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文、採訪丨林葉


我第一次去上海M50藝術園區是2014年夏天。當時Vanguard畫廊的展覽是“加油站”,展出的林博彥和許哲瑜的作品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我便開始關注這個畫廊的具體動向,不過很難用常規的標準去判斷Vanguard畫廊。他們挖掘了很多年輕藝術家,同時也和像奧諾黛拉·有機、阿琦·路迷、樸慶根、蒙塔達斯等一些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合作。在這裡我們能看到很多新銳的、極具實驗性的作品;能遇到很多給人極大啟發、發人深思的作品,也會看到一些難以理解、不得其門而入的作品。但這都體現了畫廊主李力對當代藝術以及合作藝術家的理解、判斷與支持。


從2004年進駐M50開始至今,Vanguard畫廊已經經營了十六年,當初一起入駐這個藝術園區的大部分畫廊,現在都已經停業或者轉行,而自言不善經營的李力依然在憑藉自己的熱情與判斷,堅持自己的藝術事業與發展方式。

我們以Vanguard畫廊正在展出的啾小組的個展“你的生活,我的夢想”為切入點,聽李力進一步談她與啾小組、年輕藝術家的合作,以及回看畫廊16年的發展和上海藝術氛圍的變化。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啾小組,“你的生活,我的夢想”展覽現場


.Q&A

/

李 力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Vanguard Gallery 畫廊主:李力


Q:

首先先請你介紹一下Vanguard畫廊現在正在展出的啾小組個站“你的生活,我的夢想”,這個展覽主要圍繞什麼主題展開?由哪些作品構成?

李力:

2020年的首展是啾小組的個展“你的生活,我的夢想”,啾小組的三位成員(方迪、嵇昊和金浩釩)都來自深圳,他們創作的主要話題也都來自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個試點城市,深圳曾經發生過的和正在經歷著的方方面面都像是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一個縮影、一個可以被作為研究對象的切片,所以他們選擇了自己熟悉的城市作為話題,來談古論今,提出並思考更為廣泛的話題是很有當下和歷史意義的。這次展覽由四件作品構成:錄像、機械裝置和兩個燈箱。圍繞著六十年代發生在深圳和香港之間的人員流動以及香港早期繁榮展開的。最早期的某款洋酒著名的廣告詞“好事自然來” 在作品中的引用以及錄像中人物翻唱的“東方之珠”等耳熟能詳的信息,一下就讓時光有些錯亂。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啾小組(左起:金浩釩、嵇昊、方迪)


Q:

你是因為什麼契機認識啾小組並與他們合作的?能談談你對他們作品的感覺嗎?之前金浩釩和方迪都做過個展,他們成員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合作關係?你和他們的合作模式是什麼樣的?

李力:

我是在一次群展裡看到方迪的個人創作的錄像作品,然後通過方迪認識了啾小組,並且在2017年的畫廊年度項目“加油站9-大起大落”中展出了方迪和啾小組的作品,開始了我們的合作。他們的作品初看時覺得帶有廣東文化中的幽默和無厘頭,讓人會聯想到十年前開始的另外一個組合“雙飛”。但是認真研究過會看到他們之間的明顯的不同,可能這種不同既有時代的分別、更有來自文化背景的差異。啾小組的作品在表面的搞怪和無厘頭掩飾下,有更為集中的主題和方向,感覺這兩年的每個新作品都變得越來越有力量,用作品來表達他們所關注的方向和話題也變得越來越自信。


三位成員中金浩釩和方迪都有作為獨立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比如金浩釩目前主要是繪畫,方迪主要是錄像和裝置,也許未來他們也會有其他形態的作品,也未可知。他們三位在一起作為啾小組進行創作時就不再有那麼明晰的個人風格了,小組的風格會凸顯的比較鮮明。我們分別代理了三位藝術家:方迪、金浩釩和啾小組。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啾小組,《你的生活》,雙屏錄像,16分09秒,2019


Q:

啾小組的作品帶有強烈的諷刺、惡搞的成分,有點無厘頭,和你們畫廊現有的其他藝術家在風格上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你是如何考量藝術家創作風格的問題?在這方面有你自己判斷的標準嗎?

李力:

首先,我們代理和合作的都是觀念藝術家,所以藝術家們選擇什麼樣的承載和表達方式並不是我們第一關注的點。但是無論怎樣的方式表達,作品是否真誠是我們最關心的。其次就是我們都是做視覺藝術的,那麼視覺的感受也是至關重要的。啾小組的創作方式符合我們對於藝術家“真誠表達”和“視覺上”要求,所以,我們沒有覺得這個風格和畫廊有什麼違和感。其實畫廊的藝術家們在內核上有很多相通的點,這個需要細細的想一下就會發現。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啾小組,《一場遊戲一場夢-2》,燈箱,100×66.7×6cm,2019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金浩釩,《蝸牛有疑問 》,布面丙烯,180 x 120cm,2018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方迪,《塔烏魯》


Q:

Vanguard畫廊的代理藝術家大多數都是年輕藝術家,不過,其中也有一些著名的藝術家,比如奧諾黛拉·有機和阿琦·路迷,還有去年舉辦個展的蒙塔達斯,能談談你是因為什麼機緣,又因為什麼樣的考量與他們合作的?在合作的過程中,他們與年輕藝術家之間有什麼不同?

李力:

上一個問題裡我提到過,畫廊是代理和合作觀念藝術家,而不是以年齡和性別或者其他屬性來選擇藝術家的,那麼年齡在我們來說並不是主要的考慮範疇,過去幾年我們在發現和合作年輕藝術家方面花了不少精力,但是我們也並不是僅僅將眼光放在以年齡為標準上面。比如Yuki和Aki,都是我們從2009和2010年開始合作和代理的藝術家。近兩三年增加的藝術家,比如韓國的樸慶根、西班牙的蒙塔達斯、以及津巴布韋的Gresham 等都分屬不同的年齡階段和國家。代理他們的作品首先是因為他們的作品確實打動了我。其次也是因為他們的創作方式和作品形態跟畫廊的方向和風格很合適。比如Yuki和Aki的加入,讓我們對攝影的理解以及對於如何跟攝影藝術家合作都從一個更為國際化的角度和視野開始,對於畫廊推廣和合作其他的藝術家的攝影作品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樸慶根的影像作品也是啟發了我們的從另外的角度去看待影像和紀錄片以及影像藝術家的創作等。蒙塔達斯是西班牙早期的觀念藝術中的領軍人物,他的創作涉及的題材和形式大多沒有什麼時間性,即使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創作的作品,拿到現在來看還是有現實意義的,這種藝術家的加入對我們來說應該是具有啟發性的。

成名的藝術家們和年輕一代藝術家,在合作時肯定有很多不同,尤其是表現在一起處理具體的事情上。但是他們對待藝術的真誠態度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在考慮事情時可以在一個大的框架下思考。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蒙塔達斯,“看 見 感知”展覽現場


Q:

去年是Vanguard畫廊15週年,早年和你同一時期進入M50做畫廊的據說有很多都已經不做了,感覺這個行業淘汰率也是很高的。能談談當初你是因為什麼原因進入這個行業的?當時你有為自己設定什麼目標嗎?有想過自己會做這麼多年嗎?

李力:

有關我為什麼進入這個行業,大概總結一下就是:非常喜歡+無知者無畏。至於怎麼能堅持下來,想了想,應該是:慣性+好奇心。覺得一個事情既然開始了,就應該努力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並且讓事情能活到它能活到的最老。而且我總是好奇我能把它做成什麼樣?所以你聽了就知道了,這樣的動因下,開始時是不可能有什麼目標的,因為開始時是無知的。至於能做多少年也沒有想過,就是盡我可能讓它可以在一個品質之上活到它能活到的最老。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阿琦·路迷,《切片-城市》,布面拼貼,顏料,水墨繪畫 ,190 x 150cm,2018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樸慶根,《天國的階梯》視頻,數字裝置,30秒,2016


Q:

能不能從個人的視角出發談談這十五年上海藝術氛圍的變化發展?

李力:

過去15年間上海的藝術氛圍確實發生了很多變化,我個人的感覺是:形式上變得更加熱鬧。但是內容上略顯單調。出現了更多的機構、藝術相關的各種新的形式;但是藝術內容上反而缺失了15年前或者說10年前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有點未老先衰的感覺。

Q:

畫廊發展到現在,你個人覺得是否符合自己的設想?有沒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

李力:

剛才也提到,畫廊開業之初並沒有過多設想,因為那時對畫廊是什麼沒有概念。但是還是有喜歡的畫廊作為一個自己努力的方向,不過到目前為止應該還是離前方差了十萬八千里。每年年尾想到一年的工作其實有諸多不滿意,最大的不滿意大概還是來自不擅長經營導致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畫廊的發展。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童義欣個展“外星人“,展覽現場 ,2017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許哲瑜個展“沒有來自家的消息“,展覽現場,2016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朱昶全動畫作品《死亡島》截楨,2018


Q:

這麼多年來,Vanguard畫廊已經做了大量的展覽也參加了很多的藝博會,能談談其中有哪些展覽讓你印象比較深刻?

李力:

過去的近16年裡大大小小的展覽也有100個左右了,有的展覽讓我學到很多東西。比如2006年我和朋友一起策劃的一個外圍展覽(那年有上雙)“Satellite”,那時對畫廊應該做什麼並不是很清晰所以就跟朋友一起策劃了這個跟商業毫無關係的展覽,五十幾位藝術家參加,我們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找資金、場地、聯繫藝術家、跟媒體談等等,還有其他的跟展覽相關的七七八八的事情,所有的事情就是我們兩三個人在做,最後呈現的效果還不錯。但是經過了這個展覽之後,讓我對“畫廊該做什麼”、“什麼才是合格的策展人”、“一個展覽的準備都應該有哪些以及該用多長時間準備一個展覽”、“畫冊的設計編輯跟作品之間的關係”….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突然間有了概念,幾個月裡學到了太多的東西受益匪淺。


然後就是我們的一個長期項目《加油站》,這是一個畫廊和藝術家之間相互選擇的項目,2008年設立之初也是為了尋找新的藝術家,後來很多藝術家都是通過這個項目開始跟畫廊合作的,回看過去做過的9期(2015年之前是年度項目,之後就改成了不定期的項目)可以看到我們在對畫廊的發展方向以及自我定位的調整脈絡。今年(2020年)我們將會做第10次,我自己很期待。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2019上海廿一藝術博覽會,Vanguard Gallery展位現場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2019北京當代,Vanguard Gallery展位現場


Q:

經營了這麼多年的畫廊,能談談你個人的心得和經驗嗎?

李力:

其實畫廊經營這麼多年,也基本上算是馬齒徒增吧。談不上經驗和心得,我這兩天考慮了一下,大概心得就是:耐得住性子,保持自己的節奏。

Q:

你在經營畫廊的同時也是上海玻璃博物館“退火”項目的總監,能介紹一下“退火”項目的情況和定位嗎?作為總監,你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李力:

“退火”項目是上海玻璃博物館的當代藝術項目。博物館希望通過當代藝術家的創作讓玻璃這個古老的材料煥發新的生命,並且觸碰材料的邊界,探尋玻璃的無限可能性。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跟博物館一起為這個項目找到合適的定位,與合適項目的藝術家合作,溝通藝術家和博物館之間、藝術家和項目之間的事情,讓項目可以在一個好的品質之上運轉執行下去。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畢蓉蓉玻璃博物館個人項目現場,2017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劉建華,《碑》,玻璃博物館個人項目現場,2018 (圖片由劉建華工作室提供)


Q:

談談今後畫廊的發展方向和定位。

李力:

未來很長,如果我們還活著的話。兩三年內甚至五年裡的方向應該跟現在在做的事情不會偏差太大,但是現在外部環境變化的非常大也非常快,所以,無法預知5年之後的事情。但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還在,內容方面應該都會在某個我自己覺得還可以的品質之上,當然希望能更好。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唐潮,《鹽湖邊》,視頻,2017


碎片.Q&A | 從啾小組談起,關於Vanguard畫廊的16年

廖斐,“廣延”展覽現場,2018


圖片致謝Vanguard Galle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