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防護服 白衣天使最後的屏障 ​

突如襲來的疫情肆虐中國,一場沒有硝煙的保衛戰在華夏大地打響,而醫用防護服就是白衣天使們和病毒戰鬥的最後屏障。

防護服的起源

最早的醫用防護服可以追溯到14世紀,中世紀的歐洲浸沒在“黑死病”的恐怖中,因為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和致病性,在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348年—1350年的三年之內,光歐洲就有近3千萬人因黑死病而失去生命。

而就有這麼一批被稱為“鳥嘴醫生”的人,頭上戴著過濾腐爛氣味的鳥嘴型面具,身上穿著長袍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觸感染源。無私的治療病人,搬運屍體,盡力的阻斷瘟疫的傳播和蔓延。

即便這樣,在300年的時間流逝中,“黑死病”直接奪走了歐洲近一半的生命。


醫用防護服 白衣天使最後的屏障 ​


如今的現代防護服隨著肝炎、艾滋病、非典、埃博拉病毒等烈性傳染病的蔓延和擴散,對防護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保證醫務人員可以有效的隔離病毒,也要保證醫務人員在長時間穿著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舒適性。

常見面料無法有效隔離

普通的面料織物是無法有效隔離病毒的,哪怕將自己裹的嚴絲合縫也都無法隔離病毒。因為紡織品是線與線之間緊密交織在一起。但這也導致,線與線間、纖維與纖維間都會存在人眼看不到的縫隙,病毒可以輕而易舉穿過,因為病毒的直徑大小隻有100納米左右,也就是說把病毒緊密的排在一起,也至少需要10萬個人眼才能勉強觀察到。

同時傳統織物面料對液體阻擋較差,例如通過體液和血液傳播的埃博拉病毒,就可以輕鬆隨著液體的滲透傳統織物,接觸到脆弱的粘膜皮膚就可以完成感染。

病毒防護這無疑是對紡織材料一個巨大的挑戰。

如何做到有效隔離

現在醫務人員穿著的一次性醫用防護服,大多為非織造布覆合材料製成,是由多層複合材料製成。

以SMMS結構的醫用防護服來說,S為紡粘無紡布,M為熔噴無紡布。


醫用防護服 白衣天使最後的屏障 ​


S紡粘無紡布:多為滌綸、丙綸長絲組成,線密度高且規則成網,在過濾大顆粒物的同時可以為“醫用防護服”提供較好的機械強力。從而保證醫務人員在高強度工作中不會撕破,避免了被暴露在感染源中。達到斷裂強力不少於40N,斷裂伸長率不少於15%。

M熔噴無紡布:多為超細聚丙烯纖維組成,這類纖維直徑細小,比表面積大,蓬鬆柔軟。同時在製造過程中採用了高壓靜電處理,使得纖維帶有靜電吸附功能,從而進一步阻隔病毒氣溶膠汙染。可以對3微米非油性顆粒物過濾效果不小於70%。

兩種不同的紡織品複合在一起,使得彼此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最初的醫用防護服在乾燥情況下過濾較好,而在潤溼情況下對病毒的防護效果只有40%左右,所以上面還需要附加以氟碳類聚合物或有機硅類拒水塗層,提高醫用防護服的防滲透性,防止帶有病毒的血液和體液滲透進衣內。

抗滲水性不低於1.67kPa,抗合成血漿穿透性大於1.75kPa。

舒適性要求

因為人調節體溫的關鍵是通過出汗,舒適性好的衣物汗液是可以氣化出衣服外的。而通過上述整理的防護服不僅可以防止液體滲透,還能讓極性弱的氣化汗液透著纖維中的間隙排除防護服外,從而保證防護服的舒適性。透溼量不低於2500g/(m2·d)。


醫用防護服 白衣天使最後的屏障 ​


對於可以重複使用的醫用防護服則使用PU聚氨酯塗層,織物表面被塗層劑封閉,具有防滲透性,塗層中的親水基團或經特殊方法形成微孔結構保證織物的透溼性。

現代醫用防護服在保證病毒有效隔離的同時,仍然能提供一定的服用舒適性,這樣才能保證醫護人員可以穿著較長時間工作。

偉大的逆行者


醫用防護服 白衣天使最後的屏障 ​


但即便在具有一定服用舒適性的現代防護服下,處在高強度的救援中醫護人員的汗水也浸透了全身。

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逆行者們致敬。


醫用防護服 白衣天使最後的屏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