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背後的河南名勝


成語典故背後的河南名勝

​《成語典故與河南名勝》 戚建莊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戚建莊,1956年4月生,河南省鞏義市人。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大學中共黨史碩士研究生導師,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成語典故、名勝古蹟背後一般都有一段故事,但是生髮於中州、人們熟知的成語典故,與聞名遐邇的河南名勝有何關聯?估計很多讀者都不知道。

戚建莊先生立足於梳理成語典故與河南名勝的關係,在浩瀚如煙的歷史典籍中“爬山越嶺”“倒海翻江”,歷經數載,撰成《成語典故與河南名勝》,為71條成語典故找到了“家”,為70多處河南名勝尋到了“根”。

書中所選成語典故關聯的人物、事件,都繞不開河南名勝。每篇由成語典故詞義、成語典故出處、後人所引例證、名勝圖片四部分構成。以下節選幾篇以饗讀者。

問鼎輕重由“貶”變“褒”

有些典故的詞義會隨著歷史的進步而發展,由貶義演變成褒義,如“問鼎輕重”。

相傳禹鑄成九鼎,被夏、商、週三代作為傳國之寶,成為統治權力的象徵。春秋時期周定王元年,楚莊王對周王室懷有野心,別有用心地向王孫滿打聽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告知鼎的大小、輕重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以德治國,有德於人民,警告楚莊王不要有非分的想法。此時的“問鼎輕重”比喻篡奪政權或圖謀王位的行為。後有李商隱詩以印證:“逆者問鼎大,存者要高官。”

“問鼎輕重”又作“問鼎中原”。《說唐》中有一段話,“李淵德高望重,手下兵多將勇,見煬帝遠遊未歸,天下大亂,就益發修理甲兵,漸有問鼎中原之志”,由此“問鼎中原”華麗轉身,就不再具有“問鼎輕重”的貶義色彩了。

成語典故背後的河南名勝

洛陽市九鼎路上的大鼎

矗立於洛陽市九鼎路上的九鼎雕像、南召縣與魯山縣交界處的楚長城魯陽關和位於方城縣的楚長城大關口,承載著千年歷史,默默向世人述說著歲月的滄桑,讓我們深切領悟“問鼎輕重”的深刻含義。

師曠刺瞎雙眼 創作出《陽春》《白雪》

《陽春》和《白雪》作為高雅樂曲,是春秋時期晉國大音樂家師曠在一個儀邑的土臺上完成的。這個土臺就在開封禹王臺公園內,相傳師曠曾在此吹奏樂典,故後人稱此臺為“吹臺”。但至明初,為懷念大禹治水的功績,在臺上建禹王廟,於是吹臺又被改稱禹王臺。

成語典故背後的河南名勝

開封禹王臺公園的師曠塑像

師曠並不是天資聰穎的人,他學琴三年,但彈琴水平仍一般,被師傅臭罵一通。無地自容的師曠用繡花針刺瞎雙眼。“有志者,事竟成。”盲了之後的師曠最終創作了《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相對,使後世國人對藝術產生了高雅和通俗之分。

高雅根植於通俗中,隱藏於民間的古蹟對傳頌千年的經典也有堅守。禹王臺內師曠漢白玉雕像對自己靈魂棲息地的守護,就是明證吧!

名流為名流買下“安樂窩”

邵雍是北宋哲學家,其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後隨父遷居共城(今河南輝縣市)。

邵雍初到洛陽時,所居房屋都是棚草做的,難以抵擋風雨,卻怡然自得。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等退居洛陽,敬重邵雍,為邵雍置辦了接近都市的帶園地的住宅。邵雍給住宅起名“安樂窩”,並寫下《安樂窩中吟》。後人隨用“安樂窩”比喻舒服安逸的住所和生活環境。

成語典故背後的河南名勝

輝縣市百泉風景區內邵雍隱居時的“安樂窩”遺址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邵雍在洛陽的“安樂窩”早已經化為歷史的塵煙,蕩然無存。但是,在輝縣市的百泉風景區內,依舊保存著邵雍隱居時期的“安樂窩”遺址,它像自己的主人一樣,淡泊入世、道化於心,在歲月的輪迴中靜靜地守候著昔日的清靜與安詳。

《成語典故與河南名勝》中典故亮點紛呈,名勝可圈可點。閒時我們可“掬捧黃河的浪花,瀏覽河南的每一個角落,追尋我們偉大民族的魂魄”,置身於歷史與現實共時空、讀典與訪勝於一體的閱讀空間中,享受品讀成語典故,遊覽名勝帶來的愉悅。


審核:田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