,西蒙先生描繪出,在九十年代中期,一群以"Drag City"、Trill JockeyToo Pure這幾個廠牌為主的地下樂隊的音樂,而在此一大範疇下,恰好當時的芝加哥市、英美兩國及歐洲各地,均有一堆當地的地下樂隊符合西蒙先生的描述,而他在文中便首次以"Post-Rock"一詞,暫時統稱這些勇於突破現有搖滾樂定義的前衛團體。

不過後搖滾(Post-Rock)雖然已經先有了一個較為正式的稱呼,但其實在最初的時候,許多音樂雜誌對這一群人所玩的音樂,基本上都還是無法做一定論。

像是滾石雜誌當初在介紹這些團體時,還只是用"Instrument Rock"一詞來稱呼他們,其原因主要是這些樂隊大部分都較偏向純樂器演奏而且也沒有主唱。但有的刊物又因針對其樂風或淵源,於是有人又稱之為"DroneRock"、"Space Rock"、"Out Rock"、"Neo-shoegazer-rock"或"Kraut-Rock"等各種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