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江西新余高新区全国百强三连跳;东盟成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每日园区|江西新余高新区全国百强三连跳;东盟成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江西新余高新区全国百强三连跳

2020年3月15日,记者从新余高新区获悉,在科技部近日公布的2019年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榜上,该区再次进入百强,名列第84位。从2017年的第98位,到2018年的第94位,再到2019年的第84位,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新余高新区实现三连跳,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新余高新区处处洋溢着高质量发展的激情与活力。挥舞的机械手臂、忙碌的智能生产线、高精尖的科技产品……近年来,新余高新区坚持科技引领、平台支撑、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坚定实施“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园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目前,该区共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特色基地、3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19年,全区37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84家。

产业发展快,全靠龙头带。新余高新区按照“分类培育、一企一策”原则,实施梯队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创新招商模式,出台《关于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做好招大引强若干意见》,实施建立高新区企业家“绿卡”制度、聘请专业代理公司招商、实施产业链招商等七项举措,将锂电、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主攻方向,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契合产业定位的项目,助推产业集群发展。江西赣锋锂业公司通过政策培育和自身努力, 从一家乡镇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锂行业首家上市企业,市场份额占全球半壁江山。依托龙头企业建立的锂电产业园,短短一年时间,落户企业21家,其中规上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形成包括锂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电芯、PACK、电池配件、电池应用及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的较为完整的锂电产业链。2020年春节后,该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实行网上网下签订招商合同共三批19个项目,合同资金103.2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个。

2、东盟成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2020年前2个月,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于2019年初开始全面实施,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已提升到了更高水平。

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前2个月,东盟与中国间的货物贸易总值达到594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在中国外贸总值中所占比例上升为14.4%。由此,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虽然说短期外贸统计数字不一定代表常态,后续也有可能再次出现波动和调整,但这一令人欣慰的数字却是中国—东盟联手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既属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于2019年初开始全面实施,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已提升到了更高水平。

纵观目前中国已经签署的16个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签署的时间最早,拥有的人口数量最大,覆盖的发展中国家最多,同时也是首个实现了全面升级的自贸区。早在2000年10月份,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便提出了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倡议。2002年11月份,《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2019年8月份,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的升级版议定书开始全面生效。

若论经济规模,中国—东盟自贸区是继欧盟、美墨加自贸协定之后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GDP总和现已超过了15万亿美元。该项多边自贸安排不仅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也给区域内20亿亚洲人口带来了巨大实惠,成为不同国家之间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典范。最新统计显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总额在2019年为6416亿美元,较2002年自贸区开始启动时的548亿美元贸易额增长了11倍多。毫无疑问,正是由于自贸协定的签署与升级,大大降低了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关税,释放出了潜在的比较优势,推动了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才使得工商企业增强了对中国和东盟间的经济合作预期与信心,从而拉动了国家和地区间贸易额增长,带动了贸易投资良性循环。

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是中国—东盟关系的基石。在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方面,中国与东盟一直拥有广泛的共识。2018年11月中旬,《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正式发布,制定了2020年时双向贸易额达到10000亿美元、投资额达到1500亿美元的短期目标,并为中国与东盟未来关系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借此东风,中国与东盟逐步深化了战略对接,东盟所有成员国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9年11月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达成一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东盟之间陆上、海上、天上、网上的互联互通网络建设步伐。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合作的大型项目已有中马“两国双园”、中缅油气管道、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以及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同时,还与东盟国家一道共同完成了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泰中罗勇工业园、越南龙江工业园等经贸园区建设,这些重要的经贸合作平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与东盟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等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区域和次区域合作也将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

中国现已连续10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方企业在东盟的累计投资额也已突破了1000亿美元,所建经贸合作区达到了25个,为当地创造了十多万个工作岗位。目前,中国与东盟正携手推进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双方努力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不断拓展,2020年又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电子商务、科技创新、5G网络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合作取得进展,相信彼此经济融合将更为紧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将步步趋近。

3、北京86家孵化机构开放共享空间助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办公空间和租金成本成为阻碍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紧迫问题之一。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机构通过减免房租、提供线上办公平台等措施,与入驻企业共同应对疫情不利影响。

记者从北京创业孵育协会获悉,该协会联合北京市86家孵化机构发起倡议,承诺以无偿或优惠价格开放共享部分工位、会议室等空间,助力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复工复产。这些孵化机构主要分布在海淀、朝阳、昌平、丰台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科技型小微企业聚集区,提供孵化场地约88.7万平方米,可容纳约6000家小微企业入驻办公,预计为小微企业减免房租金额2.99亿元。

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86家孵化机构在创业导师、早期投资、专业平台等方面,为入驻小微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承诺对享受租金优惠的入驻小微企业全面开放专业孵化服务资源和渠道,与其他入驻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并提供线上课程直播、线上路演、线上咨询等增值服务,帮助小微企业练好内功,创造发展机会。

据了解,目前各孵化机构已开放预约渠道,下一步,北京创业孵育协会还将根据小微企业需求情况,联合相关孵化机构适时再推出一批共享空间。

4、内蒙古阿拉善高新区52家规上企业领跑园区经济

2020年3月17日,在复工复产刚刚一个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球最大的靛蓝生产企业——内蒙古泰兴泰丰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内车辆穿梭,车间内机器轰鸣,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据了解,该企业目前每天有一百多吨的产品订单,陆续发往广东、江苏等地并出口国外。该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常青说:“我们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动员员工尽快恢复生产,目前,整个生产装置产能负荷已达90%。我们的复工生产有助于上游供应原料的兰太实业、紫光化工和瑞达化工恢复元气,同时促进了园区经济的复苏。”

作为全盟工业经济主战场,面对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与驻区企业同舟共济,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不搞“一刀切”,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研究制定严密细致的企业分批错峰返岗计划和复工复产方案,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截至目前,中盐吉盐化、兰太实业、庆华集团等企业按计划完成核心产能任务;园区5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52家正常生产,开工率达94.5%。

疫情防控期间,高新区盐化工行业整体保持平稳运行,春节期间未安排停产、减产,企业生产保持较高负荷运行。特别是驻区消毒制品生产企业积极响应号召,开足马力生产,积极主动为园区及周边地区企事业单位提供消毒制品,全力支持消毒保障工作,助力疫情防控。2020年1-2月,煤化工行业整体运行小幅回落,开工负荷保持在70%左右;精细化工行业受下游需求减弱(大多数下游企业均在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处于停产状态),致使部分企业春节期间放假停产或降低负荷。截至目前,16家精细化工企业全部正常生产,开工负荷正在从之前的50%左右逐步提升。

近期,阿拉善高新区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持政银企对接常态化,为企业和银行搭建融资平台,为重点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提供精准服务。阿拉善高新区金融服务中心、农业银行乌斯太支行等金融服务机构针对抗疫相关重点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打出全套金融服务“组合拳”,通过增加贷款投放、强化金融支持、做好金融服务缓解企业融资压力。在2020年3月4日举行的阿拉善高新区“抗肺炎疫情、促园区发展”政银企对接暨农业银行贷款投放签约仪式上,内蒙古凯旋消毒制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掌迈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泰兴泰丰化工有限公司和阿拉善达康三四氯乙烯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银行乌斯太支行签订了总额为4.18亿元的贷款投放协议,企业资金紧缺的燃眉之急得以解决。

截至目前,中国农业银行乌斯太支行已对接高新区12家重点企业,拟提供信贷支持12.55亿元,预计2020年3月末新投放企业贷款5.95亿元。同时,对疫情期间发放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国家公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进行了下浮;对生产经营正常、面临阶段性困难及产生临时困难的企业,不抽贷压贷,合理延长贷款结息周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5、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全球卓越智慧系统创新中心

西海岸新区胶州湾东路2566号,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所在地。园区展示中心二楼,百余平方米的空间刚刚改造成办公场所,十个工位分布在两个圆形办公桌内,白色桌椅与白色顶灯色调协调,办公区域内窗明几净。

“这是为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准备的临时办公点,最近他们的第一批员工即将入驻。”青岛招商汇智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兴华告诉记者。据介绍,为了不影响项目进度,疫情期间,西海岸发展集团多次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企业沟通,提前安排办公场地,制定就餐方案,确保了项目不受影响、按节点落地。

2019年10月31日,京东方(青岛)智慧系统创新中心签约落户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2020年1月3日,青岛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注册完成。“目前,创新中心相关人员已在西海岸新区、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以及部分青岛和山东其他区域开展项目交流对接。随着创新中心项目人员配置逐步完善,依托西海岸新区提供的办公载体,京东方(青岛)智慧系统创新中心将按计划快速进行业务推进。”青岛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超良表示。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的物联网公司,核心事业包括端口器件、智慧物联和智慧医工三大领域。根据京东方科技集团物联网转型发展的战略规划,京东方(青岛)智慧系统创新中心项目将优先打造软硬融合技术开发平台、新型材料与设备转化平台、产品与服务营销推广展示平台、国际人才交流与培训平台和开放的技术与市场合作平台等智慧系统创新五大平台,同时布局智慧车联、智慧零售、智慧金融、智慧医工、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等六个产品领域。

“人工智能、5G、物联网是青岛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京东方则在显示、传感、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技术创新优势,西海岸新区的投资环境好,拥有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丰富的科技人才储备、高质量精准化的‘双招双引’政策、国际化的对外开放优势和完善的商务生活配套。”谈到项目为何选择落户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李超良这样说道。“我们对投资青岛、投资西海岸新区充满信心,将依托自身智慧系统创新能力,加快构建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人才交流、展示交易于一体的多维创新生态,努力打造全球卓越的智慧系统创新中心。”

“下一步,京东方将以西海岸新区创新中心项目为切入点,围绕青岛乃至山东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特点,打造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业务的产业新生态。”李超良信心满满。

6、湖南省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

2020年3月18日,位处湖南长沙县城东的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长沙第一产业园里,一台直径达12.19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被拆卸包装,装车发往印度孟买。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海外部总经理杨方明介绍,复工以来,公司已陆续交付一批海外订单。目前,铁建重工还在赶制不少海外订单,生产制造正有力有序开展。

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南外贸造成一定程度冲击,但省内外贸企业的适应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好,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加速,湖南外贸有望尽快重拾增长势头。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2月,湖南省进出口总值达472.5亿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144.5亿元,增长2.4%。

“湖南省外贸稳定发展的实力和潜力不俗,追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机会还在。这既是信心,更是决心!”近日,湖南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在全省稳外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信心来自于湖南外贸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来自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合力打出的“稳外贸”政策组合拳。

外向型经济曾是湖南的短板,为此,近年来湖南开放发展吹响了追赶式跨越发展的号角。2016年11月,湖南省委提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确立了开放崛起推进体系,明确了“一核两极三通道四个百亿美元项目”的重点区域、重点平台、重点项目,开放崛起的“四梁八柱”推进体系全面形成,并先后实施“外贸破零倍增”“外贸综合服务”“外贸融资服务”“外贸新业态”“四个百亿美元项目”“万企闯国际行动”等六大举措。此后,小到假发、打火机,大到泵车、游艇,出海“湘品”全面进发,2017年、2018年、2019年湖南外贸增速分别达到40%、30%、41.2%。

2020年3月8日,益阳鸿源稀土有限公司一批出口日本的碳酸铈向益阳海关申报检验。该公司在网上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申报,半小时完成所有程序。随着54家市级重点进出口企业全部复工复产,2月份,益阳海关共受理出口申报130批次,货值894.1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7%、44.74%。

应对疫情挑战,湖南打出“稳外贸”政策组合拳,各地市商务、海关、金融、税务、信保等部门出台实施多项政策措施,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加强税收、金融、信保等方面支持,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切实稳住外贸基本盘。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16日,湖南外贸企业复工率已达95%。

记者在湖南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跨无止境电商公司采访时看到,纸尿裤、奶粉、化妆品等日用消费品通过工人拣货、分装打包、贴快递单等程序后被送上运输车,快速寄给“海淘”消费者。“每天要发出4000多个包裹。”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疫情期间,跨境消费实现爆发式增长,公司复工以来的平均日订单量超过往年“双11”。

年均增速超过30%的跨境电商已成为湖南外贸增长新引擎。2019年,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平行汽车进口等3项新兴跨境贸易业态在湖南获批开展,当年湖南以跨境电商方式进出口59亿元、增长4.7倍,高桥大市场采购贸易额在中西部省份试点市场排名第一,岳阳城陵矶口岸平行汽车进口量位居全国内陆港第一。

近段时间,长沙海关大力推进跨境电商企业复工复产。长沙黄花机场海关综保区监管科负责人介绍,疫情发生以来,海关接到区内电商企业反映,原有的集货备货渠道面临压力,物流、融资等成本增加明显。长沙黄花机场海关很快指派专人赴企业调研,根据企业困难“量身定制”应急通关监管方案。长沙海关副关长姜奎介绍,该海关不断拓展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通道,探索研究跨境电商监管新模式,2019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商品退货的试点,推动长沙跨境电商企业2019年全年交易额突破了10亿美元。

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2020年3月18日中午,一列满载着日用百货、五金工具等商品的中欧班列从长沙国际铁路港发车,驶向白俄罗斯明斯克。

长沙国际铁路港是湖南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站点。受疫情影响,在航线大面积停飞、公路受阻、口岸不畅的情况下,中欧班列(长沙)保持每天一班的开行频次。据统计,2020年1月份至2月份,中欧班列(长沙)共发运国际货运班列52列,同比增长142.8%,保障了进出口货物贸易通道的畅通。

“疫情期间,中欧班列(长沙)物流成本基本不受影响,运输时间稳定,成为很多企业首选的物流方式。”中欧班列(长沙)运营平台——湖南中南国际陆港公司总经理叶红宾介绍。

“中欧班列(长沙)已成为湖南扩大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长沙市政府物流口岸办党组书记、主任杨莉表示,截至目前,中欧班列(长沙)先后开通了长沙至汉堡、布达佩斯等10条线路,物流服务覆盖30个国家,形成稳定的国际物流通道。

海关统计显示,2020年1月份至2月份,湖南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144.5亿元,增长2.4%。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深化拓展了湖南省外贸发展空间,对稳定湖南省外贸基本盘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7、海南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招商引资

海南日报记者于2020年3月21日从省商务厅获悉,海南省正通过开展“云”招商、优化投资服务等多项举措,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一批国内外企业抓住海南自贸港建设机遇,积极投资海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海南省相关部门、市县、园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沟通手段,改“面对面”为“屏对屏”,推进外资招商力度不减、工作不断;对在谈项目,采取电话、微信、视频会议等方式抓紧沟通联系,争取早签约;对已经签约的项目,主动开展代办服务,做好开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有序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同时,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创造良好氛围,提升外资企业投资海南信心,储备一批合作项目,确保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后能落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项目。

海招网已上线22场网上招商推介会,涉及多个市县、园区、产业,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推出的全球招商服务热线4008-413-413于2020年3月9日开始试运行以来,陆续接到来自美国、荷兰、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投资者踊跃咨询。

由海口市商务局和海口国际投资促进局共同打造的“投资海口”全球投资服务平台于2020年3月20日上线试运行,开启境外招商服务新模式。

海口江东新区近日推出全球投资服务热线,并启动网上招商程序,六大组团三大产业板块开始面向全球招商,热线开通3天便迎来200多家大中型企业来电咨询洽谈项目落地事宜。

儋州市近日出台《儋州市支持招商引资及产业发展政策(暂行)》,其中鼓励引进国际知名免税企业,累计奖励最高可达1亿元,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

三亚市投资促进局2020年2月挂牌成立,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统筹推动招商引资,已积极服务中国大唐集团等在三亚新设立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