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给俄国造成了多大影响?

司文郎中


这场战争对于俄国的影响非常大。

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俄国同英法争取土耳其的战争。如果俄国获胜,它不仅会夺得觊觎已久的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同时会大大加强它国际宪兵的地位。在国内则可以进一步巩固沙皇专制,延长封建农奴制寿命。不过这个如意算盘打空了。

在这场战争中,俄国始终都是孤军奋战,没有任何盟国,陆军100万人,海军9万人(舰船380余艘)。而另一方的英国、法国和土耳其等,总兵力100余万,舰船近500艘。

1853年6月26日,俄国渡过普鲁特河,开声称保卫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个公国,揭开了战争的序幕。最初,主要是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的较量,战场涉及巴尔干、高加索和黑海。在最初的作战中,俄国取得了锡诺普海战的胜利。这场海战是俄国海军取得的最后一个胜利,使俄国获得了战争初期的黑海制海权,然而却并不能决定整个战争的结局。

1854年3月,英法对俄宣战。从此以后,战争不仅在黑海、巴尔干和高加索进行,而且扩大到波罗的海、白海和远东。俄国在外交上陷于完全孤立,军事上则面临优势敌军从各个方向的进攻。

1854年秋,英法改变了其参战初期兵力分散的战略态势,将注意力转向克里木,准备攻占克里木半岛,夺取黑海制海权,进攻矛头首先指向黑海舰队主基地塞瓦斯托波尔。

1854年9月-1855年9月,经过319天作战,英法终于夺取塞瓦斯托波尔,不过占领这个不是当时俄国中心位置的地区,而且耗费如此多的兵力和时间,从战略上来说不值得。

在别的战场,俄军在高加索战场攻占卡斯。而在波罗的海、白海和远东,由于没有制海权,英法舰队四处出击,而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坚持雷炮战,不与对方舰队海战。

1856年3月,交战各方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俄国无权在黑海保持舰队,同时必须撤出比萨拉比亚部分地区和多瑙河河口,将卡斯城交换土耳其,放弃对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的“保护”。不得在波罗的海阿兰群岛设防。这场战争使得俄国长期以来在巴尔干和黑海的扩张扩张成果几乎前功尽弃,甚至在波罗的海的霸权也受到限制。这是俄国对外政策遭到空前沉重的挫折。


荣华之武器堂



永远是学者


关于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有哪些影响,在101教育ppt里是这样做出解释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和沙皇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这些历史的题目都可以在101教育ppt里面寻找到,里面有每一课时的课件资料,对于课后理解贯通都有很大帮助。


手机用户99223743869


小小的克里米亚事件成功吸引了俄国、乌克兰与美国欧洲的注意,导致想扼制中国崛起流产或推后,俄国成为世界的焦点


用户4853512643277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工业革命”后实力大幅增强的英、法彻底击败了俄罗斯帝国,曾经的“欧洲压路机”威名扫地。这场战争从军事上、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在19世纪的欧洲历史中,它与随后的《巴黎条约》是继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的第二大重要外交事件。

附图,弗朗茨·鲁鲍德笔下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1904年)

克里米亚战争——缩小版的世界战争

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以“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为由,要求在奥斯曼境内的“圣地”巴勒斯坦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俄罗斯在被拒绝后决定采取军事行动。1853年7月,俄军出兵多瑙河流域,并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两个属国: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1854年3月底,英国、法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结盟,对俄罗斯宣战。

1854年9月,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并围攻俄罗斯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俄军战败并向联军投降。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俄罗斯、撒丁王国、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巴黎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 同盟国归还所占俄国之地,但俄国不得在塞瓦斯托波尔设立防御工事;
  2. 各交战国撤军,黑海划为中立地区,禁止建立任何军事设施;
  3. 重申1841年签订的《海峡公约》,即和平时期,达达尼尔海峡与博斯普鲁斯海峡不得允许外国战舰通过;
  4. 重新保证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确保的多瑙河向国际开放,自由航行的权利;
  5. 俄国放弃对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两地的控制权,南比萨拉比亚割让给摩尔达维亚。

附图,锡诺普海战

俄国的农奴制与军事改革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着手国内改革,它的改革主要为实行解放农奴政策(二一九法令),设立地方自治议会,修改司法制度,大力发展初等教育,改革军制,以谋求俄国的近代化革命。

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大大刺激了沙俄军队,普遍由农奴组成的俄军与自由民组成的英军、法军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俄军的训练、装备等也严重落后于英,法,这促使俄国对农奴制与军事进行改革。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农奴解放宣言,这使超过2300农奴获得自由。农奴被授予自由公民的所有权利:包括无需获得许可就可结婚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拥有自己事业的权利。

阿拉斯加购地案

1741年,俄罗斯探险家白令第一次发现阿拉斯加,阿拉斯加随后成为俄属北美殖民地。1853年到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英国、法国联军击败,国库空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堪察加半岛上的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遭到英法联军围攻,俄国人担心英国会向阿拉斯加发动进攻,因此有意拉拢美国以牵制英国的扩张。综合考虑国家安全以及战略考虑,俄国遂于1859年首次向美国提议卖出阿拉斯加,当时正值美国南北战争而无果。

附图,沙皇批准出售阿拉斯加文件

美国内战结束后,沙俄再次与美国谈判。谈判在1867年3月初开始,并最终于1867年3月30日凌晨四时成交。美国以700万美元外加20万美元的手续费购买阿拉斯加,平均每英亩土块仅值两美分。

克里米亚战争所造成的更深远后果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神圣同盟终止。普鲁士在战争中保持中立,战后与俄罗斯交好。战争中,奥地利军队进入摩尔达维亚与瓦拉几亚,从而迫使俄军从上述两地撤军,战后俄奥关系恶化。为压制奥地利,英国与法国在战后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奥地利日趋孤立。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


我没忘记home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对战败的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一.政治上:沙皇统治危机加深,俄国开始改革农奴制

战争的失败让俄国认识到由农奴组成的俄军和由自由民组成的英法军队的巨大差距,这实际上也是农奴制俄国和资本主义英法在制度和国力上的差距,农奴制经此一役已经被证明无法适应这个发展迅速的世界。

同时,战败使沙皇制度为俄国丢了脸,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尼古拉一世不堪其辱而自尽,继任的亚历山大二世面对的是一个外有战争压力、内有因不满沙皇而蠢蠢欲动的反对者的俄国。为巩固统治、挽救陷入内外交困的沙皇专制制度,俄国也必须进行农奴制改革,以使俄国看上去更像一个现代化国家,从而延续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亚历山大二世)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1861年2月19日宣言》标志着农奴制改革的开始。改革内容包括赋予农奴人身自由、允许其自由选择职业、允许农奴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土地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增强了俄国社会的活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并进一步推动俄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但由于这是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带有很大的封建残余,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它在提高俄国国力的同时,还使一些人看清了沙皇的虚伪,从而坚定了推翻沙皇制度的决心。亚历山大二世本人后来也遇刺身亡。

二.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得以快速发展

这实际上得益于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它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在农奴制改革前,农奴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改革使农民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获得人身自由,大量农奴如当年英国圈地运动中失去土地的英国农民一般涌入工厂做工。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民受地主禁锢程度的减弱扩大了俄国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增加。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经这场引发了改革的战败得以减少,也促进了俄国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

三.军事上:俄国军事迎来大变革

克里米亚战争改变了军事学家对战争的认识,人数对战争的影响变小,军事技术(尤其是陆军)对战争的重要影响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俄国骡马运输面对英法铁路运输、俄国滑膛枪面对英军来复枪、俄国木制战舰面对英法铁甲战舰都有巨大的技术劣势。同时俄军士兵的低战术素养也是俄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战争结束后,俄国除了改变军人构成外(农奴制改革),还大量更换落后的装备,使俄军的现代化程度较站前大大提高了。



四.外交政策随之改变

一方面,俄国面对财政危机和英国(加拿大)的威胁,不得不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试图用美国牵制英国势力。另一方面,战败使俄国无法在欧洲扩张,因此加大了对远东的入侵步伐。马克思就指出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从中国割占领土就是对英法的报复。而东西方一方受阻就在另一方扩张也是俄国一贯的风格。


司文郎中


克里米亚战争对俄罗斯的影响是很大的,克里米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有两个海峡就是土耳其海峡和刻赤海峡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两个海峡就是决定俄罗斯生死存亡的的咽喉要道。俄罗斯地处地球的高纬度地区,处在这一地区的人都有一个习性,总是看到低纬度的人居住的地方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适用于人类生活的环境。高纬度的人,多年来,都是以游牧和狩猎为主,故生性强悍、善于抢窃掠夺。故称之为马背上善战的民族。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以预北为主,就是这样,我国北方的大片土地、资源被北方民族强夺占领。

俄罗斯人为了生存,千方百计向外扩张掠夺,俄罗斯的北方是北冰洋,有多半年的冰封期,他的舰队不能北出,要进入大西洋,必须经过两个海峡,即刻赤海峡和土耳其海峡。要拿到刻赤海峡,必先与之得到克里米亚半岛,巧取克里米亚之后,又修了克里米亚大桥。进一步占领了亚速海,即将乌克兰致以死地。又在乌克兰东部地区挑起事端。这样就可以将亚速海变成俄罗斯的内海。

俄罗斯虽然占领了克里米亚,但是国际社会并不承认,克里米亚半岛是俄罗斯的领土。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成员国。绝不会让俄罗斯的计划得成,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军事围堵,到处挑起事端,与俄罗斯打消耗战,极力的消耗俄罗斯的国力与财力。使俄罗斯的经济建设处于停滞状态,民怨四起,怨声载道。连年不断在叙利亚作战,以使国力大损,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交友极奸,以我独尊,到处树敌,已在国际上成为一个孤家寡人,普京说过,他的朋友就是核武器。

俄罗斯的这种状态,以使国际声誉大损,没有几个国家是自己的盟友。


xychen87781


俄国的历史一直都是领土扩展史,即便是当今的俄罗斯也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国绝大部分领土都在远东但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口都居住西方的莫斯科。如果没有打通连接到黑海的领土,其实还是属于意义上的内陆国家。所以黑海周边的领土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俄国。

克里米亚直插黑海,拥有克里米亚也就间接拥有了黑海,所以知道今天俄罗斯还一直牢牢的控制着克里米亚。但是当年的克里米亚战争给俄国带来的影响不是战争的后遗症,而是暴露了国内的腐败无能,使其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君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都名誉扫地,也促使了农奴制走向崩溃。





看我风情万种


克里米亚战争,是指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

对于俄国来讲,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可以说是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全方位的失败,俄国看到了农奴组成的军队与英国、法国自由民组成的军队之间的差异,此战暴露出了俄国农奴制的弊端;俄罗斯军队的训练与武器与英法也有很大差距,这促使俄罗斯进行农奴制与军事改革。

这场战争中,俄国损失了52.2万人,消耗了8亿卢布,极大消耗了国力,但是最终结果却令人沮丧,俄军不仅伤亡惨重,还耗费了大量物力和财力,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不断,最终迫使俄罗斯进行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但是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既得利益群体并未受太大影响,农奴的地位和条件并未得到提高,为革命埋下伏笔。

在国际上,尽管战后签署的《巴黎和约》俄罗斯收复克里米亚半岛被占领土,把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摩尔达维亚,高加索的卡尔斯归还给土耳其,并放弃对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的保护权;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国军舰通过两海峡,禁止俄罗斯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厂;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宗主权仍归土耳其,由列强共同保护。

这一条约极大损害了俄国的利益,俄罗斯迫切需要的在地中海的出海口被封闭,严重降低了俄国的国际地位,欧洲宪兵的地位陡然无存,原本俄罗斯在拿破仑帝国崩溃之后获利最大,到处在欧洲挥舞大棒干涉他国内政,但是此战之后俄罗斯再也不能继续挥舞大棒,因为这一战让欧洲各国看清了俄罗斯的家底儿,谁还鸟你。

而且因为克里米亚战败,俄罗斯意识到往西南寻找出海口的企图已经破产,还廉价甩卖了阿拉斯加,让美国人捡了个大便宜,因此将战略重心转向远东,开始与列强争夺远东的利益,并且与日本爆发战争,加速了俄罗斯的灭亡。


候塞雷的历史手札


欧洲列强奉行均衡,(英国尤其如此,大陆均衡政策是英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谁强,其他国家就会联合起来搞它。克里米亚战争表现了沙俄的强势,同时也引来了英法等国的干涉军,最终空耗国力,也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地中海不冻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