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保卫蓝天 落地有声

【独家】保卫蓝天 落地有声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履职第一年即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将其作为2018年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法推动解决大气污染突出问题,以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卫蓝天。从启动执法检查到形成报告,从开展专题询问到作出《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相关监督工作始终聚焦着全社会的目光和关注。

在提高监督实效的同时,更要抓好整改落实。为加强跟踪监督,2019年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审议了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所作的《国务院关于研究处理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情况以及有关决议落实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反馈报告),进一步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法全面有效实施。

【独家】保卫蓝天 落地有声

从执法检查到跟踪监督,全程“动真碰硬”

从河南省到内蒙古自治区,从“中原古都”洛阳到“塞外古城”呼和浩特,栗战书委员长率先垂范,担任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组长,带队进行实地检查。企业车间、建设工地、风沙源治理项目现场、村民家中⋯⋯栗战书委员长率领的检查小组,足迹遍布两省六市。在河南实地检查时,栗战书强调,要把党中央要求和法律责任落到实处,勇于担当,动真碰硬,下大决心和大气力解决污染问题。

回看此次执法检查,不难看出其重视度之高、覆盖面之广:由栗战书委员长和王晨、沈跃跃、丁仲礼三位副委员长带队,4个检查小组分赴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河北、安徽、江苏8个省(区),覆盖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三大区域等中央确定的蓝天保卫战主战场。执法检查组深入26个地市,召开29次座谈会,实地查看107个单位和项目。同时,委托其他23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自查,实现了执法检查全覆盖。此外,检查组还设随机抽查小组,在河南、内蒙古、陕西、山东、河北省(区)现场抽查12个市的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矿山等38处,发现不同程度存在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问题⋯⋯这次执法检查无论是覆盖面还是摸排方式,无不彰显着其“动真碰硬”的特点。

其后,经党中央批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加开一次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并作出决议。随后,执法检查报告连同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交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处理。那么,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及决议的落实情况如何?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工作是否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李干杰在作反馈报告时指出,国务院高度重视报告和审议意见研究处理以及决议落实工作。针对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发现的38个问题,均已责成地方依法查处,累计实施行政处罚28起、罚款467万元。此外,生态环境部还组织开展了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充分运用在线监控、热点网格、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现场检查发现“散乱污”企业、工业企业环境违法等涉气环境问题2万多个,持续督促整改。

自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的反馈报告后,审议反馈报告已逐渐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常态。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栗战书委员长指出,完善执法检查选题、组织、报告、审议、整改、反馈“全链条”工作流程。而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从实地检查到跟踪监督,全程“动真碰硬”,正是这一监督工作流程的完美例证。

监督一抓到底,整改落地有声

2019年2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对反馈报告进行了分组审议。与会人员对反馈报告普遍赞同、评价较高。

“在常委会会议上审议国务院的整改报告,说明常委会更加重视整改环节,也是把监督一抓到底、抓出实效的手段。”朱明春委员指出,“国务院对此也非常重视,从反馈报告来看,其落实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及决议的情况,总的来讲是非常好的。”

“高度重视、认真负责、措施有力、一抓到底,效果明显”,沈跃跃副委员长对此也作出高度评价。

栗战书委员长在2018年7月作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时,指出了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部分配套法规和标准制定工作滞后、大气污染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执行不够有力、执法监管和司法保障有待加强、法律责任不落实等突出问题。针对执法检查报告、审议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以及决议的要求,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认真研究部署,深入落实整改,博得与会人员的广泛赞同。

对照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生态环境部会同22个部门和单位以及8个省(区)人民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制订工作方案,及时加以整改。例如,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落实。有关部门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指标、重点时段和重点领域,进一步落实地方和部门大气污染防治法定责任。据悉,全国31个省份都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各项责任进一步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再如,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部门在加强源头防控方面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同时严格落实法律制度,依法依规加强监管,严厉打击涉气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大力整治排放不达标企业。此外,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标准。截至2019年2月26日,31个省(区、市)全部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条例的制定或修订工作。同时,从2018年10月1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企业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的一些省份还结合本地实际和空气质量改善需要,制定或修订了10多项更加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

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还深入贯彻决议部署要求,明确具体措施,切实抓好落实。为了压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履职不到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等问题,2018年生态环境部先后7批次对29个地方政府和3个省级部门实施约谈,推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在多方合力下,蓝天保卫战取得重大进展。据李干杰介绍,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79.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1.8%、10.2%、10.8%。其中,北京市PM2.5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1%。

助力保卫蓝天,人大有良策

成绩固然喜人,但蓝天保卫战还未竟全功,更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李干杰在反馈报告中坦言,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思想认识上的摇摆性,二是污染治理任务的艰巨性,三是工作进展的不平衡性,四是工作基础的不适应性,五是自然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

在分组审议中,针对今后如何更好保卫蓝天、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艰巨。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沈跃跃副委员长说,针对反馈报告中提出的这5个方面的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精准施策、落实责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丁仲礼副委员长表示,应当将污染防治攻坚战同其他战略统筹协调起来。吕世明委员也认为,要从深化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面确保全面、全程、全线地实施,可持续高质量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依法保障攻坚战所取得的成果和成效。

杨震委员则建议,高度重视污染监测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广覆盖的污染监测网络,同时大力依靠科技支撑,进行污染源的监测。“第五代移动通信,还有物联网技术马上要广泛应用,包括无人机也发展得挺快,要充分利用这些科技手段,来形成一个及时的、可靠的、全面的对污染源的监测系统。”杨震说。(周誉东、王晓琳)

编校:王岭、杨菲菲、侯朝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