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烈士”與火神山民工,子女都可以高考加分嗎?

“醫務烈士”與火神山民工,子女都可以高考加分嗎?


地方出臺對醫護人員子女入學考試加分的措施。黑龍江近日發佈專門通知,被認定為烈士的醫務人員子女,參加普通高考、成人高考的,在文化課統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加20分。

國家《烈士褒揚條例》明確規定,烈士子女報考高等學校本、專科的,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降低分數要求投檔。而根據教育部的相關規定,高考加分合計“不得超過20分”。

以上引自《新京報》:為“醫務烈士”子女高考加分,合情合理合規

因為這是一個考驗社會公愛、文化習慣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多重命題,難免出現觀點和認知上的差異,所以首先申明,筆者決不反對優待醫務英烈後代,需要反思的,是優待的方法---在加分之外,有沒有更公平、更合法、更完善的方案?

按照羅規的理念和要求,請反對意見在反對之前,先看清文章的核心命題,對好“頻道”,不要為了反對而反對,避免各說各話引發毫無價值的爭論。善意討論,是希望達成一致,提供可資借鑑的解決思路。


“醫務烈士”與火神山民工,子女都可以高考加分嗎?

一、武漢肺炎與高考機制、加分政策不期而遇

1、戶籍,管人的言和行

我們是社會資源高度管控和集中的國家,公共資源的調配權掌握在管理部門手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戶籍制度。戶籍制度無所不能,是因為人口管制的需要。管人,管的就是人的言和行,及由此引發的諸多權利分配。戶籍制代表了政權意志、治理取向和立法原則,以及立法質量,是一個國家的面相。

2、戶籍制的後果

我們看到,戶籍制的失衡導致了80-90年代地方政府倒賣城市居民戶籍名額牟利,以及基層戶管人員長期以權謀私的行為。當然表現更多、也是合法進行的是捆綁在戶籍制度之上的多達七、八十項的公共福利和社會權利的分配失衡,即城鄉差別、工農差別(現為本外差別)和體制內外差別。其中,最顯性的有計生、教育、醫療、就業、購房、買車等各種權利和權利。早期還有人口的自由流動權利。

3、三角並系

今天文章的主題是外地醫務英烈子女高考加分,這讓疫情與高考機制和加分政策(注意一個是制度,一個是政策,權重不同)產生了三方關聯,也形成一個三角關係。其邏輯關係是,加分政策像一件禮品被送給醫務英烈,而承擔方是既定的高考制度,背後的利益受損方則是非醫務子女的廣大高考學生。原來起點機會均等、學習能力彷彿的兩個學生,可能會因為加分而一個上了北大,一個上了北大荒,一個去了清華,一個去了藍翔。

本次加分政策,必將再次引發全國民眾對高考公平這個敏感社會問題的強烈關注和討論。


“醫務烈士”與火神山民工,子女都可以高考加分嗎?

二、以“合規”之名打破高考公平

1、法律權重,行政合規最弱

法律品質評價有三個標準:立法原則與價值取向;立法程序和內容條款;法律位階高低。依法治國是一個嚴謹和嚴肅的事情,《新京報》強調了合規,只是最低法律位階的標準,其上有法律,還有更高更深意義上的法理,即在合規前提下,還要合法、合情、合理。如果不能完全滿足,那就有問題。特別是合情與合理,屬於道德化,容易引發爭議。

政府基於長期形成的習慣,隨意動用“加分”手段對公共資源進行再分配,打破了高考制度的平衡和公平。這種路徑依賴缺乏法律意義上的契合,以為“一直如此”就是合法,是一大誤解,屬習慣性行政違法。


“醫務烈士”與火神山民工,子女都可以高考加分嗎?


2、決策部門有沒有權力出規定?

公共決策的法定原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即使有地方性的紅頭文件或是條例一類,但這些公權產物的法律位階極低,也可能存在部門立法的利益傾向性,合法性不足。

支配如此敏感且重大的公共資源,需要一系列的社會討論、專家研究和法律修改。決策部門首先應想到自己為人民服務的管家身份,不能不經任何程序就代民作主;其次要有基本的法律常識,不能將公共資源當成是行政權力的私有之物而隨意切分和挪用。不樂觀的是,拿全國人民的權利送禮,恰恰在這方面從不吝嗇。

3、高考是教育制度,不是隨意摘取的野花

高考雖然已被特權和權力蹂躪了一萬次,但仍是國內目前最公平的階層流動機制,中下弱勢窮體想借此翻身,讓中國教育扭曲為“不輸在起跑線上”。

北大、清華就那麼大,好大學就那麼多,建立於戶籍制上的中國高考,已讓城鄉和區域出現差別和對立,而高考加公讓高考進一步失去公平,逼出如高考移民和冒名頂替等怪現象。如果醫務子女再行擠壓,高考分地區子女難度必然再次增大---高分制下的山東和河南考生、家長們,如果明白了事理會怎麼想?

4、集體主義壓制了個體關懷

要說高考加分傷害不大,這是從集體主義的整體論上著眼,就像將軍們討論戰爭勝利付出傷亡代價一樣,無非是百分比和數字概念,並未顧及個體的生與死。問題恰恰出在正負闕值的毫釐之間,決定了一個人的不同人生和境遇,甚至決定著生與死。舉一實例:60年代初,幾乎同時出生的表哥和表弟,一個農村戶口,一個居民戶口,農村戶口的因為沒有商品糧供應飢餓而死,而居民戶口的因為多喝了一點白麵糊糊而得以保全性命。


“醫務烈士”與火神山民工,子女都可以高考加分嗎?

三、貨幣補償,兼顧等價、公平與效率

1、誰應該受到照顧?

照顧特殊群體,如革命後代和英烈子女,前提是不打破社會公平,不製造新的不公平。

醫務人員有功有苦,應得到回報。以此類推,向上看,貢獻更大的鐘南山們也應得到褒獎並享受更多的公共資源。往下看,那些最弱勢、最底層毫無依靠的火神山建設者、那些農民工們,是不是也應該得到照顧?

前些日子聽說連工錢還沒結清,現在聽說很多人回不去,生活將斷檔,就業將無著……

他們和子女當然不在體制內和編制內,能不能享受高考加分政策的陽光雨露?


“醫務烈士”與火神山民工,子女都可以高考加分嗎?


2、錢,是給窮人最好的禮物

眾所周知,貨幣是人類文明、特別是商業文明的產物,是社會價值等價交換的有形媒介和有效工具。國家治理中,量化管理程度越高社會越發達,貨幣在社會價值流通中的功能、手段和應用場景越多。

中國人常說:提錢就俗了。這當然是笑話和客氣話,也是農業文明給我們留下的重農輕商主義的文化認知。虛無的語術套路,不願意顧及錢的實惠和親民,但現實中誰不愛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哪一個小目標的實現不是以錢為基礎?

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剛剛走出貧困線的中國人來說,錢更加重要;對疫情下收支失衡的中下群體而言,錢是可以救命的,也是可以支付高考成本的。

對待醫務英烈,每人派發相當於高考加分的等價金額(以市價為準),量化其貢獻價值,同樣是一種榮耀。至於上不上大學,是不是上大學的料,那是私權範疇。

當然,兩神山的農民工們兄弟們貢獻極大,不用多說。特別希望決策者在疫情功臣面前要一碗水端平,別再區分體制和編制內外,別把農民當夜壺。

說不定會在某天再請人家回來幫忙的,這時起碼積累點誠信。

二〇二〇年三月二十三日星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