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三國時屬吳地,吳太平二年建臨川郡

撫州,三國時屬吳地,吳太平二年建臨川郡

撫州,三國時屬吳地,吳太平二年建臨川郡

撫州,三國時屬吳地,吳太平二年建臨川郡

上圖:撫州河 下圖:正覺寺

撫州,三國時屬吳地,吳太平二年建臨川郡

我們是六月一日上午十點多從鷹潭坐長途車到達撫州的。到撫州的目的就是為了去看看離此地還有二百來公里,被稱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古村。據說,這是一個保存得比安徽西遞、宏村更為完整的古老村莊。不過,流坑需次日一早去,今天還是先看看撫州吧。

撫州,三國時屬吳地,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臨川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郡擴州,以臨川郡並巴山郡之一部分置撫州,屬洪州總管府,撫州從此定名。又因州治在臨川,故俗稱撫州為臨川。

撫州是一座人文歷史深厚的古城,自古就有“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臨川文化”就誕生成長於斯。晏殊、王安石、曾鞏、陸九淵、湯顯祖等名儒巨匠,都時臨川才子中的代表。不過,才子歸才子,如今想在撫州找到與這些才子有關的真正古蹟,恐怕是難上加難的事了。沒辦法,既然到了撫州,我們還是先找兩個有代表性的才子紀念地看看吧!

撫州,三國時屬吳地,吳太平二年建臨川郡

首先我們來到王安石紀念館。該館建於1986年,座落在市區內的贛東大道旁,佔地二十畝,建築面積1560平方米。這是一座仿宋園林建築,館內的亭臺樓閣,水榭曲橋與王安石雕像,渾然一體,相得益彰,體現了臨川人對這位宋代大家的懷念。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人。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王安石二十二歲考中進士,踏入仕途。曾上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向皇帝提出改革主張,但未被宋仁宗採納。公元1069-1076年,在神宗朝兩度為相的王安石,秉持“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思想,著力推行以“理財”、“整軍”為中心,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變法革新,史稱“熙寧新法”。最後的結果是,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被罷相,後隱居。而新法則人去法滅。

撫州,三國時屬吳地,吳太平二年建臨川郡

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爭論不休。但其變法的好壞得失,歷史自有公論,本文就不去評說了。

在文學方面,王安石的詩詞和他的人品一樣,瘦硬雄直。而散文則說理邏輯嚴密,行文峭拔凌厲。在《泊船瓜洲》詩中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堪稱千古絕句。而《答司馬諫議書》、《遊褒禪山記》則堪稱散文精品。卓越的文學造詣使王安石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中堅。蒼天不可欺!

撫州,三國時屬吳地,吳太平二年建臨川郡

看似平靜的撫河

撫州,三國時屬吳地,吳太平二年建臨川郡

王安石紀念館

撫州,三國時屬吳地,吳太平二年建臨川郡

熙豐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