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精神的盛宴,无限的追求

导语:在法国大革命后的几十年里,亦即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后失败的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一个全新的风潮开始在法国艺术界流行:浪漫主义。

追溯起浪漫主义的源头,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就已经开始酝酿萌芽了,这场运动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以至于最终发展在整个欧洲范围内的思潮。浪漫主义最先兴起于文学和音乐领域,其本质是对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和工业革命带来对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的一种反省与思考。

就像大多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样,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同样是一个复杂而难以定义的体系——艺术家们探索着形形色色的对象,以不同的方式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

艺术追求之无限与永恒

当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查尔斯在十九世纪中期描述法国浪漫主义时,他仍然觉得难以为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1846年,当他在一次沙龙中创作时,他曾经这样写道:"浪漫主义的真谛既不是艺术家们所选择创作的物体和对象,也不是他们对现实的真实反映,真正重要的元素是一种内在的感觉。浪漫主义和现代艺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它们的精髓都在于:亲密、灵性与色彩,对无限境界的永恒追求。"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精神的盛宴,无限的追求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查尔斯

追溯起浪漫主义的最初起源与出现,人们往往会想到新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斯·大卫在他的作品《荷加斯兄弟的宣誓》以及《马拉之死》中所表达的激烈的个人情感与联系。如果说雅克·路易斯·大卫以他的画作宣告了浪漫主义在法国的萌芽和孕育,那么他之后的无数画家和雕塑家们则前赴后继,将这一艺术风尚继续深入发展下去。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精神的盛宴,无限的追求

《荷加斯兄弟的宣誓》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精神的盛宴,无限的追求

《马拉之死》

1810年,斯塔埃尔夫人(Madame de Staël)出版了《在德国》一书,进一步诠释了浪漫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她在著作中指出,与意大利艺术偏向于从理性刻板的古典主义(例如古希腊和罗马艺术)中汲取灵感不同,德国与法国的艺术更表现出哥特式的风格,而且惯于将情感、精神与自然的力量置于理性思考之上。

与波德莱尔·查尔斯的观点类似,法国小说家、评论家司汤达也将浪漫主义与现代感联系在一起。1817年,他出版了《意大利绘画史》,呼吁艺术家们追求新世纪中"湍急动荡的激情"。毫无疑问,司汤达的这部著作对年轻一代的法国艺术家们产生了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精神的盛宴,无限的追求

法国小说家、评论家司汤达

艺术家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第一个标志或许是艺术家们创作方法的变革与更新——他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布局画面,准备材料。为了更加清楚明确地传达他们的思想,宣泄他们的情感,法国的艺术家们用色松散,笔法流畅,选色鲜明突出,画风通常十分开放。

而在浪漫主义雕塑家们的世界,他们常常使用夸张的手法,例如创新的姿态和群雕等等来突出内心强烈的情感和体验。这种艺术创作的方式,标志着创作者的热情已经不再受到拘束。

法国浪漫主义艺术家创作的对象十分广博,包括客观的自然世界和景色、主观的精神世界中的直觉与感受、"东方世界"的异域情调与他们那个时代的重大政治事件等等。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主题:人类与自然

正如在欧洲的整体情况一样,法国的浪漫主义绘画也以人类社会和自然为主题。例如,西奥多·杰利柯的作品《美杜莎之筏》直接表现的就是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场景:一群人在木筏上与大海的惊涛骇浪作斗争,在最后的沉船一幕中,文明的虚饰在生存面前败下阵来,给予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而在这背后,也蕴藏着艺术家对时代政治事件的探索与思考。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精神的盛宴,无限的追求

《美杜莎之筏》

德拉克洛瓦:《纳帕勒之死》与《自由引导人民》

浪漫主义艺术家们与文学家们同样感兴趣的一点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在理性之外的部分,他们认为,就像动物一样,人类除了理性,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强烈直觉和真挚情感。

席里柯企图通过对一些精神失常和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的描绘,来更好得认识人性中非理性的一面。而其他一些画家则选择通过浪漫主义文学中出现的极端情感甚至是暴力作为他们的创作基础,例如德拉克洛瓦的画作《纳帕勒之死》。

画家德拉克洛瓦曾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不喜欢理性的、中规中矩的绘画。"他的名作《纳帕勒之死》灵感来源于英国诗人拜伦的剧作《纳帕勒》。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亚述国王杀死自己妻妾、毁坏自己宫殿的荒唐举止。《纳帕勒之死》也是浪漫主义画家对神秘的"东方世界"的独特兴趣的生动诠释;"东方世界"亦即北非和近东地区,传说那里的统治集团狂野不羁、醉生梦死、奢华绮丽。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精神的盛宴,无限的追求

《纳帕勒之死》

德拉克洛瓦对政治事件的描摹与叙述同样富有浪漫主义特点,例如其名作《自由引导人民》就是建立在对时事的分析之上。1830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法国波旁家族的国王查尔斯五世,也就是曾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路易斯十六世的弟弟被迫退位,而代之以时人称为"平民国王"的路易·菲利普一世。1830年的这场起义可以说是其后两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的前奏与序章。巴黎共和党人起义众多艺术创作的主题与素材,其中包括蜚声中外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以及其后的一些音乐剧和电影。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精神的盛宴,无限的追求

《自由引导人民》

《自由引导人民》的布局看似混乱,但却在错杂的表面下隐藏着潜在的秩序与重点。人们往往会立即注意到这幅画的主角:一个身着黄色长裙的女性,她的右手举着法国的国旗;她一边大步向前,一边回头张望,确保人们都跟随着她。毫无疑问,她就是自由的引导者。

结束语:本文首先细致分析了浪漫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即注重精神世界的比例,突破了古典主义条条框框的束缚。继而以法国浪漫主义画家中的核心和代表人物德拉克罗瓦为例,具体阐述了其创作理念与独特的思想。德拉克罗瓦的名作《纳帕勒之死》和《自由引导人民》分别基于文学作品和真实政治事件,可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