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上將”鄧鏗:即有不虞,毀家在所不惜


英烈事蹟|“陸軍上將”鄧鏗:即有不虞,毀家在所不惜

鄧鏗,字仲元,1886年1月31日生於廣東嘉應州(梅縣)丙村金盤堡。其父鄧麗川,在惠陽淡水經商,因而舉家遷往惠陽。鄧鏗長於惠陽,惠陽鄧氏,可謂名門望族,達官哲人,代有輩出。鄧鏗幼時,曾見到過族中先輩鄧承修,老先生曾以專使身份,代表清廷勘界中越邊境,因不屈服於法國殖民者的無理要求,而與朝廷齟齬,憤而辭職。


如果說家族的影響,使年幼的鄧鏗產生了一種朦朧的嚮往的話,那麼時局則深深地推動著鄧鏗,使他走向了軍人之路。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京城後,孫中山命鄭士良於惠陽起義。起義雖歸失敗,但起義軍奮勇殺敵的氣概和所宣傳的孫中山革命思想,則極大地影響了少年鄧鏗。於是他投考了廣東將弁學堂,畢業後又加入中國同盟會,並在粵軍中出任陸軍小學校長,學兵營排長、連長等職,常以革命思想教育學生和兵士。


辛亥黃花崗起義前夕,清廷在廣州城搜捕革命黨人,使各地到廣州準備起義的革命黨人找不到合適的居所。時在廣州的鄧鏗就以其父設於小東門的廣豐米店署具保書,掩護革命黨人,並慷慨陳言:“即有不虞,毀家在所不惜”,顯示出革命的豪氣。


辛亥武昌起義後,同盟會香港統籌部迅速在廣東做出響應,成立四個軍,圖粵援漢。鄧鏗出任第一軍參謀長,軍長是陳炯明。由於陳是文人出身,所以該軍軍事實由鄧鏗出謀劃策。第一軍以淡水為根據地,進軍惠州。在永湖、馬鞍一線,與敵遭遇,激戰數日,第一軍前線欲潰。在危急關頭,鄧鏗親率百名精兵,到前線增援督戰。他身先士卒,率兵衝鋒,帽結被敵彈擊斷,仍不畏懼。在他的指揮和鼓舞下,士兵各個奮勇殺敵,終於擊潰了優於自己的敵軍。這一仗是攻克惠州的關鍵,鄧鏗顯出作為軍事領袖的才能。


1911年12月,陳炯明暫代胡漢民行使廣東都督之職後,調鄧鏗任都督府陸軍司司長兼稽勳局局長。協助陳炯明整編廣東軍隊。胡漢民回任都督後,鄧鏗仍任都督府陸軍司司長,掌理軍務。鄧鏗此時雖屬陳系,但深為胡漢民所器重賞識,胡欲將其胞妹許配鄧鏗。鄧鏗避攀高枝,圖官位之嫌,婉言謝絕了胡漢民的美意。由此亦可見出鄧鏗的才華與正直的性格。


不久,鄧鏗以陸軍中將身份出任瓊崖鎮守使,鎮守海南島。他一到瓊崖,便嚴令禁止“賣豬仔”,使瓊崖猖獗一時的販賣人口到南洋等地做苦力之風,得以遏制。他還廣攬賢才,欲興海島實業,無奈時局變化,討袁事起,宏圖大志,未能實現。


1912年袁世凱出任大總統,陰謀復辟帝制,罷胡漢民廣東都督之職,委龍濟光接任。龍軍由梧州東下,廣東軍隊在三水設防。鄧鏗赴三水指揮軍事。因廣東軍內部分裂,廣州大本營遭炮擊而事敗。鄧鏗離粵赴港,經滬抵日本,追隨孫中山,繼續圖謀革命。自此始,鄧鏗與孫中山先生的關係更加密切。


討袁失敗後,一些人對孫中山的革命思想發生懷疑,有的甚至背離而去。然而孫中山在日本於窮困之際,仍堅持革命活動。鄧鏗在此時仍對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堅信不移,毫不動搖,認為中國不革命,不圖強則已,否則非絕對服從中山先生不可,表現出了革命軍人的良好素質。當一些人離開了孫中山,甚至詆譭、反對孫中山時,鄧鏗卻與孫中山站得更近了。對汙衊孫中山的言行,鄧鏗聞之則斥,視之則止。當孫中山在日本組建中華革命黨時,鄧鏗毅然參加,並按黨規,立約宣誓,服從中山,戮力革命。孫中山對鄧鏗也委以重任,任命他為軍務部副部長,輔佐許崇智策劃中華革命軍軍事。


1914年夏,鄧鏗奉命返回香港,組織廣東討袁軍隊,開展討袁活動。他曾潛回增城,策動舊部起義,事敗後,又多次組織軍事活動。他還曾赴南洋募集軍費,宣傳革命思想。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鄧鏗又追隨孫中山,開始護法、援閩等活動。在1918年的援閩過程中,他運籌帷幄,擴充軍隊,制定進軍計劃,使粵軍在數月間,連克閩西南20餘縣,總部也進駐漳州。此次援閩勝利,又一次顯示了鄧鏗的軍事才能。


1920年,在孫中山的敦促下,粵軍由閩回師廣東,驅逐桂系軍閥。鄧鏗在回師廣東的戰鬥中,表現十分英勇,累立戰功。他率第一軍一部,克潮、梅,佔汕頭,氣勢如虹。於當年10月下旬,與各路大軍一起,進入廣州,摧毀了岑春煊主持的軍政府,統一了廣東全省。孫中山也得以國民黨總理的身份,於11月從上海回到廣州,重任大元帥。


由於在回師廣東之役中,朱執信被害於虎門,孫中山更加倚重鄧鏗。鄧鏗仍任粵軍總參謀長,使孫中山的思想能在粵軍中實施。然而由於粵軍人數的擴大,人員素質不齊,加之援閩、回粵多次作戰取得勝利,部隊開始表現出了舊軍隊腐化、驕悍的弊病。有見於此,孫中山徵得陳炯明的同意,決定從粵軍各部中選拔素質較好的人員,組建粵軍第一師,加強軍事、政治訓練,使之成為全軍模範。鄧鏗受孫中山重託,出任師長。鄧鏗就任後,事事親歷親為,特別重視對軍官的選拔,當時被鄧鏗選拔到第一師的軍官有李濟深、鄧演達、葉挺、陳銘樞、陳濟棠、蔣光鼐、蔡廷鍇、張發奎、薛嶽等人,日後這些軍政要員都以第一師出身為榮。


粵軍進駐廣州後,鄧鏗以總參長之職直接指揮總部憲兵,整飭廣州市秩序。當時粵軍中有不法分子參與販運鴉片,屢次被鄧鏗派出的憲兵緝獲,並繩之以法。他還邀集各界代表及各國領事共同監視,焚燬收繳的鴉片,被當時廣大民眾稱為“林則徐第二”。


鄧鏗在援閩駐漳州時,受蘇聯十月革命和北京五四運動的影響,在朱執信的引導下,思想又有進步。鄧鏗雖是軍人出身,但頗受儒家思想影響,喜讀書。在漳州時,他愛讀《新青年》及孫中山所辦的《建設雜誌》等進步書刊。回到廣州後,他與時任廣東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的陳獨秀常有接觸,所有這些,都使他更傾向革命。


1921年春,孫中山在廣州準備揮師北伐,在財政方面多倚廖仲愷,軍事方面主要靠鄧鏗。同年5月5日,孫中山再次就任大總統,當天在廣州舉行閱兵典禮。時任粵軍總司令的陳炯明藉故不參加,孫中山便在鄧鏗的陪同下,檢閱了由第一師組成的受閱部隊。此時,桂系軍閥陳兵粵桂邊境,企圖進攻廣東。6月粵軍主動揮師攻桂,鄧鏗率第一師鎮守廣州,並以總參長的身份,指揮整個戰事。粵桂兩軍激戰於西江之時,桂軍一部突襲清遠、英德,威脅廣州。鄧鏗率第一師出擊清遠,不幾日便擊潰桂軍,凱旋而歸。


就在這時,孫中山與陳炯明的矛盾更加明顯,鄧鏗以大局為計,從中斡旋,為孫中山革命大局盡力。當孫中山通過鄧鏗轉達對陳的命令時,鄧鏗必婉轉對陳面達,使陳容易接受;當陳不接受時,鄧鏗也不急於報告給中山先生,而是自己想辦法,盡力實現中山先生的要求。鄧鏗一生追隨中山先生,服膺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以其在粵軍中的威信和地位,貫徹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其特殊地位,不可代替。1922年3月21日傍晚,在廣州大沙頭廣九火車站,鄧鏗和他的老師周善培遭歹徒暗殺。被送往長堤路的中法韜美醫院救治,曾有片刻的清醒,面對探視他的友人,他只留下一句:“好人難做”,便語竟目閉。23日凌晨4時,不幸長辭人世,年僅36歲。噩耗傳出,粵軍將士無不悲痛萬分。當時正在桂林從事革命活動的孫中山先生,驚悉此事後,痛哭失聲。不久便以大總統的名義追授鄧鏗為陸軍上將,並將鄧鏗葬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旁,還親自為其書墓碑文,以寄託哀思,彰表忠烈。


鄧鏗與廖仲愷、朱執信同被視為孫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朱、廖二人多於政治、財政輔佐中山先生,鄧鏗則在軍事方面為中山先生所倚重。世人每談及孫中山先生的基本軍隊,必首推粵軍,言粵軍必首推第一師,言第一師則必及鄧鏗。所以後來陳炯明公開背叛孫中山時,就有人說,若鄧鏗還活著,陳炯明是必不敢做出此舉,即使陳真的發難,鄧鏗也會及時將其解決。歷史雖不能假設,但鄧鏗的遇害,確使孫中山在軍事方面失去了一位得力幫手。


鄧鏗遇害後,其部屬曾先後設立仲元圖書館、仲元中學以茲紀念,並曾在其殉難地豎立銅像,以示緬懷。


鄧鏗在辭世前曾說“好人難做”。他卻做了個好人,在民族危難之時,做了個以身許國的烈士。


溫馨提示: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華英烈網(ID:zhonghuayingliewang)

投稿須知:投稿請將作品以附件形式(建議將郵件主題命名為“作品形式+標題+投稿人姓名/單位/地址/聯繫方式(手機/QQ/微信)”)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詳情請點擊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