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泉州港在宋、元時期經濟繁榮,是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倚山面海,境內多丘陵山地,溪流縱橫,若無適當的蓄洪措施,非旱即澇,難收灌溉之利。所以,自古以來,泉州人民就重視興修水利。據《泉州府志》記載,建於宋代的留公陂,便是最有代表性的古代水利工程。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留公陂,位於洛陽江上游,兩端分別是洛江區雙陽街道壩南村與惠安縣洛陽鎮陳三壩村,壩橫欄在谷口,西側為水庫區,東側則通向洛陽江下游。乃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由右使留元剛倡議並主持修建,取水之利,恩澤百姓。後人為紀念其業績,命名為留公陂。留公陂是泉州最早的築壩引水灌溉工程,是泉州市第四批和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初建留公陂時,史載“縱六十步,橫一百三十尺”,後人換算為長30丈、寬13丈、深1丈3尺(後人實測寬60米,長43.33米,深4.33米),將泉州以北及惠安南部來自馬甲梧坂洋、河市溪及惠安沙溪、覆船山等八路之水“攔蓄河流”,並創陡門5坎,視溪流大小蓄洩兼備,“外捍海潮湧入,內防溪流恣溢”,抬高水位,引水灌溉,使鯉城、惠安2縣區3600畝農田受益。此外,還有將“毒田化為甘壤”,引水沖淡、擴大耕地之功能,對泉州城北一帶的農業生產起重要作用。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有趣的是在當地,留公陂又被稱為陳三壩,這與閩南一帶民間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在梨園戲《陳三五娘》中,陳三,字伯卿,老家在泉州朋山嶺後梧宅村。他在送哥嫂往廣南就任運使期間,途經潮州,恰逢元宵。在燈會上與富家女子黃五娘相遇並互相愛慕。但黃父貪財好勢,要將五娘許配給富豪林玳。正在五娘滿腹愁悶之時,陳三喬裝磨鏡匠進入黃府,並且故意在磨鏡時將鏡摔破,賣身黃家為奴以賠償。後又得到丫環益春的相助,倆人私奔回到泉州,幾經周折終成眷屬。林玳為報奪未婚妻之仇,製造謠言,謊稱陳三此舉將其狀元穴破壞了,須在河市溪下游築一壩方可救活。結果,陳三花銀萬兩、投工無數、曠日持久築成了這座“陳三壩”。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如今,在下游水源充足時,壩上乾燥,兩村之間頻繁來往,買賣經常;如果下游水源不充足,上游會開閘放水,壩上一段被水流所淹沒,但不影響人們的正常過往,不時可以看到行人與摩托車從這兒經過,給人一種江南水鄉的美感。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站在留公陂上,看水花翻滾流淌,憶流傳古老傳說,彷彿能從那歡唱裡映照出那些光影翻轉的故事。《陳三五娘》愛情故事流傳久遠,故事之外也衍生出曲藝、舞劇、話劇、長篇小說,以及電影戲曲等文藝作品。但這個隱居梧宅村、默默為鄉里辦水利、修築陳三壩的事蹟卻是單篇孤本、唯一的絕唱。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與廣為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密切相關


出品/攝影:志遠天下行

文字:綜合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