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麼才能逃出在乎人們對自己評價好和壞的心理呢?

打開我的小宇宙


那麼,接下來先分析一下心理狀況,隨後一點一點抽絲剝繭,根據下文提供的四種方法,對照逐步適應和擺脫這一難題

一般習慣於聽從別人評價的人有以下兩種心理:

第一,喜歡聽別人評價自己好,聽不得別人說自己不好,常常委屈自己也要迎合別人,這是一種討好心理。

人都渴望有一種被接受,認可的訴求,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歡,這種訴求一旦強烈到要委屈自己也要達到別人的要求,就變成一種討好。

公司裡,總有人偷懶向自己求助幫助完成她的工作,禁不住她句句“你最好了”選擇了加班;親戚中總有厚著臉皮來求辦事的,說是求又沒有任何回報,受不住她說”喲,才多大點事自家親戚都不幫襯下。”只好辦事全了親戚的顏面;朋友來邀請去玩,明明不想去又怕朋友不高興,還是硬著頭皮去了,等等諸如此類事情的困擾。

討好了他人,贏的了一個好名聲,收穫一張好人卡,卻苦了自己。當自己委屈到一定程度,情緒積累到爆,就想擺脫這樣的自己,甚至討厭自己。

討好並沒有讓自己快樂。

第二,在意別人的意見,很多時候是因為順從別人比較簡單,而堅守自己難,這是出於一種逃避心理。

怕別人說不好,懼怕擔責任,所以往往選擇了把責任推給了別人,聽從別人的話就不用自己擔責任了,這是很多人的心理。聽從自己內心的選擇,但又害怕做的不好會讓人討厭或者看輕,不希望別人討厭或者看輕,相比之下寧可選擇聽別人的話。

有一位90後姑娘,才大學畢業就聽從家裡安排,相親結了婚,婚後每次吵架她就說“還不是你們安排的嗎,我聽了你們的話,自己都沒做主,還想怎麼樣。”她怕自己的選擇會遭到別人議論,婚姻總有不如意的地方,她不想被指責選的不好,因此逃避自己的責任。

逃避心理,既逃避了責任也逃避了面對自我,越不敢面對自己,越是要逃避,看似比較消極,但很多時候因為可以讓自己心理上比較輕鬆,所以往往很多人在不經意間就選擇了逃避。

不論是出於哪一種心理,討好或者逃避都因太過在意別人的評論,自我被忽略,被壓抑,長期以往,便會迷失自我,或者因為矛盾掙扎而討厭自我。這種情緒一旦佔據了上風,將對身心造成很大的傷害。

想要擺脫這種情緒,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漸漸樹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對別人的評價學會判斷和取捨,更重要的是有勇氣和決心。一步一步來,不要著急。

1.學會接納討好型人格的自己。

總是因為自己的膽小怯懦不敢說不,而感到厭惡憎恨自己,明明想好了要拒絕,明明內心想sayno,可到了嘴邊卻變成了“好啊”。越是這樣心口不一,越是討厭自己,但就是不能改變這一點。

這並不是自己的錯,要嘗試接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善意,如果實在感到厭煩,可以開口說“好啊,但是下次不要了好嗎?”很多好人就是沒法把拒絕的話說出口,傷害別人遠比傷害自己要難受,但事後又覺得累,覺得不值得。反反覆覆的折磨,不如變一種方式。

這次我還是沒有說不,但是我表達了我的態度,幫助並不是一味的妥協,誰也不虧欠誰的。因此,我們可以接受自己還是說了,好的,這沒有關係,我們已經進一步的表達了自己的願景。接不接受是別人的事,我們已經學會了放過自己。

2.懂得割捨那些不必要的情緒。

日本曾掀起一陣風靡世界的“斷舍離”收納法。開始只是從收拾屋子開始,教會了大家怎麼把家裡收拾的井井有條。

“斷舍離”不僅僅只是教大家要丟東西,更重要的就是收拾自己的情緒。

把那些過時的,不必要的,沒有實用價值的物品要全部丟棄,一開始會有些心疼,但過後就會忘記了。當看到整潔的家時心情就會好,收拾心情就和收拾物品一樣。在意別人的評論,讓自己陷入反覆的糾結的魔障中不得脫身。

這件衣服我並不怎麼喜歡,但是是花了大價錢買的,也許下次會有什麼場合用的上。可是這個場合永遠沒有到來,衣服已經變舊,卻因為一點可能性而捨不得丟掉。扔了吧!無用的東西不要佔據寶貴的空間。

我這樣做,別人會不會覺得不好,萬一他們覺得不好,會不會討厭我,排斥我,不和我來往,我以後萬一要找他們幫忙,他們會不會因此拒絕我。反覆糾結著,小心翼翼的維護著。扔了吧!無助於自己成長的情緒不要再佔據我們的腦海。

要捨得放下,放下後自己兩手空空了怎麼辦,不,並不是這樣的,放下後才解放了雙手,我們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揹負著太重的包袱永遠走不遠,揹負了太重的情緒也無法讓自己強大。

3.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世界三大心理學家之一的阿德勒曾說過:人的一切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

這世界如果沒有別人的評論,每個人都只是做自己想做的,那是多麼美好。人因人際關係而煩惱,人因別人的評論而時刻影響自己的判斷,人因別人評論的好壞而喜歡自己或討厭自己。

所以,人無法逃脫人際關係這張大網,既然無法逃脫就要學會面對。逃避,不是解決的辦法。逃避了責任只是自己替內心找到一張糊牆紙,真正結果來臨時,自己躲無可躲。最終只會把自身傷的更深。

但是要怎麼面對呢,阿德勒說過,只有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達到自己的幸福。

被討厭了,自己怎麼會幸福呢?世事並無兩全,須知道想要讓所有人喜歡是不可能的事,總有討厭自己的人,或多或少而已。我們能容忍1個討厭自己的人,為什麼不能容忍10個?

因為自己缺乏容忍10個,甚至100個討厭自己的勇氣。勇氣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小,生存的本能賦予了人類與身俱來的勇氣。從呱呱墜地,人就已經戰勝法則,衝破重重障礙,才獲得了世間最寶貴的生命。

危機關頭,人總是能克服內心的障礙,拿出勇氣面對困難,解決苦難。因此不要輕視自己潛在內心的勇氣,一旦找到了勇氣,嚐到了甜頭,自己最終將打破魔咒,破除大網,獲得自己的幸福。

4.找到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腦子裡總盤旋著別人說,別人說,就像一個深淵。即便有了勇氣,拋開這些想法,獲得的或許是短暫的清淨,可能沒過多久,別人又說,別人又說,漸漸又佔據了大腦。勇氣是賦予我們斬斷魔障的寶劍,可並不能代替幸福。

自己的幸福還是要自己找,每個人的幸福都不同,因為幸福是體現自己的價值,每個人的價值體現在哪裡,從來不是靠別人的指引,而是靠自己的腳走出來的。

魯迅先生26歲棄醫從文,因為他意識到醫學固然可以拯救若干人的性命,但文學卻可以拯救無數人的靈魂。價值在哪裡,曾也有人扼腕,少了一名優秀的醫生,不知要賠上幾條人命。但魯迅先生很清楚自己的價值,塑造國魂,塑造一種思想,是一種更高遠的境界。

或許自己沒有魯迅先生的學識遠見,但每人都有內心所追崇的價值。價值不是別人嘴裡的好壞,是自己所追尋的目標。尋找的路上也許不那麼順利,沒有關係,自己只是還缺少一些必要的能力。

好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達到目標靠勇氣是不夠的,還要靠學識,技能和能力。打磨自己所需要的這些學識,技能和能力。當自己專心於充實自己的時候,也同時摒棄了周遭的干擾。

從接納自我逐步達到專注於自我,形成強大的心理機制,果斷的捨棄那些拖累自己的糟粕,拿出勇氣來,自己一定可以不再受他人的影響,堅定自我的價值,最後一定可以收穫屬於自己的幸福。



CaseyGrey


提問中寫到了兩個字“逃出”,人生於世,就與周遭的人和物產生了千絲萬縷的連繫,如果想逃出就等於要斬斷這些連繫,這本身是無法實現的。所以,要擯棄逃出的想法,告訴自己來人世間就是歷劫的,要經歷酸甜苦辣風風雨雨,要經歷世俗的所謂成功論,當然其中最少不了的一點也是擺脫不了的一點是,“人言可畏”。

激勵的語言,正向的引導可以給個體帶來諸多的精神鼓舞,會使人產生更加奮發圖強的毅力,但是詆譭、諷刺、挖苦尤其是身邊你在乎的人發出的聲音往往會使個體的情緒發生很多的變化。我們往往不怎麼在乎不認識或不熟悉的人的評價,但是卻很在乎熟悉和自己在乎的人的評價,這種心理不是病態的,是很正常不過的心理狀態,因此,被這樣的心理困住出不來是個體對自己的一種禁錮,是最可怕的,這種禁錮會讓自己變的越來越謹慎,越來越不敢做自己。

所以,一、正確的面對這種心理,它是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的只是多多少少的問題,不要被它禁錮自己。

       二、相信自己。你不能堵住別人的嘴,但是一定練就一顆包容的心,聽聽過過,進進出出,相信自己是不一樣的煙火。

      三、在適當的環境下,給與你認為不合適的或過激的評價予以正面的回覆,告訴他(她)“NO”,讓他人知道分寸,不要越界。

     四、尋找合適自己的舒解情緒的渠道,多看一下以“美麗”開頭的歐美電影,發現自己的心靈的脆弱和無比的強大,一定是你來保護“它”。



濛濛妞子


我覺得,人的每一種心理,都是在特定條件下的必然產物,這是無法逃避或者逃離的。

別人對於自己的評價,無論好與壞,是不會立馬改變我們整個人的。但是如果長時間沉浸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當中,多多少少都會對我們的行為或是性格產生一定的影響。

每個人都期望得到他人的讚美,也就是好的評價,而對於那些批評(壞的評價),我們都會不太開心。既然評價已經存在了,那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我們應該做的是直面這些評價:好的評價是否真實,壞的評價是否合理。如果我們能從別人的評價當中,吸取一些教訓或是聽從一些意見,或許真的能更好的完善自己,那樣的話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負面的評價也會慢慢地消失甚至轉化為正面的評價呢~但是如果有些負面評價不是我們自身的問題,我們也不必太過糾結,做好自己,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倩倩老師教美術


其實從小到大我們一直都是在比較中,人人口口相說中長大的,其實最常見的就是“八卦”,有時候就會因為別人的評價,別人的指責,或者難過或者發脾氣,太過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為我們都是群居生活,在一個架構中,誰都沒有辦法逃離,就像之前有個段子“我要辭職,去看看這個世界”,難道不是因為群居生活讓人心態爆炸了,所以離開的嗎?人類太複雜了,又想人表揚你,看到你的優點,又不想人批評你看到你的缺點!但是從古至今沒有誰能躲開這個定律,帝王將相,明星公眾人物,比你窮的,比你有錢的,都是如此!所以何必糾結呢!

別人的評價,這個別人如果是父母親朋,那麼你可以爭論,好的接受,不好的反駁,如果這個別人是無關緊要的人,那你又何須在乎,沒吃他家米麵,沒拿他家資源,他說他的,你做你的,絲毫沒有交集!



樹葉37889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如何。只是有些人會聽了評價之後覺得對方評價不客觀不去理會,有些人會過於在意別人評價而變得自卑或者自負,也有些人會去區辨這些評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其實每個人對這些評價的態度,也投射出每個人的心性模式,心性品質。有些人對於評價是逃避的模式,不去理會,評價與自己無關;有些人是證明模式,你越是評價我不行,我就越要證明給你看我是可以的;也有有些人是討好模式,你評價我是什麼那我就是什麼吧,這樣我們也不會起衝突。不知道題主是哪種模式呢?

不管題主是哪種模式,想要逃出這個模式,就要打造自己的心性品質,通過覺察自己的心性模式,轉化自己舊有的心性模式,提升自己的心性品質,創造新的心性品質。當您的內在越來越豐盈的時候,就是您的鑽石般的品質打造成功的時候,相信您會越來越好。



樂培心理張老師


要想逃出在乎別人評價的心理,那麼就一個點:自己內心強大!

那麼怎樣練就內心強大呢?

1.記錄自己的日常活動 瞭解自己的優缺點 自己知道自己是怎樣子的,全盤接受自己,不著急評判先

舉個例子:

現在大家都鼓吹早睡早起身體好,看到凌晨四點的太陽等等,自己也想早起。但是自定下規定後,基本沒怎麼做到,心裡很懊惱。

這時,不妨先接受自己暫時無法早起的現狀,然後根據這個現狀來調整自己一天的活動。先自洽。

然後再慢慢思考自己晚起的原因,看哪些是能改變的。再微調。

自己知道自己是怎樣的,自然就不在乎別人評判你了,因為你瞭解自己。

2.自信

那麼如何自信呢?

分享一個我最近在理財書上看到的一個方法:

寫成功日記。

準備一個本子,每天晚上睡覺前回想一下自己這一天做的好的10件事情。不管多小都行,寫下來。堅持一個月。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很優秀。

這個方法我之前和我寶寶一起實踐過,效果不錯。後來回老家沒帶到那個成功日記本,我就改良了一下,也分享給你:

找一個瓶子。清洗乾淨後在瓶身上貼上標籤:自己的名字等。裁一些小紙片,或是買個便籤紙,每晚睡覺前寫下自己當天做的好的事情,折折折之後放到成功罐子裡。就像存錢一樣,存下自己做的成功額事情,當你自卑、不相信自己的時候,拿出來一個一個看一下,你就能正視自己了。


Dingmacqueen


我認為凡事都是兩面性的,別人對你的評價也可以讓你有兩方面的行動或者是改變。

一,你在意別人的評價有可能是你缺少自信,如果是這種情況,你應該去修煉你的特長,就好比每一個明星都有自己的成名曲一樣,當人有了自信變得成熟後,他就不會再在意別人的評價。

二,如果你在某方面做的確實不對,那別人的評價就會使你修正某些錯誤的行為。這樣可以使自己變得更好,所以說別人的評價也是好事,就看你怎麼去想了?

三,如果你確實自信滿滿的,那有可能是別人就是羨慕你,或者是嫉妒你,對於這樣的評價,你可以完全不許理會,就當它們是天空飛過的小鳥吧,小鳥是不會停留在空中的,轉眼就過去了,你又何必去在意那些琢磨不定的東西呢?

四,不管你是何種原因,怕別人在背後評價你,放大心胸是不會錯的,把心量放大到像天空一樣廣闊,就能夠包容世間萬事萬物,何況只是小小的評價呢?

綜上所說就是這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修心人家


首先你要有自信啊!再就是要有自自基本得判斷,堅持自己很重要,太在意別人得眼光過得很累,要活出自己!

其次呢,如果你說到逃那麼嚴重得話,說明你心裡沒有一個對自己準確得判斷,還有就是你心理上可能別別人得評價傷過,所以你就要首先找到根源,根源就是你自己!這個問題其實看你自己怎麼想的,過得了自己心理這一關的話,那你就不會在乎別人的評價了!

最後呢,就是希望你可以多學習,多打開自己,多跟能給以帶來正能量的朋友接觸,這樣很的困擾就會減少很多!也會快樂起來!而不是一個為了一個別人評價活著的人!



彤媽說Vlog


別人的評價只是代表別人的評價

他們不一定評價得對,也不一定評價得不對

那怎麼辦呢

如果要判斷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對的或是錯的,首先看他們的評價是否有相應的事實作為依據,事實是最能說明問題。其次,看他們的評論是否附合常理。事實和常理是評斷事物對錯的兩大法寶。

讓自己學會運用這兩大法寶去評斷事物,慢慢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好壞自己就容易清楚知道他們評價得對不對⋯知道對錯,對則堅持,錯則改正即是


西門不吹1


在乎別人的看法說明你不自信,內心擔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渴望得到別人的誇獎和認可。過度在乎肯定會對心理產生很大的壓力,想要消除就要樹立自己的自信心。比如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專業盡力做的很好,形成自己的做事風格和思想,然後擴大到很多方面,逐漸讓自己內心自信強大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