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的“獨立宣言”:符合《宣和畫譜》墨竹標準的首位大師

就像雅典娜飛臨大地,為普羅米修斯塑造的泥人注入智慧與理性一樣,五代時期的畫家們也為這幾竿竹注入了生命。

他們不再是普通的植物,而是變成了具有人文精神、被寄託了人類道德品質的一種圖騰,成為如今流淌於我們血液中揮之不去的文化記憶。

墨竹的“獨立宣言”:符合《宣和畫譜》墨竹標準的首位大師

題圖 五代李坡(傳)《風竹圖》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壹 《宣和畫譜》中記載的第一位墨竹大師

我們的目光穿越過魏晉、隋唐諸多大師們留下的畫跡後,終於在五代時期,能夠看到幾幅符合我們審美習慣、概念純粹、具有形式感的“墨竹”。

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這幅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風竹圖》。山坳間的幾株竹正被狂風吹舞,畫面中央的竹竿呈標準的S型,它與其他幾株稍矮的竹彼此呼應。扭曲的身體與張揚的竹葉極富韻律,就像一組富有強、弱、緩、急,輕重各異的不同音符,在風中組織成一曲歡快樂曲,其身體則配合著這樂曲舞蹈著。

墨竹的“獨立宣言”:符合《宣和畫譜》墨竹標準的首位大師

李坡(傳)《風竹圖》細部1

墨竹的“獨立宣言”:符合《宣和畫譜》墨竹標準的首位大師

李坡(傳)《風竹圖》細部2

墨竹的“獨立宣言”:符合《宣和畫譜》墨竹標準的首位大師

李坡(傳)《風竹圖》細部3

若是你有興趣再看看此前曾介紹過晚唐時期的孫位、蕭悅、盛唐時期韓休墓葬壁畫、南朝磚畫《竹林七賢圖》中對那些疑似“竹”的形象,以及更早時期顧愷之《洛神賦圖》中對各類植物的描繪,便能發現傳為南唐畫家李坡所作的這幅《鳳竹圖》,取得了多麼令人震驚的成就。

墨竹的“獨立宣言”:符合《宣和畫譜》墨竹標準的首位大師

南朝《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中唯一樹幹挺立的植物

墨竹的“獨立宣言”:符合《宣和畫譜》墨竹標準的首位大師

唐韓休墓葬東壁《胡人樂舞圖》局部

墨竹的“獨立宣言”:符合《宣和畫譜》墨竹標準的首位大師

晚唐孫位《高逸圖》局部

畫中這幾竿竹,完全擺脫了過去花鳥、人物畫中附屬背景的宿命,成為這舞臺上唯一的主角!

李坡筆下的呈S型搖曳的竹,與以前畫家將其畫成類似甘蔗一樣呆板直線的外形完全不同。他就像古希臘的雕塑家們發明了用S型的歇站式來充分展示人體結構一樣,突破了前人的“正面率”,讓竹不再呆板筆直地矗立於地上、岸邊或者其他湖石、人物之後,而是賦予了它們婀娜的體態,讓它們的枝葉充分伸展,整體形象自由、放鬆、舒展。

儘管將這幅畫作歸於五代李坡名下,如今仍存爭議,但從這幅畫作中已完全可以瞭解,在李坡所生活的五代時期,畫家們通過對竹的長期觀察,已經總結出了一套相對成熟的繪畫語言、程式與方法。

他們高度概括出竹竿和竹葉的特點,向我們展示了其正、側、俯、仰、翻、覆的各種規律性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在構圖方面突破了傳統山水花鳥畫的繁複全景式構圖,採用了“折枝取景”,取“象外之意”,重點刻畫主要物像其餘採用留白的方式,以此營造出畫中的詩意。

比如其中“畫竿、畫節、畫枝、畫葉”的各種技法,與後人所總結的類似,也包括坡石在內的整體構圖,竹葉與竹竿之間的疏密佈置等等程式,都已然確立了後世我們最為熟悉的墨竹技法。從以下這幾幅此後各個時期不同畫家們的作品,便能感受到這點。

墨竹的“獨立宣言”:符合《宣和畫譜》墨竹標準的首位大師

北宋 文同 墨竹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墨竹的“獨立宣言”:符合《宣和畫譜》墨竹標準的首位大師

《橫竿晴翠圖》 元代 柯九思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正是通過上述這些形式感極強的處理方式,畫家為筆下的竹注入了生命力。

該圖縱91.5釐米,橫131.2釐米,傳為南唐畫家李坡(一作頗)所作。宋徽宗時期編撰的《宣和畫譜》,成書於宣和庚子年(公元1120年),其中僅記載了“李頗”一條,但對畫家生平未作任何記載。

但不同尋常的是,自《宣和畫譜》開始,將“墨竹”作為單獨的畫科,與其他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魚龍、山水、畜獸、花鳥、蔬果等9類畫科相對獨立。而其中所載宋代之前的“墨竹”畫家,僅有五代“李頗”一人。

對於畫家李坡,其餘的畫史作者們的記載稍微詳盡些,比如宋人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記載稱:李坡,南昌人,唯善畫竹。氣韻飄舉,不事小巧。有《折竹》、《風竹》、《冒雪踈篁》等圖傳於世。

貳 《宣和畫譜》中的墨竹獨立宣言

《宣和畫譜》首次將“墨竹”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科,其思路是相對其他山水、花鳥畫科中已經長期存在的“竹”而言,給出了一個相對具體而狹窄的定義。

畫譜的編撰者們對於蘇軾、蘇轍、文同等人倡導的文人繪畫理論,顯然不陌生,其對墨竹的定義與蘇軾們相當更接近。

在其中《墨竹敘論》【注】一文中,首先規定了“墨竹”創作方法:不採用丹青、朱黃、鉛粉渲染以求形似,而用淡墨揮掃,獨得於象外者——這與此前流行的雙鉤填色的方法完全不同;

其次,談到了“墨竹”的創作群體:“多出於詞人墨卿”,也就是這類人就像蘇軾和文同一樣的業餘文人畫家,而不是以畫謀生的職業畫師;

再次,談到了“墨竹”的創作目的:蓋胸中所得,固已吞雲夢之八九,而文章翰墨,形容所不逮,故一寄於毫楮,則拂雲而高寒,傲雪而玉立,與夫招月吟風之狀,雖執熱使人亟挾纊也。至於佈景致思,不盈咫尺,而萬里可論,則又豈俗工所能到哉?

這樣的創作目的,簡直就是蘇軾觀點的複製。蘇軾在《文與可畫墨竹屏風贊》一文中就明確提出:與可之文,其德之糟粕。與可之詩,其文之毫末。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餘。其詩與文,好者益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畫者乎?悲夫!

墨竹的“獨立宣言”:符合《宣和畫譜》墨竹標準的首位大師

蘇軾《文與可畫墨竹屏風贊》 宋拓本 天津博物館藏

與可即是指文同,蘇軾認為文同的詩和文章,都不是他所擅長文藝才華中最出色的,當詩不能表達自己情趣、抱負、感想時,就借用書法,進而用繪畫來表現。這就是說,文人士大夫們畫墨竹,為的是寄託自己的心情、詩意。

這與宣和畫譜中為墨竹畫科所制定的創作目的類似——“文章翰墨,形容所不逮,故一寄於毫楮”——其中所謂毫楮,毫指毛筆、楮為一種植物,其樹皮是製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毫楮即指代繪畫。宣和畫譜評價說,“墨竹”這種繪畫的境界是普通畫師所難以企及的。

“墨竹”這一畫科的創作目的和創作群體,全然迥異於其他各類傳統畫科,其所倡導的文人墨戲原則,與當時北宋文壇領袖們的美學思想如出一轍,這種詩、書、畫異跡而同體的觀念一直延續至近代,由此開啟了中國將詩、書、畫融為一體的文人畫審美傳統。

墨竹的“獨立宣言”:符合《宣和畫譜》墨竹標準的首位大師

竹蟲圖 宋代 趙昌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在給出上述幾項限定條件後,《宣和畫譜》的編撰者們認為,要達到上述標準,從五代到北宋宣和年間也僅僅只有十二人,而在五代時期,便只有李坡一人。

而實際上,在《宣和畫譜》中上述相對狹窄的“墨竹畫”定義之外,從晚唐起,創作過“墨竹”的畫家們並不在少數。包括《宣和畫譜》本身,所載入的善畫“墨竹”,或者作品中出現過“墨竹”題材的畫家們,亦不在少數,但恐因他們都不能同時滿足上述三個相對應的條件,因此被歸於花鳥、山水等其他畫科。

從五代到北宋之間,活躍過兩大畫家群體,其一是以南唐李煜、徐熙家族、董源等人為代表的江南畫家們,其二是以四川地區黃荃、黃居寀父子代表的“黃家富貴”,黃荃從晚唐時的孫位學到畫墨竹的技法。在墨竹之外,黃氏父子的雙鉤設色花鳥畫,入宋之後成為畫壇主流。

除李坡之外,這些畫家群體們是否也為我們留下了“墨竹”的圖像?下文再敘。

本文為《墨竹的獨立之路》系列文章,相關閱讀:

【注】《宣和畫譜》“墨竹敘論”原文:

繪事之求形似,舍丹青、朱黃、鉛粉則失之,是豈知畫之貴乎?有筆不在夫丹青、朱黃、鉛粉之工也,故有以淡墨揮掃,整整斜斜,不專於形似,而獨得於象外者,往往不出於畫史,而多出於詞人墨卿之所作。蓋胸中所得,固已吞雲夢之八九,而文章翰墨,形容所不逮,故一寄於毫楮,則拂雲而高寒,傲雪而玉立,與夫招月吟風之狀,雖執熱使人亟挾纊也。至於佈景致思,不盈咫尺,而萬里可論,則又豈俗工所能到哉?畫墨竹與夫小景,自五代至本朝,才得十二人。而五代獨得李頗,本朝魏端獻王璟、士人文同輩。故知不以著色,而專求形似者,世罕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