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肝義膽古今存——談談中國歷史上的俠客

中國人的俠客情結由來已久,先秦以後,關於俠客的相關描寫不絕如縷,中國也形成了獨特的"俠文化"。而到了20世紀,中國武俠小說極為盛行,出現了"武俠小說四大家"。人們愛讀武俠,不只是因為其中的絕世武功,更在於書中人物的俠肝義膽、一諾千金、懲惡揚善、輕生死而重義氣的特點,這些正是"俠文化"的核心。起於中國的諸子思想,隨著歷代文學作品的描寫歌頌而逐漸豐富的"俠文化",是歷代中國人"英雄夢"的體現。

俠肝義膽古今存——談談中國歷史上的俠客

一、承襲墨儒法道的"俠文化"

中國"俠"文化的內涵豐富,追根溯源與中國傳統的思想是離不開的。在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韓非子最早提出:"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提出了"俠"的概念,但韓非子對其內涵卻沒有十分清晰;在大一統的漢武帝時代,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俠客作傳,概括"俠"最初的基本特徵是: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我們從中可以將"俠"的內涵概括為:一諾千金、重義而輕生死。"俠文化"主要受儒墨法諸子思想以及由西域傳入但在中國生根的禪宗的影響。

儒家尚仁義禮儀,但弟子中也有好武的,子路、漆雕氏都以勇武聞名,在儒家經典《論語》中,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忠和信正是俠客的必要氣質,為人做事必須一心一意,體現了儒家的忠君、愛國精神。中國的俠客除了危急情況下可能因義犯禮,社會不平時才會造成"以武犯禁",這種超越等級來維持社會正義的行為使俠客在中國人心中是可敬的,而大多情況下俠客有著鮮明的儒家精神,道德價值取向都是靠近儒家的,又使他們顯得可親。

俠肝義膽古今存——談談中國歷史上的俠客

墨家思想對"俠"文化的影響,出現的較早。墨家在百家爭鳴中,是比較特殊的一派,其弟子多是平民階級,他們流於四海,不計較血緣親疏,不為特權服務,因此也不被統治階級重視,墨家提倡的"兼愛"、"節用"、"非命"等特點與俠客頗為相和,他們主張靠自己的力量改變不公、改造社會,力求消滅不公、平等待人。墨家還有一種思想是"非攻",即消除暴力,這一點在後世武俠小說中體現,當一位武林高手練武到頂峰時,便會隱退江湖,不以武力為傲,反而推崇化干戈為玉帛。

佛道對俠客的影響有著相似性,一定程度上撼動了儒家的道德基礎,任情自在的行為方式和隱退江湖的心願皆來源於此,這為俠客染上了一層放誕不羈的色彩。道教的神仙方術對俠客練就超越現實的武藝有著直接作用,俠客多是與恃強凌弱的豪強官紳勢不兩立,且出身為社會下層,若想為弱者出頭,高超的武功是行俠仗義的基礎,如明人張潮說的:"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間大不平,非劍不能消之。"

俠肝義膽古今存——談談中國歷史上的俠客

二、千古文人俠客夢

自司馬遷為俠客專門立傳,俠客在中國社會的地位得到提高。從漢代到魏晉時期,血氣方剛的英豪們常常行俠仗義,得到了民間的贊可,甚至出現了慕俠之風。而魏晉時期,又是放誕灑脫的名士輩出之時,社會動盪,人們不再受儒教束縛,天然的個性得到釋放,仗劍行俠雖不被官方認可,但在詩文中出現很多俠客形象。比如曹植的《白馬篇》:

"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詩中描寫的是一個不畏強敵、視死如歸的少年,他不再限於為民除惡,而是為國殺敵,胸懷闊大。

唐代,俠文化十分繁榮,不僅在唐傳奇中有"虯髯客"、"紅線女"等俠客形象,而且在李白的詩中,有著明顯的對俠客的追慕。唐傳奇的名篇《霍小玉傳》中的黃衫客,專為懲治忘恩負義之輩而存在;《虯髯客傳》中,虯髯客為了平定戰亂,又不甘稱臣,便將兵法和錢資給予李靖,自己遠去海島,紅拂女慧眼識英雄,李靖有膽識有謀略,以天下為己任,三人皆積極入世不止武藝高強,而且在亂世中有著清醒的頭腦和明智的抉擇,被稱為"風塵三俠"。李白本身是一個深受多種思想影響的人,儒家思想使他少時即有報國之志,道教的神仙方術使他一直與平常人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神秘感,縱橫家亦對李白性格深有影響。"任俠"為內容的詩歌不在少數,"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的雄心,"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的瀟灑狂放,"雄劍藏玉匣,陰符生素塵"的壯志難酬,在李白的詩中,任俠逐漸成為一種理想人物的追求和英雄主義情結。

俠肝義膽古今存——談談中國歷史上的俠客

結語

"俠"其實是普通人對不公現象的哀鳴,"俠客"是被欺凌者、弱者對超越嚴密等級制度的英雄的召喚。到了20世紀,武俠小說盛極一時,長時間的民不聊生讓人們渴望在精神上能有平定天下的英雄人物的出現,這是中國人幾千年思想積澱的結果,也是平常人暫時忘記煩惱的美妙夢境。但是武俠小說隨著時代發展可能逐步失去其特殊時期的活力,而俠文化作為一種民族心理的歷史積澱,將成為中華民族永久的追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