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都端不平的那碗水

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国家政策的放开,有了二胎的家庭也较之前多了一些。尽管多出的数量没有预计的那么大。这些父母们不少自己就是独生子女,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没有与亲兄弟姐妹相处的经历。能够处理好双子关系的确实不多,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两个孩子年龄相差不大的话,需求差的不会太多。年龄相差的大的话,需求的差异也会很大,与学前孩子相处和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一定有差异。哪怕是双胞胎,人和人之间毕竟还是独立的个体,总有不同。

所以,一碗水端平挺难。不患寡而患不均。都不给,或者咱家压根就没有这个东西,那没关系。最怕的是有,但是只有一个怎么办?

什么东西有且只有一个呢?--皇(王)位。

从古至今都端不平的那碗水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之前我们说过,古代中国在国与家的传承上大致都遵循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做的人多了,就成了规矩,成了礼。破规矩是一件难度系数很高的事儿。

郑庄公和他的弟弟

郑庄公,姬姓、郑氏、名寤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郑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但是郑庄公的原生家庭并不完美,他的母亲-武姜不喜欢他。从他的名字,寤生,就能看得出来。关于“寤生”有好多种说法,要么是“孩子倒着出生”,要么“孩子生下来就睁着眼睛瞪人”等等,总之可以理解为难产。奇葩的是,难产就罢了,还把这事当作孩子的名字,是准备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和孩子,让孩子觉得欠母亲一辈子么?

事实证明是的,郑庄公的母亲不仅心里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且处处偏袒小儿子-叔段。比如,郑武公还没去世时,武姜就撺掇改立太子,没成功。到了郑庄公时期,又要求大儿子给小儿子改个封地,郑庄公从了母亲,把弟弟封在了比都城还要大的城池-京邑。人的膨胀也都是一步步开始的,有母亲的宠爱,哥哥的退让,叔段错误的估计了形势,自然就开始造反的行动。不过没成功,影视剧中总是出现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就出自郑庄公对弟弟的评价。

对于母亲,郑庄公是既生气又难过,立下毒誓,不到黄泉不相见。这是知识点。说来说去,母子一场,怎么会没有感情呢?再者作为国君,当然也要做到以孝为先的表率。最后在大臣的建议下,向地下挖一条出了泉水的隧道,既母子相见,冰释前嫌,又没违背自己“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誓言。

从古至今都端不平的那碗水

郑庄公,姬寤生剧照

刘邦的小儿子刘如意

刘邦在还是汉王的时候,得到了貌美的戚夫人,并将其纳为妃子。由于两人非常恩爱,很快就生下了儿子刘如意。名字中都掩盖不住喜爱,与郑庄公名叫寤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正一反,两种人生。

刘邦是中年创业,项羽兵败垓下那年,刘邦都已经在45~54岁之间了。年纪越大,越喜欢幼子,就越想给他好东西。给钱,给吃的,封代王,改封赵王,喜欢到极点了还能给什么呢?刘邦转了一圈,琢磨了一下,我穷的只剩天下了,就把天下给他吧。所以就见天的想着改立太子。不过在大臣们和吕后的阻碍下,刘如意没能成功当上太子。一件事让刘邦彻底死了心。

在秦末汉初时,有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隐士非常有名,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曾经是秦始皇时期七十名博士中的四位,后归隐山林,人称“商山四郜”。刘邦一直想要请他们出山而无果。张良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让太子刘盈给四位老人家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并备上厚礼。果然,老人家们被太子的诚意打动,日常随太子上朝,跟随左右。一次宴会上,刘邦也发现刘盈身旁的四位老人家,后得知这是自己久求不得的人才,为啥就跟了太子呢。四位老人家也很给刘盈面子,一通彩虹屁捧上了天,说太子仁厚爱人、爱士,不只是我们,天下的士人们也都愿意为太子献出宝贵的生命之云。

故事发展到此,刘邦自知太子羽翼已成,换是不行了。但是自己折腾了这么久,无形中把刘如意带到了吕后和刘盈的对立面,埋了雷,百年之后谁还能罩着如意呢?想来想去,把耿直清廉、直言敢谏、不畏权贵的周昌派给刘如意做为相。周昌是个直性子,当年也明确反对改立太子,只认理不认人,能和刘邦硬刚,有他在身边,应当可以保如意周全。

再硬的汉子也干不过吕后,包括诛杀诸吕的政变也是在吕后死后进行的。周昌当然也辜负了刘邦。刘如意被吕后毒死后的三年,周昌也下线了。

从古至今都端不平的那碗水

刘邦剧照,道明叔

汉景帝之妈妈多爱我一点

熟悉的朋友们应该记得,我们之前写过一篇 ,这是传送门。主人公变了,故事的内涵却依然如此。汉景帝刘启、弟弟梁孝王刘武、妈妈窦太后。窦太后想着法儿的护着刘武,还想玩兄终弟及的传位路数,最后刘武也是充分践行了“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派刺客去京城行刺。幸运的是刘武到底还是善终,死在打猎后的中暑。

从古至今都端不平的那碗水

汉景帝剧照

后面的时代,幼弑长的例子也不少,最著名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逼着父亲李渊传位给自己,并软禁父亲。后来不知是要气李世民,还是无聊,亦或是老当益壮身体需要,李渊又给李世民生了一堆弟弟妹妹。

当然,李渊在面对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个儿子时没有像前面举得那些例子的父母,盛水的碗都端成90度了仍不自知。主要还是李世民自己敢于与命运抗争,挣来了就是千古一帝,挣不来就是叛臣逆子。

从古至今都端不平的那碗水

什么都没有活着重要

几千年的历史,特别是帝王家的故事,很少有不流血的。有和别人干的,有和自己人干的,为的就是功成之后的荣华富贵;为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好好活着不香么?也香。为什么又会是如此呢?

人最怕的就是产生执念,执念一旦有了,很容易认不清现实,做出错误的判断和举动。而这些执念的产生往往都来自身边人的言行。叔段一直被母亲偏爱,一步步的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后铤而走险。梁孝王刘武也是。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倒在了所谓挣命的路上,这些人都是被自己人给忽悠瘸的。

但是不敢想不敢做也不对。历史的推动、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是因为参与的人不服输,敢于天公试比高。生命不就在于一搏吗?大家都像鸵鸟一样,估计智人在走出非洲之前就输给大猩猩了。说到底,有念想是第一步,还得让聪明的脑袋占领智商的高地。

宠辱不惊,方能成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