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引湯的應用


風引湯的應用


風引湯的應用


風引湯的應用


風引湯的應用

風引湯

風引湯全方十二味藥: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大黃、龍骨、牡蠣、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桂枝、乾薑。除熱,去癲癇。

本方為鎮心肝、熄風陽之劑。方中用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為有名的三石湯,用寒涼以清火,辛涼以散風熱。

《本經》謂石膏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配伍大黃,則瀉火通腑,協同三石,可以直折風火之勢。龍骨、牡蠣,重鎮潛陽。《本經》謂龍骨治小兒熱氣驚癇”,牡蠣治“驚恚怒氣”,赤、白石脂除煩,療驚悸,壯筋骨。紫石英“補心氣不足,定驚悸,安魂魄,填下焦”(《別錄》)。

諸石配合,共起“重以鎮怯”“澀以固脫”之功。能使風陽不再僭逆,而真氣亦不致於隨風邪浮越。桂枝祛風,合於三石大黃,則是寓熱於寒,寓守於攻,使寒不敗胃,又守住中焦,不致寒下各趨極端。

合而成方,重鎮心肝,則風引癱癇可去;除去火熱,則風陽亦能自去。因為驚癇、瘛瘲是由熱而致,肝風掣引,亦從火而出,所以主治突出“除熱”二字。張錫純創制的鎮肝熄風湯,其方意實淵源於此方。

至於“風引”二字,《金匱玉函要略輯義》認為“風癇掣引之謂”。主治病證,原注補充較詳。《外臺秘要·風癇門》引崔氏說,“永嘉二年,大人小兒頻行風癇之病,得發例不能言,或發熱,半身掣縮,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張思惟合此散,所療皆愈”。這些資料,都有助於我們對病情用藥的理解。

趙錫武更有闡論,他對半身不遂為主,兼血壓高的,予潛陽通絡,選用風引湯加磁石、龜板、鱉甲、生鐵落,頗令人注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