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的哪些书籍让你开悟或提高悟性?请推荐一下。谢谢?

手机拍四方


一,《物演通论》

二,《知鱼之乐》

三,《人类的没落》

作者王东岳。

原因:

一,贯通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从远古生命演变,到人类社会变迁;从神话到哲学再到科学;从诸子百家到共产主义;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无不提炼规律,凝聚法则,探究因果,提升我们的人生观。

二,融汇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

从外国大哲到中国圣贤,从外国宗教到中国诸子百家,从外国科学到中国技术,无不以一贯之,兼容并包,脉络清晰,提升我们的世界观。

三,阐明了各种文化的优劣。

从农业文明到工商业文明,从游牧文明到海洋文明,从联合国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晶莹剔透,移情通感,宏大细腻,语语中的,提升我们的价值观。

膜拜吧,大师巨著;更新吧,思维观念。



龙脉树


最近在学《周易》,我觉得这本算是可以让人开悟的书,不过读起来需要些耐心。

《周易》大家都听说过,那它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

其实历史上的《易经》不只一种,在《周易》之前还有《连山》和《归藏》,不过都失传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周易》就是周朝流传下来的《易经》加上战国至秦汉成书的《易传》组成的。

《易经》相传是伏羲作八卦,最初是没有文字的。周文王被商纣王关在羑里的时候,把八卦重叠起来,组成了六十四卦,还加上了卦名、卦辞、爻辞。

《易传》相传是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包括了《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因为一共十种,也称为“十翼”。

不过伏羲作八卦、周文王重卦、孔子作《易传》这些说法都不可靠,很有可能是古人借名人之名而已,毕竟伏羲是不是真有其人还是代表一群人现在还搞不清呢。但不管谁是作者,都不影响《周易》作为一部经典的地位。

“经”就是经典,是不变的;“传”就是流传,是可变的。所以《易传》就相当于对《易经》的读书笔记。但是《易传》又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易传》,《易经》只是一部卜筮之书,就跟现在庙里的签文一样。《易传》通过儒生的解读,把《易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认真阅读《周易》,就可以发现,它的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源头。

比如,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这在《易经·谦卦》里已有体现,现在我们常说的“谦谦君子”就是出自谦卦第一爻的爻辞。谦卦上地下山,把山藏在地下面,意思是我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座山的高度,但是表面看起来像地面一样平静,不显山不露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谦卦的六爻断辞都是“吉”或“无不利”,是六十四卦里唯一全是吉爻的卦。现在我们常说“虚心使人进步”,源头就在这里。

又如,第41卦损卦义理是损下益上,损己利人;第42卦益卦的义理是损上益下。两卦相反相成,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损己利人者,自己也会得利。相反,如果一味只想着自己得益,自私自利,最终一定是凶。

这个道理在很多的历史事件中都得到了验证,例如明朝后期的嘉靖、万历等几个皇帝,都是贪财之辈,为了皇家的享乐,不断派出太监到地方开矿、征税,疯狂敛财,弄到地方民不聊生,到了要打仗的时候,又不舍得拿内库的钱出来。这就违反了益卦损上益下的教训。

皇帝是九五至尊,本来对应的是益卦的九五爻。益卦九五爻爻辞是“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意思是:如果诚心做对百姓有益的事,不用占卦也知道是吉利的,因为老百姓会念着你的好,就会支持你。

但是如果只想着自己得益,就走到了第六爻,爻辞是“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意思是:不要再老是谋求自己的利益了,否则会有人来打你。立心不恒的结果就是凶。


明朝的几个皇帝显然没有听从这样的劝告,结果就是到处爆发农民起义,“或击之”。最后大明终于土崩瓦解。


《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为什么呢?读了《周易》再去读《论语》《老子》《庄子》等书,就会发现儒家、道家的思想都是发源于《周易》。如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就是损卦的义理吗?“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不就是谦卦的义理吗?而《易传》本身就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甚至可以去掉“之一”)。

读《周易》,除了可以懂得哲理,还有一个实用的功能,就是占卦。

有的人一听到占卦,就以为是迷信。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会遇到一些难以决断的事情。这时我们都希望有父母或老师在身边可以请教。当无人可以给你意见的时候,你可能会迷茫。但是如果学了《周易》,就可以用占卦来参考。

《周易·系辞》里有一句:“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意思就是,没有师长、父母请教时,《周易》就是我们最好的、贴身的、不分白昼黑夜的老师。

通过占卦,可以发现我们凭理智可能看不到的方面,从而帮助我们决策,减少迷茫。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为《周易》的英译本写过一篇序言,名为《与中国精神》。他在文章里也举了自己占卦的实例,分析了西方人的科学、因果律与《周易》思维方式的异同,运用同时性原理来解释《周易》的占卦。

他在文中高度肯定了《周易》的作用:“《易经》出自历史悠久的中国,我不能因为它的语言古老繁复,词采华丽,就认为它不正常,恰恰相反,我应该向这位虚拟的智者道谢,因为它洞察了我心中隐秘的疑惑和不安。”

我对占卦的看法是,它可以让你在做决定的时候多一种参考,相当于你多了一位可以随时请教的高人。至于这位高人给出的意见,你接不接受,还是要有自己的决断。通过对《周易》的学习,我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越来越深之后,不需要占卦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才能趋吉避凶了。这就是孔子说的“不占而已矣”和荀子说的“善易者不占”的道理。其实他们不是反对占卦,而是不需要占卦已经可以预知了。我们一般人不容易达到这种境界,所以需要求助于占卦。

我们都知道《易经》难读,那要怎么入门呢?

我的建议是先读一些现代人对《易经》的介绍书籍,如傅佩荣的《乐天知命——傅佩荣谈易经》,这是作者从五十岁开始学易经的全部心得,解说得非常通俗易懂。还有南怀瑾的《易经杂说》,这是他讲座的录音整理的,不太成系统,好处是亲切易懂,涉及面广,可以大体了解《易经》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

如果想看更轻松有趣的,可以读下易中天的《周易故事》和熊逸的《周易江湖》。前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周易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后者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了易经的占卦方法和历史上几个有名的占卦例子,谈来妙趣横生。

对还想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朋友,我推荐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这书也是很多人推荐的周易译注,对历史上多家的注解进行了分析选择,可以说读这本书就能读到多家的研究成果。

对占卦有兴趣的朋友,推荐《白话高岛易断》。这书是有“日本易圣”之称的高岛嘉右卫门(高岛吞象)的代表作,也是他毕生研究周易的心血结晶。里面除了对每一卦卦辞、爻辞都有解释,而且释义的水平比国内的很多专家都高。还有,他对每一爻应该怎么占断都有讲到,并且举出了他占卦的实例。看他解卦的实例,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解卦能力。

更为难得的是,这书的译者孙正治、孙奥麟父子也是易学专家,而且文笔相当高,读起来晓畅明白。书后附录有一篇孙奥麟写的《译注有感》,用半文言写成,思想和文笔都令我折服。

不知不觉写了那么多,其实我也是今年春节才开始学,有一些心得就想分享出来,对《周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我会继续更新学易心得。前辈高人也请多多指教,让我更快提高。

空山说历史


读书是一个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光靠读书开悟,是有一定难度的,还需要有生活的积累和自己的思考。读书、积累、思考,便是一个完成的体系。推荐几本对自己有感悟的书,希望对您有帮助。

1、对生活的态度:《慢煮生活》汪曾祺

生活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不能着急。汪曾祺的好书很多,这只是其中一本。生活是好玩的,是值得期待的。万水千山走遍,还是生活最真。你看门前的树,窗外的花,一花一叶皆有情。你去品生活的家长里短,你去感自己的一茶一饭,去体会生活的真。一个人的口味杂一点,宽一点,东甜西辣南酸北咸都去尝尝,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2、对人生的思考:《围炉夜话》王永彬

《围炉夜话》是一本通俗格言集,由清朝人王永彬所著。王永彬处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他以对现实洞若观火的烛照,力求用自己的心灵之光照耀出一条走出精神困境的道路。《围炉夜话》没有严密的思辨,而是以简单精粹的格言取胜,三言两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让人觉醒。

3、对阅读的尊重:《阅读致富》贝克·哈吉斯

这本书开启了我的阅读生涯,是最初的启蒙读物。书中有很多人生的常识和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书浅显易懂,能为我们的人生的道路指明方向。如果你能喜欢阅读,并通过阅读将成功的法则付诸行动,你没有理由不取得成功。

4、对开悟的禅心:《禅者的初心》铃木俊隆

生活中,我们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着,了解万物的规律。要始终保持这一颗初心,回归平静的生活方式,这是铃木俊隆禅师给我们最大的体会。“开悟”是铃木禅师禅道的核心,如果你想提高悟性,这本书是最好的读物。

读好书,读经典。读书,积累,思考,提升。而开悟,便要在阅读和人生之中体会……


大志读书


我看了鲁滨逊漂流记,讲的是主人公喜欢航海,放弃了富裕的生活,做了自己喜欢的事,一次意外,漂流到一个小岛上,只有他自己幸存的活下来,在小岛上,从一无所有,到自己种田、做饭、缝制衣服搭建屋子造船,造枪、弓箭,抵抗外人的侵袭,最后得以回家。这个故事太精彩了,太激励人了,太震撼了。



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林格学贵用心悟,非悟无以入妙。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悟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林格小语“开悟”是佛教中的词语,但也早已成为关于教育上至关重要的概念了。觉悟性规律,是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利用这次《成长中的教育家》深度培训的机会,今天我来试着讲讲——人究竟是怎样开悟、觉悟的?1、只有悟到的才是自己的。为了理解开悟的发生,先讲一个故事:在南北相对的两座大山上,各有一个寺院。他们相互之间的见解、主张不完全相同,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每天早上,两个寺院分别派一个小和尚到山下的市场去买菜,两个小和尚血气方刚、年轻气盛、互不服气,在市场上相遇,经常或明或暗地较劲,互试机巧。一天,南寺院的小和尚问:“你到哪里去?”北寺院的小和尚答道:“脚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南寺院的小和尚听之,无语言对,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买了菜,回到寺院问师父,师父说:“下次你碰见他的时候,就用同样的话问他,如果他还是那样回答,你就说‘你没有脚,你到哪里去?’这样你就能击败他了。”小和尚听完,很高兴。第二天早上,南北寺院的小和尚又在菜市场相遇。南寺院的小和尚又问道:“你到哪里去?”北寺院的小和尚答道:“风到哪里我便去哪里。”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南寺院的小和尚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又站在那里,一时语塞。回到寺院,师父见小和尚满脸晦气,便问道:“难道我教给你的方法不灵吗?”小和尚便将早上的事如实讲了出来,师父听了哭笑不得,对小和尚说:“那你可以反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小和尚眼睛一亮,心想:“明天一定能取胜!”第三天早上,南寺院的小和尚又碰见了北寺院的小和尚了,于是问道:“你到哪里去?”“我到市场去。”南寺院的小和尚又没有话了,因为他不可能说:“如果没有市场,你到哪里去?”观晚霞悟其无常,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学贵用心悟,非悟无以入妙。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悟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南寺院的小和尚并不可笑,人都是这样一步一步阶段觉悟的,在教育中的觉悟是分阶段的,而且必须是分阶段的,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 2、悟性的存在。人的悟性是怎样获得的?首先要深入的掌握“悟”字深远内涵,还需要结合脑科学的原理,进行深化、消化、活化。有时候,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些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也是智慧的逻辑起点,比如,“悟”字,竖心旁,应当是“用心”的意思,右边是“吾”,就是“自我”,加在一起,就是自悟顿悟、内心透亮。人为什么要“悟”呢?是因为,人永远都是“迷”的,“迷者的悟”是也。最为经典的觉悟之道,某过于“启发”两字了。大家也许并不知道的是,“启发”是中国本土化教育的第一品牌,也是对世界教育的重要贡献。而启发的觉悟必须分阶段,因为人的觉悟是分阶段的。因此,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引导原则。否则,若是一次性塞给对方过多的东西,只会让对方失去学习的兴趣。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让人从简单处学起,放慢速度,让人学懂、学会,看到成绩,尝到甜头。康德及黑格尔所提出的认识模式:感性——悟性——理性,已经显示出了操作的消极性。在实现人的悟性的过程,其更加有效的模式是:感性——理性——悟性。这与佛教的觉悟模式:戒——定——慧,几乎异曲同工。感性,是指感觉上的认知,理性是逻辑上的抽象与总结,只有在理性层面上,才能进行悟化,亦即形成“跳”出来之后的新认识,是跃迁式的。悟性认识包含了人们从理性认识中提取出来的模式,是学透了能灵活应用活化了的知识,是完全属于自己个性所有的知识,更是人们在理性认识中亲切感受到的东西。悟,就是在理性中寻找感性,在抽象的理性中寻找更高级的感性。悟性,是在理性中所隐含的更高级的感性。如果说,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是“钻进去”,那么从理性到悟性的过程就是“跳出来”,这与我们所已经认同的“实践——理论——实践”是一致的。从左右脑协同的角度上看,“钻进去”是左脑的逻辑思维,“跳出来”是跳出左脑,进入右脑的获得模式上的确认,这就是人的悟性。人通常是这样认识事物或者知识的,先有感性认识,经过深入挖掘,抽象出共性后形成理性认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深入”之后要求“浅出”,再一次变为理性中的感性认识,这就是“悟性认识”。悟,即理性中寻找感性,悟性,就是在理性中潜含的感性,是最高级的认识。这个问题有点过于抽象,不妨打一个比方,比如我们十年前认识了一个人,这十年来从来没有见过,但偶然在一次聚会上又碰见了,尽管他的体形、身高都有很大的变化,但你还是能一下子就认出来,所谓“烧成灰都能认出来”,就是指你对他的理解和认识已经形成了“模式”,并实现了迁移:模式,就是可靠的概括。那么对于学习来说,怎样才是实现了迁移呢?比如孩子知道了4的二次方=4×4,然后当看到鸡的二次方=?,他立即知道鸡的二次方=鸡×鸡,这就实现了迁移。这个案例不仅折射出一个人开悟的本质,而且还折射出教育最基本方法“启发”的过程:在“有”与“无”之间,引导人学会觉悟,举一而反三,最后融会贯通。3、想得到——做得到。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得到,做不到呢?在“想到”和“做到”之间有一座怎样的桥梁呢?这座桥梁——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开悟”。人没有“开悟”时,即使知道了,想到了,还是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还是不能转化为有效行动,达到目标。比如,不善于读书的人,书读得越多就越糊涂,知识就成了人的拖累,而会读书的人,可以通过读书实现开悟。如何提高执行力,也是这个问题。开悟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一个经典的阶梯模式:第一模式:读万卷书。就是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获得足够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区分、整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二模式:行万里路。就是通过实践、体验、接触,在阅历的基础上,获得重返的感性认识。第三模式:阅人无数。就是大量接触不同的人,从不同人的身上找到相通和交集之处,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模式认识”。第四模式:跟随成功者的脚步。模仿与跟随是普通人获得顿悟的一种捷径。第五模式:高人点悟。高人的启发与点悟,是人开窍成本最低、效益最佳的至高形式。第六模式:自觉自悟。最终的觉悟是人内在的、深度的自我觉醒与豁然开朗。总而言之,开悟或者觉悟,从某一种意义上说,是人生的一种欢喜。世界上任何的欢喜,精神的,肉体的,都会在坚持之后的某一个拐角处出现。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坚持,没有坚持,就没有欢喜,也就没有能力。坚持,不是爆发力,是一种韧性,无坚不摧的往往正是这种看似绵薄但后劲十足的持久力。我们在学校上体育课的时候,经常做双手悬挂运动,通常在单杠上坚持做十几分钟就觉得再也坚持不住了,并从单杠上安全地跳到地面。但我们这样设想一下,如果是在一种意外的情况下,你的双手握住的不是离地面2米的单杠,而是离地面500米的机翼,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被人营救,于是只有耐心地坚持着,这时,也许你能超乎寻常地坚持一个小时以上。这,就是意志力在发生作用。人有许多极限,通常情况下,是无法超越的,所以许多人做事情,到了艰难的时候,就放弃了,就像从单杠上轻易跳到地面一样。而事实上,欢喜,往往会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再坚持一会儿时出


攀阅


如今我已三十拐弯了,才发现为什么如此平庸?没有一点价值?

不怕大家笑话,我现在除了家庭主妇的身份,都没能力给自己买起件像样的衣服!

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让我浪费了,简单重复着每天的一地鸡毛之事,没有踏实认真的做好(哪怕)一件事。

当被家庭琐事“忙”得喘不过气时,

当被孩子说:妈妈只会衣服做饭,

当被老公宁可打游戏,也说自己尽干些无关紧要的事……

说到底自己是个原地踏步,永远没有方向、目标的人!

就从阅读书籍开始吧,对家庭主妇来说成本最低点。

人这一辈子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这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再不做点提高自己价值的事情,活着也太亏了!





优秀是种习惯


禅学方面的故事,比如六祖慧能,书籍比如《金刚经》,达摩祖师《血脉论》,《四行观》五祖弘忍《最上乘论》等等理须顿悟,事由渐修,就是讲“明心见性”后的保与任,所谓保就是守本真心,调心,伏心,安心。所谓任就是工作生活中如行云流水,随遇而安。比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顿,“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常常来拂拭,莫让染尘埃。”是渐……


故乡的原景色


首先楼主有想开悟的心,我个人觉得已经很好了[赞][赞][赞]!

开悟有顿悟和渐悟之分,想通过书籍开悟本身就需要悟性,属于顿悟,就像坛经里面的六祖慧能,一本金刚经就开悟了!

但我们大多数人是普通人,是里面的神秀,需要修!所以神秀大师提出,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这里说的开悟是指知行合一的人,不是满嘴道理,只是用道理让人思考和反省!而是能让大家运用的具体方法!真正的逆修方法!

这里给你推荐一篇文章,2018年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文章《中国传统文化势必造福人类》,我头条里面也有,可以看看,希望能对你有一点启发!



子曰平衡


疫情期间,又重温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书!并写下了读后的体会!与大家共享!并推荐这一书!

读路遥《平凡的世界》一书之我见(在头条上发表)

3月6日

又一次拜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书,深感不同时间,不同环境……等阅读,又有了不同的理解,作为中国小说的最高奖项一一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充分说明了它的影响价值,《平凡的世界》全书共三部,于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那个时代城乡社会生活。书中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路遥对于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就是“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成千上万座村落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路遥为我们讲述的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

人的一生就像这本书一样,不在于结局如何而在于过程是否精彩,人生就该象主人公孙少平那样对生活从来不低头,不断地去探索和追求在命运的道路上走出一种让所有人都为之叹服的人生之路。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现今的社会是一个喧嚣浮躁、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也都怀揣着梦想追求着自己的快乐生活,而快乐与否往往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人应该活得乐观,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用更广阔的眼界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才能不至于将自己囚于一个狭小的范围,人生才是更加充实的。这样对人生才能更有独特的理解,也才能豁出自己的个性来。也许我们在平凡的工作中会遇到许多琐碎的事、不公平的事,可是只要我们学会适应、学会改变、学会选择与放弃、学会善待自己,那么我们就会从中体会到快乐,所谓日升日落,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为何不以微笑去面对每一天?

对《平凡的世界》的理解和感悟能让大家以一种愉快地心情去面对今后的生活,即使有苦难来临,我们也要支撑起自己弱小的双臂去迎接,即使跌倒了,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后悔,毕竟这就是人生,毕竟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在期盼一个美好的明天。以上只是我对书的浅浅的理解。(小说出版以来对小说的评价也不尽同言。)

附:创作背景有助于对《平凡的世界》小说有更深刻的理解。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

路遥三年准备、三年创作,为了扩充视野、掌握资料,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包括近百部长篇小说,前后近十年的报纸以及其他相关书籍,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生活,同时,他还奔波于社会各阶层体验生活。第一部初稿的写作是在一个偏僻的煤矿医院开始的,从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可以看到他对文学事业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第二部初稿的写作是在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偏僻小县城进行的,因为生活没有规律,路遥身体严重透支,最后病倒了。后来吃了百余副汤药,身体略有恢复,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继续写作。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宾馆进行。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语言文韵


1《第二性》被誉为“女性必读的《圣经》”,大家熟悉的那句名言“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是后天造就的”,就来自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学者、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我们都知道的社会学家李银河,曾把波伏娃称做“女权主义思想的泰斗”。

2《单身社会》作者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是美国纽约大学的社会学教授。

3《看见》,作者是柴静。书中涉及的人物有很多,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见柴静如何从一个刚进入央视工作的小女孩,一步步的成长为著名电视人的。

主要采取的是以第一人称式的写法,读起来像是跟着柴静一起亲身经历那些事件,让人触动。

4半小时漫画系列,作者是二混子和他的团队,改变了我对漫画,对历史,对经济学的认知,轻轻松松,在搞笑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先推荐这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