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在二战末期的最后一战,曾经的德国盟友变为了现在的敌人

1944年9月至1945年4月,纳粹德国与芬兰进行了一场二战史上最特别的一场大战,史称“拉普兰战役”。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下,这场看起来不成比例的战斗最终以芬兰的胜利而告终。

此战结束之后,欧洲战场的形式出现了根本性逆转,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被打破。在芬兰军队将德国侵略者驱离国土的隆隆枪炮声中,纳粹德国覆灭的脚步开始逐渐加快。

一、曾经的朋友


自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以来,苏德两国便开始了全面的战争。作为德国盟友的芬兰,也积极地配合德军进行作战。尤其是在著名的“银狐行动”后,德军就将著名的第20山地军驻扎在芬兰北部的拉普兰地区。

芬兰在二战末期的最后一战,曾经的德国盟友变为了现在的敌人

时间来到1943年,当年夏天德军大本营就已经察觉到芬兰可能会与苏联单独进行和平谈判。为了保护位于佩特萨莫附近的镍矿,德国人计划向北撤退。为此在1943年的冬天,德国人强迫战俘为其修建横跨南北的战略公路,由于战俘生存环境恶劣,因此这条公路也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死亡公路”。

经过德军多次的缜密侦查和实战调研,1944年4月9日,名为“桦木行动”的撤退行动正式展开,同时德军也开始大规模修建工事等防御措施,防止苏军进行突然袭击。

芬兰在二战末期的最后一战,曾经的德国盟友变为了现在的敌人

另一面,芬兰军队此时在战场上已经无力抗衡兵强马壮的苏军。加之芬兰亲苏派政府的上台,苏芬两国于是通过谈判达成了一项单独的和平协议。协议要求芬兰人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并公开要求所有德国军队在1944年9月15日前撤出芬兰。任何在最后期限后留下的部队都将被驱逐,或解除武装并移交给苏联。

在决定接受苏联的要求之前,芬兰军队前总司令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总统直接给阿道夫·希特勒写了一封信,信中曼纳海姆表示了苏德两国的良好关系,但也向德国委婉地表示了想要结束战争的想法。

二、“塑料般”盟友之情


由于芬兰人和德国人都希望主和,因此双方都努力使撤离尽可能顺利地进行。9月15日,德芬双方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德国人将向芬兰人通报他们的撤军时间表,芬兰人将允许德国人使用芬兰的交通工具进行撤离,并摧毁他们撤退后的道路、铁路和桥梁。

但没过多久,两国就产生了摩擦,一方面是由于德国人没有遵守协议,另一方面是由于苏联方面向芬兰施加了巨大压力。

芬兰在二战末期的最后一战,曾经的德国盟友变为了现在的敌人

也就是在当天,芬兰海军位于乌托岛的一座海军炮台由于未能允许一艘德军拖网船进入芬兰领海,而惹恼了忙于撤离的德国人。德国人于是派出“欧根亲王”号巡洋舰组成的5艘舰队紧急前往芬兰海域,并威胁芬兰如果敢阻碍德军的撤离行动将会受到德军的报复。

芬兰军队被迫接受了德军的建议,准许了德军的撤退行动,最后一支撤离的船队于1944年9月21日顺利从芬兰出发驶向德国。

芬兰在二战末期的最后一战,曾经的德国盟友变为了现在的敌人

但此时苏军发现了芬兰军队与德军的秘密合作,于是便以威胁进攻芬兰为借口要求芬兰停止帮助德军。在双方的双重压力下,时任芬兰第3军司令亚尔马·西拉斯沃决定向德军第20步兵师开战。9月28日,位于拉普兰的一支芬兰部队在掩护德军撤退时,在德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向其发动了袭击。

吃惊之余的德军警告芬兰部队不要进行下一步行动,否则会遭到德军的报复。此后芬兰军队与德军又发生了一些列的冲突,造成了芬军和部分德军的伤亡,其中在9月30日的战斗中,芬军的一个军火库就被德军报复性地炸毁。

三、决战拉普兰


1944年9月30日,三艘芬兰运输船从奥卢出发,在没有任何空中或海上护航的情况下,冒险在与瑞典接壤的托尼奥港登陆。这次奇怪的登陆作战目的是为了转移德军的注意力,帮助芬军第3师11步兵团尽快占领拉普兰的德军阵地。不久芬兰国民警卫队和步兵团的士兵便与驻地的德军爆发了激战,很快芬军就因为德军的顽强抵抗和后勤补给的不足陷入了僵局。

在随后的战斗中,德军的一个增援团进行了几次反攻,夺回了托尼奥。德国人同时还扣押了262名芬兰平民作为人质,企图用他们交换被俘的士兵。但此举被芬兰军队拒绝,而德军也没有为难这些平民,不久这些平民也被德军释放。

芬兰在二战末期的最后一战,曾经的德国盟友变为了现在的敌人

10月2日,第二波芬兰军舰抵达托尼奥,随后第三波舰队也在护航战斗机的帮助下抵达目标地点。虽然德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击沉了几艘芬军的战舰,但依然无法阻挡芬军后续设备和士兵的抵达。这之后德军也得到了第2装甲连的增援,芬军也通过第50、第53步兵团与德军展开了对峙。在10月8日之前的一个星期里,芬兰人击退了德国人的反击。与此同时,芬兰军队正从奥卢向卡米推进,第15旅也在德军抵抗下缓慢前进。

芬兰在二战末期的最后一战,曾经的德国盟友变为了现在的敌人

自战争开始以来,德国人就有计划地摧毁当地道路和桥梁,以便给德军重新喘息的机会。时任德军指挥官洛塔尔·伦杜利奇在冲突爆发后不久,便要求德军部队将拉普兰地区的所有军用物资完全摧毁。10月8日,德国人派飞机轰炸并破坏了首府罗瓦涅米的工业设施,而除去医院之外的民用建筑物也难逃厄运。

芬军曾派出4个营的兵力对位于坦卡瓦拉的德军第169步兵师发动攻击,但未能成功。虽然芬军第11师在随后的战斗中暂时遏制了德军第6党卫师的侧翼进攻,却还是因为后勤兵源不足等问题无法成功地将德军合围。

芬兰在二战末期的最后一战,曾经的德国盟友变为了现在的敌人

为了帮助芬兰军队,苏联派出以基里尔·梅列茨科夫领导的苏联卡雷利阿方面军,从苏联领土沿北极海岸向挪威进行推进。

不久就占领了挪威的基尔克内斯港。10月5日,苏军的前线侦察部队在伊瓦洛与芬兰军队会合。当苏军继续推进时,德国大本营和第20山地军高层认为,拉普兰的战事开始对德军不利,而且德军曾视为珍宝的特萨莫镍矿也失去了原本的价值。于是在1944年10月6日,德军又展开了“北极光行动,目的是将德军人员和物资迅速且有组织地从挪威的林根峡湾后方撤退。

10月7日,芬军猎人旅在罗瓦涅米以南约65公里的Ylimaa将德军第20山地师618团围困在此地。在双方人数几乎相等的情况下,由于缺乏重型武器和长途行军的疲惫,芬兰旅未能困住防守的德国人,反而付出了巨大代价。

撤退的德军开始对拉普兰首府罗瓦涅米的城区展开了“焦土政策”,无论民用还是军用的建筑、交通工具、城市设施都变为一片废墟。1944年10月16日,德国人成功从罗瓦涅米撤退,然后把这个几乎被烧焦的城镇留给了芬兰人。

芬兰在二战末期的最后一战,曾经的德国盟友变为了现在的敌人

1944年11月初,德军继续撤退,但仍在距挪威150公里的帕罗伊森村坚持抵抗。直到1945年1月10日,挪威北部除林根峡湾的部分阵地有德军外,其他的德军已经完全撤出。1月12日,德国“U-370”号潜艇使用鱼雷在击沉了芬兰水雷层“卢希”号,造成10名芬兰水兵丧生,这也是芬兰在·“拉普兰战争”中最后一次出现人员伤亡。1945年4月27日,德军完全撤出芬兰,一支芬兰战斗巡逻队在挪威、瑞典和芬兰三国之间的交界点处升起芬兰国旗,庆祝战争结束。

芬兰在二战末期的最后一战,曾经的德国盟友变为了现在的敌人

结语


拉普兰战役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取得最终的胜利提前埋下了伏笔。此后的日子里,欧洲饱受纳粹迫害的许多国家纷纷发起了反抗纳粹的起义运动,直到1945年4月30日,苏军胜利解放柏林,荼毒欧洲百姓多年的纳粹德国政权终于彻底灰飞烟灭。

1. 《二战史上被忽略的拉普兰战争》

2. 《二战德国史1939-1945》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芬兰军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