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瀘州納溪土碉樓,亟待被喚醒的獨特川南民居


鮮為人知的瀘州納溪土碉樓,亟待被喚醒的獨特川南民居

土樓,是利用未經焙燒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夾牆板夯築而成牆體(少數以土坯磚砌牆)、柱樑等構架全部採用木料的樓屋,簡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築牆作為承重系統的任何兩層以上的房屋。

根據《現代漢浯詞典》的解釋,所謂"樓",就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子"。據此,一層的房子,即使以生土牆承重、以木料作為柱樑等構架,也不能稱為土樓,只能稱為土屋。 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福建的土樓因為歷史悠久,保存完整,並且還有人一直居住生產,成為了穿越歷史的活建築。

鮮為人知的瀘州納溪土碉樓,亟待被喚醒的獨特川南民居

但是無獨有偶,其實在川南瀘州,還有很多鄉鎮保留著另外一種土樓形態,它們雖然沒有福建土樓的歷史悠久和那麼大的影響力,但是其同樣穿越了數百年的風雨,依然屹立在一些村莊裡面,土黃色的外觀和川南明清風格的民居巧妙的融為一體,成為那個時代的見證,在經歷了時代的變遷中,城市的進程卻異常幸運的沒有對其進行蠶食,得以較完整的保留。

它們曾經是當地大戶人家的莊園堡壘,新中國成立後,有的因為地方寬闊,又成為了農村興辦學校的場地,漸漸地原來的主人家早已經不再擁有使用權,校舍也不再有朗朗的讀書聲,最終安靜的在鄉村中繼續過著它年邁的歲月,或許也在等著我們去喚醒。

鮮為人知的瀘州納溪土碉樓,亟待被喚醒的獨特川南民居

這就是被稱為川南建築的奇蹟——土碉樓。

碉樓是一種特殊的中國民居建築,因形狀似碉堡而得名。在中國分佈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其形成與發展是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它綜合地反映了地域居民的傳統文化特色。在中國不同的地方,人們出於戰爭,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築風格,藝術追求是不同的。其中,最具特色的碉樓有藏區高碉和廣東江門開平碉樓為典型代表。

而瀘州土碉樓則獨具氣質。

碉樓歷史並不長,始建於清初,大量興建是在20世紀20——30年代。廣東和四川為什麼會有很多,沽酒客沒有更多的資料,但是有可能是因為填川或者瀘州航運的交流把碉樓模式帶到了瀘州。

鮮為人知的瀘州納溪土碉樓,亟待被喚醒的獨特川南民居

瀘州鄉鎮碉樓的興起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

縱觀瀘州的地勢南高北低,以長江為侵蝕基準面,由南向北逐漸傾斜,山脈走向與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呈東西向、北西向及北東向展布。大體上以江安──納溪──合江一線為界,南側為中、低山;北側除背斜形成北東向狹長低山山壠外,均為丘陵地形。最低點是合江九層長江出境河口,海拔203米;最高點是敘永縣分水楊龍彎粱子,海拔1902米,相對高差1699米。按其特點,全市地貌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類型。

北部淺丘寬谷區:包括瀘縣、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和合江縣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為川東平行褶皺地帶的延伸部分,屬四川盆中丘陵區的南緣,面積佔總幅員面積的18.6%。海拔多在250-400米,最高為萬壽山,海拔757米。長崗山多為林地,淺丘寬谷多為耕地,田多土少,是全市主要農業區。

鮮為人知的瀘州納溪土碉樓,亟待被喚醒的獨特川南民居

南部低中山區:包括敘永、古藺縣大部,屬四川盆地南緣的盆周山地低中山地貌類型區,面積佔總幅員面積的38.6%。出露的地層以古老海相沉積的各類灰巖、泥岩為主,侵蝕嚴重,形成山巒迭嶂,溝谷縱橫的複雜地貌類型,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最高為敘永縣分水楊龍彎粱子,海拔1902米。山地為林地、旱地和園地(茶園);槽壩地勢平坦,以耕地為主,土壤肥沃,土層深厚,也是瀘州主要農業區之一。

中部丘陵低山區:長江以南,南部低中山區以北為中部丘陵低山區,包括瀘縣少部,江陽區一部,合江縣、納溪區大部和敘永、古藺縣北部,面積佔總幅員面積的41.5%,山地海拔一般為500-1000米,最高為古藺縣斧頭山,海拔1895米,丘陵海拔350-500米。山地以林地為主,全市現存的兩大片原始森林──福寶林區和黃荊林區以及楠竹林,均集中在這一區,丘陵以耕地為主,其次是園地(果園和茶園)。

鮮為人知的瀘州納溪土碉樓,亟待被喚醒的獨特川南民居

沿江河谷階地區:沿長江、沱江等大、中河流兩岸,由於河流的沖積、堆積而形成數級階地,面積佔總幅員面積的1.3%。一、二級階地為第四系現代河流沖積物,階面平坦寬闊,寬達500-1000米,海拔250米以下,相對高差小於30米,厚15-20米,以耕地為主,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是全市蔬菜、甘蔗、龍眼的集中分佈區。三、四級階地為第四系近代冰水沉積物,由於流水的侵蝕,只零星殘留於河谷兩岸的基座檯面上,海拔250-330米,多為耕地和園地,土層深厚,是全市甘蔗、荔枝的集中產區。

特別是瀘縣和納溪、合江屬於滇黔茶鹽古道,幾處的山脈雖然不高卻險峻幽閉,容易造成匪患藏匿,而且地方不在城中心的鄉鎮,相對來說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

鮮為人知的瀘州納溪土碉樓,亟待被喚醒的獨特川南民居

當然這些到了後來慢慢都成為家底豐厚的地主人士,從一開始填川插草落戶,都是白手起家,再到不斷開枝散葉,家大業大的人越來越多,這也造成了他們需要建設更多的房屋來跟家族擴大後的居住,已經守護安全,而碉樓加民居則成為當地最好的一種選擇。

可惜沽酒客查詢這一時期瀘州民居構造史料相當缺乏,沒有更多有利的證據對此進行考證,但是後期我會繼續在這方面研究。

今天我們大多數瀘州人對瀘州著名的地主莊園會想到瀘縣方洞的屈氏莊園,這個莊園雖然今天保留下來的不到當年的三分之一,而且很多進行了修復,與當年盛世時期的境況還是有許多差別,但是依然能感覺到震撼,畢竟其主人不僅僅是土豪背景,作為屈原後裔傳承詩書文化,屈氏莊園顯然人文底蘊非常深厚。

鮮為人知的瀘州納溪土碉樓,亟待被喚醒的獨特川南民居

不過今天沽酒客要講的則是另外一處,算是遺珠,甚至是很多瀘州人都不知道的納溪紹壩的劉氏莊園,當地人習慣叫劉金娃大房子。

在說它之前,納溪目前一些鄉鎮還保留著類似的土碉樓格局的房子大小有七八個之多,可能還有不知道的,沒有被發現,有的因為規模和格局,已經特殊的歲月遭到破壞,還有後人不懂人為進行拆除,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還是這個劉氏莊園。

劉氏莊園座落在瀘州納溪的護國紹壩街村前方公路旁。是劉黃氏就是劉金娃的老婆黃寶珍主持修建,黃寶珍是原黃家山的大家閨秀,十五歲嫁到劉家,二十一歲主管家業,人聰明能幹,勤勞節儉,宣統元年(1909年)始建大房子,建築面積3300多平方米,基石最深處達十多米,露面牆基7米多高,四周房屋、外牆全是土石結構,最大的基石要二十四人抬。

鮮為人知的瀘州納溪土碉樓,亟待被喚醒的獨特川南民居

一天只能抬一次,土牆厚八十公分,相當於一般土牆的兩倍,修築時間花了三十多年,中間還有一幢五層樓高的正屋樓房,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花了多少巨資和黃谷,除了黃氏老太君和管家之外,誰也不知道。至今也是一個謎。

“劉金娃兒”顧名思義,一個是金錢之多,二是地租之大,據說他有兩個地方。一是敘永江門上面的馬嶺;一是納溪紹壩,共有租擔六仟多租,也就是說一年要收三仟多石穀子。查閱資料在在清代,一石等於28公斤,而根據徐約的《中國近代史》民國時期重量1石等100斤,也就是說一年他收30萬斤,在那個時期絕對的土豪級別了。

鮮為人知的瀘州納溪土碉樓,亟待被喚醒的獨特川南民居

當時陰陽看過劉氏莊園,說是個風水寶地,來龍是來自雲南的大動脈,在江安的留耕,黑泥田過龍翻越和豐的三合山到長坡嶺,一碗水分龍到紹壩,紹壩是船形,大房子建在獅子山上,是七星蓋頂、青龍望日月、大山轉頭環抱,白虎飛鳳展翅,向山大理岩,消水是出寧河,永奔大海入庫。簡直是吸金不止的好地脈。

莊園前後左右都是鬱鬱蔥蔥的楨楠、香樟、院內有無數花木景色迷人,空氣清爽,而且據說還有一棵頗有年生的老羅漢松,可以建國後賣給其他人,順便移走了。

這裡水質也不錯,有豐富的地下水,一口上百年的老水井,冬暖夏涼,飲用後回味甘甜,長壽老人比較多,可能跟水質有關。

鮮為人知的瀘州納溪土碉樓,亟待被喚醒的獨特川南民居

劉金娃碉樓,別看聽起來很土氣,卻蘊含了多少前人的心血智慧和金錢,這座如今看上去構築在山丘上的四合院。遠遠看去,已經發黑的青瓦下是厚重的紅土牆,整齊端莊的四合院除了精美絕倫的雕樑畫棟外,四個角分別都有一座高高的碉樓,碉樓和院牆上密佈槍眼,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火力網,牢牢封鎖住大院的所有進出口。

關鍵它還保留著少見的碉樓加甕城的結構,這在其他碉樓,包括屈氏莊園也難以見到的,距離瀘州市區40多公里的納溪區護國鎮紹壩,是一個山高林密的古老鄉鎮。在這個以出產四川最早春茶著名的鄉鎮上,然而最有傳奇色彩的地主大院還是這座碉樓。

新中國成立後,區公所、學校、糧站、鄉政府等曾先後在這裡辦公。鄉政府搬離後,劉家大院面臨拆遷被毀,為把這歷史遺蹟保留下來,原紹壩鄉黨委書記許星彩用三萬塊錢於1996年買下了劉家大院,並用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資對其進行搶救和維護恢復。歷經百年滄桑歷史的劉家城堡大院,至今仍然保存較完整,在四川,保存如此完好的大型民宅,也是屈指可數。

鮮為人知的瀘州納溪土碉樓,亟待被喚醒的獨特川南民居

當地人說,後來許多年劉金娃的後代回鄉祭祖,人們才知道劉金娃的大名叫劉仲其。但是,一說起劉家大院的主人,人們還是習慣說:“哦,那是劉金娃修的。

劉金娃祖籍在敘永馬嶺桂花衝,家境相當富裕。劉金娃自幼體弱多病,父母多方求醫,還專門請了奶媽伺候他。劉父後來對人說:“給兒子看病花的錢,買成金子來堆,都有娃娃那麼大了。”從此,“劉金娃”就喊開來,真名卻漸漸被人們忘了。

金娃長到16歲,父母便想為子提親。劉父請來紹壩黃家山的易經大師黃金山給兒子看相算命。黃金山發現自己大女兒的八字與劉子相合,兩家遂成姻親。

不久,劉金娃父母相繼赴黃泉。因劉金娃體弱多病,21歲的劉黃氏成為劉家當家人。

鮮為人知的瀘州納溪土碉樓,亟待被喚醒的獨特川南民居

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裡,這座歷時22年建成,由4個碉樓拱衛,100多個槍眼交叉掩護的地主莊園,因為其完美的防衛系統,令遠近土匪談之色變。自建成後的10多年間,劉家大院從未遭遇過土匪進攻。

劉家大院是一座標準的四四方方的院落,全院佈局俯視成“口”字形。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有130多間房屋。

整座大院建築十分考究,有長方形、方形、梯形、菱形等各種造型的大小房間,處處樓閣亭臺,雕樑畫棟,各種格子窗柵,雕花門縷、飛禽走獸、奇花異草等隨處可見。

鮮為人知的瀘州納溪土碉樓,亟待被喚醒的獨特川南民居

實際上,劉家大院相當於一個城堡。東南西北邊四角分別各建有一個碉樓,遙相呼應。院內之間的門戶相通,牆頭互相連接,修有通道,可以從院內快速到達任何一個碉樓。院內有取之不盡的水源,有菜地。即使被圍困一年半載,院內之人也生活無憂。

今天很多人對這個地方的瞭解和重視還是不夠,筆者認為,這裡完全可以進行深度研究,並且可以跟納溪其他碉樓群進行一個連接,形成川南碉樓文化民俗基地,不僅僅能起到文物保護作用,還可以擴展出一條有意義的民俗民宿的線路,裡面的建築和主人的歷史都可以成為很好的一部小說和電視作品,我在這裡拋磚引玉,希望有心人能對這裡進行更有效的保護和開發,說不定能成為瀘州土樓一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