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有什麼錯,為什麼我們要諷刺他?

聖女程心


其實,范進只是當年科舉制度的一個代表而已,而范進堅持那麼多年的科舉考試,飽受眾人的白眼,而但是他一直努力的堅持著,最後得知高中舉人後,而喜極而發瘋,所以說,范進只是一個特殊時代的縮影而已,就跟現在的社會中一樣,總有一些是社會的縮影。就跟現在社會中很多高考專業戶一樣,一直都在堅持著自己的夢想,一直在高考,也確實很勵志的,但是隻要是有朝一日,這個夢想實現之後,過往的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會煙消雲散的,跟范進的例子類似,范進中舉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是從古到今很正常的現象呀。僅是個人觀點。謝謝


宋宋3520


由我作答:謝謝閱讀。

范進有什麼錯,為什麼我們要諷刺他?

《范進中舉》在當代中小學教科書裡都有學科。我也曾多次閱讀過,感覺很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這節小說是清朝年間,吳敬梓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個節選。這節小說以誇張和修辭的手法,描述了“范進”這個窮書生,從鄉試到中舉的前後過程。

范進家中貧窮,家有老母親和妻子。范進至幼好學,科考中得以秀才。秀才在當時的朝代分“童式,也就相當現在的小學升初中一樣,為秀才。通過省考由秀才通過鄉試升舉人(高中)。再通過京試,升貢士。(大學)。貢士再通過殿試,才成為近士(皇宮官員),分三級別,頭名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我個人分析,大概如些。)

范進的岳父姓胡是一個屠夫,人稱胡屠戶,以殺豬為生。生活過的比較富裕一點,看不起范進一家。但是,為了女兒,又很無耐。也援助了不多,因為范進讀書,老母親和兒媳又幹不了多少活,生活上的艱難,可想而知。胡屠夫也不講面子,時常的嫌“親家",和辱罵女婿。

一天,胡屠戶聽說女婿考上了秀才,特意打了酒,帶了香腸前來祝賀,飯間他教訓女婿,“你成了秀才,是有身分的人,應該乾點事業,掙錢養家,免得女兒跟你愛罪,別和一些平頭百姓,掏大糞的平等。意思是說,有學問的人,就應該就一等,別和普通老百姓平起平坐。教訓一番,酒足飯飽,填養大肚子走了。

幾天後同窗同學,來找范進說:“三年一次(子年,卯年,午年和酉年)的鄉試就要到,別錯過這個機會。范進一聽也是,去省城考試也得路費生活費算,自己沒有怎麼辦?還得硬著頭皮去找老岳父借。

去了岳父家,一說來意,岳父聽罷又提范進誣辱一番,說:別黃鼠狼想吃天鵝肉了,聽人說你考上秀才,試卷都別人給你寫的,你中秀才是主考老師故意括舉你,不然你中不了秀才。(秀才在當時年代是很有身份的,一般人稱“先生”。不僅沒借給錢,反而罵了個狗血噴頭。(那時侯人規矩,懂禮義道德,不敢與老人頂嘴)。兩手空空而歸。

次日就和同學一起奔省城考試去了。

考試幾天回來後,看到家裡無米下鍋,窮到了一定程度。只好逮了僅有的一隻老母雞去賣。在范進賣雞之時,省城傳來喜報,一報,二報,三報。范進不在家,急的老太太不知如何是好。鄰居說也汾汾來看,於是派鄰居去找。找到後,范進根本不相信他會中舉,說鄰居故意逗他。鄰居奪下雞,硬拉回家中,見報喜報公傞,看到貼在牆上的榜文,大笑一聲,呵“我中了,我中了,我中了……”。跑出門外,掉入泥坑,全身黃泥,蓬頭垢面的跑了。

報事傞人一看,舉子瘋了,這可如何是好,怎麼回去交搓呢?於是傞人中,有一個有經驗說道。“不要緊,他是樂報生悲,痰入心竅,所致。有他怕的人嚇一嚇就沒事了。”眾人想,他怕誰呢?他母親說,“他怕他老丈人"。於是把他老丈人找來就行了。

簡單大致的講吧:

老丈不遠,也得知消息,拿錢拿肉前來祝賀。一看如此情況,聽了傞人的介紹,有此害怕,打了文曲星,死後彥王爺是要懲罰的。於是,也顧不了這些了,找到女婿,大聲說“你中了什麼,是騙你的,"伸手就很很地打了一巴掌。范進被抖倒在地,咳出痰瘀,神志清醒就好了,就回家去了。

後來鄰居拿米麵雞菜,招待傞人,屠夫拿來了錢,打發他們走了。他的走後,鄰里鄉親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都來說好說奉承他,就連張鄉紳也來也來送銀,送房,稱兄道弟,連縣官也來巴結,因為中了舉人,有隨時升官的機會,可以京試,殿試。如果試上前兩三名,京裡的大官,誰不巴結呢?

通過《范進中舉》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發呢?范進沒有錯,為什麼卻被人諷刺呢?這就說明人窮了,人人看不起。背後瘋言冷語,胡屠戶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貧窮沒錯,只要行的直,站的正,不偷,不摸不違法有何錯呢?不僅在過去,到任何時侯,看起窮人的勢力眼都存在。“范進”為什麼會瘋?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他承受的壓力太大了,心中鬱悶。二個是突然的驚喜,造成痰湧,諸滲心竅。也就是過於激動造成的。範偉,趙本山的小品<中獎>就是真實的反映。雖然不是人人這樣,大多數人也會被突入其來的事情所擊倒。


老吳趣談


范進中舉了,范進你就犯錯了,你這廝也配中舉嗎?一中舉就瘋,看上去還疑似裝瘋賣傻,丟人丟大發了!

范進是誰?一介不三不四白髮盈首的老寒儒,窮的飯吃不飽,衣穿不暖,平時碰到賣肉的老丈人,戰戰兢兢,似老鼠見到貓一般。現在中舉了,鹹魚翻身了,名利爆棚了,讓我們這些升斗小民吃瓜群眾如何改口,恭恭敬敬地稱呼你一聲範老爺呢?

范進中舉後,范進居然瘋了,在大庭廣眾之下手舞足蹈大喊大叫。若換在以前,吐唾沫的有,打冷拳的有,他不知道會觸多少黴頭。不過現在哪還是“爛忠厚沒用”之人呢?大家看他的目光變了,一時間手足無措,只好把號稱他剋星的老丈人胡屠戶找來,扇他兩耳光試試,不料竟奏效了。但奇怪的是,范進怎麼一點後遺症都沒有?接著有貴人來訪,范進客氣一句“晚生僥倖”,就連紅白財物和三進三間的房子,在再三推辭後,一併收得坦坦蕩蕩。

其實光到這一步,大家在內心中瞧不上他,諷刺他,甚至眼紅他,也不過跟眼下的某個草根明星的情況,差不多罷了。但極有可能的是,作者吳敬梓故意被瘋范進一時半刻,欲對當時的科舉制度說不。 因為作者本人經歷坎坷,生活上由富入貧,思想上蔑視功名富貴,他早已看穿科舉制度的危害性,讓讀書人掉入追求利祿的陷阱,成為可悲可恥的市儈。於是通過對范進一招及第後的變態描寫,對官民皆困其中,讀者只要稍作考慮,就會感到害怕和厭惡。反過來說,恐怕范進自己也樂意瘋一把,因為他既是喜極而瘋,同時還是氣極而瘋。

凡此種種,正是我們諷刺的全部理由和對象。


手心我心bxl版


吳敬梓所著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個特色鮮明的經典角色——范進。

范進是一個落魄文人,屢試不第,到54歲時,仍然只是一個童生身份。讀書是一件很費錢的事情,范進讀了幾十年書,將家裡讀得窮苦不堪。在12月的寒冷天氣裡,范進還只穿著一件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

在清朝時期,窮人是談不上什麼人格尊嚴的。范進的丈人胡屠戶,動不動就挖苦他,教訓他。當范進考中了秀才後,胡屠戶便又劈頭蓋臉地教訓了他一通,說:“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個體統來。比如我這行業裡,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又是你的長親,你怎敢在我們面前裝大?若是家門口這些種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你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所以這些話我不得不教導你,免得惹人笑話。”

那麼,范進真的是一個“爛忠厚沒用的人”嗎?其實,范進的官場交際能力方面相當高,根本不是胡屠戶這種沒見過世面的人所能想象。

張鄉紳是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現在他雖然已經不做知縣,但依舊有錢有勢,是縣裡的頭面人物,在范進、胡屠戶等鄉下人眼裡,簡直就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因此,張鄉紳來拜見范進的時候,胡屠戶甚至都不敢跟他見面,“忙躲進女兒房裡,不敢出來”。一個“躲”字,將胡屠戶的自卑心理體現得淋漓盡致。

范進在張鄉紳面前的表現,不卑不亢,甚為得體。

當張鄉紳的轎子到了門口時,范進立即“迎了出去”,表示對客人的尊重,給足了張鄉紳的面子。隨後,張鄉紳同范進讓了進來,到堂屋內平磕了頭,分賓主坐下。張鄉紳攀談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親近。”這是在自責自己以前沒有與范進交往。范進連忙回答,說:“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無緣,不曾拜會。”將責任攬過來,表示是自己沒有上門拜會。

接下來,張鄉紳說:“適才看見題名錄,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兄弟。”這是在拉關係了。清朝時期,官場上很注重門生一類的關係,以便在官場上互相幫助,互相照顧。此前,范進並沒有官場經歷,卻一點即通,馬上回答:“晚生僥倖,實是有愧;卻幸得出老先生門下,可為欣喜。”這是在積極回應張鄉紳的拉關係。

拉完關係,兩人進一步展開交流。張鄉紳在家人手裡拿過一封銀子,有50兩,送給范進,還將一座三進三間的房子送給范進:“小弟卻無以為敬,謹具賀儀五十兩,世先生權且收看。這華居,其實住不得,將來當事拜往,俱不甚方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東門大街上,三進三間,雖不軒敞,也還還淨,就送與世先生,搬到那裡去住,早晚也好請教些。”

初次見面,就贈送重金和房子,范進怎麼回應的呢?范進很需要錢和房子,可他知道“無功不受祿”的道理,不敢貿然收下,“再三推辭”。

張鄉紳急了,說:“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見外了。”

范進聽了這番話,這才收下銀子,作揖謝了。

正事談完,張鄉紳送完銀子和房子,達到了目的,告辭要走。范進與他“打躬作別”,結束了他在官場上的首秀。

總體上來說,范進接待張鄉紳的言行大方得體,絲毫看不出一名窮書生的腐儒習氣,更不是他丈人口中“爛忠厚沒用的人”。後來的事實證明,范進在官場上游刃有餘,考取了進士功名,還一路遷升,做到了4品大員,步入人生巔峰。











今古雜壇


范進是清代作家吳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他有什麼錯,我們為什麼要諷刺他。由於受幾千年以來孔孟之道,及封建傳統束縛和壓迫,中國歷史上諷刺小說並不多見,有如《儒林外史》這樣高明諷刺手法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數。

由於作者的思想在當時社會背景下,不能直接表達出來,他只能通過對人物的精心刻畫,已達到他對當時社會種種醜惡不滿,揭露和批判,看似是對范進的諷刺,實質是無限放大到對整個社會的嘲諷和謾罵,所以,我們在諷刺范進時候,也間接地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醜惡嘴臉。魯迅先生對這種諷刺手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在其作品中運用的靈活自如。





暗香香


在當下社會,范進中舉似乎已經作為書呆子的代名詞和科舉制度害人的典範。但實際上,換一個角度思考,范進又是一個努力奮進的普通人,不過被官本位思想毒害太深,本質還是很可憐的。



傳統社會流動方式單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范進並非不諳世故,在考中舉人之後,也知道四處打點,拜訪同年,賄賂上級,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就是儒家文化骨子裡等級特色。

范進出身貧寒,中了舉人,特別高興,舉止癲狂,但你以為他真的瘋了嗎?其實沒有。吳敬梓運用了非常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范進追逐功名從而喜極而瘋的形象。同時,范進岳丈在范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對比強烈,深刻揭示了世態炎涼。

在鄉村社會,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范進中舉前,虛偽無用,軟弱卑微,情感脆弱,甚至遭到了村民的鄙視和毒打,飽嘗了科舉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



一進龍門,身價十倍。范進中舉後,母親去世,丁母三年,參加京城的會試,奪得進士功名。行走朝廷部屬衙門,又考選御史。前後地位的變化,范進已經很精明瞭,不久之後被欽點為山東學道,執掌一方教育事業,前途無量。

下層知識分子范進,一朝得志,語無倫次,看起來是被封建文化戕害的悲劇,34年的忍辱偷生,扭曲了人格,實際上也是極為現實的世態人情。

范進獲得了官位之後,性格大變,一改唯唯諾諾,做事情老謀深算,講話伶牙俐齒,官場應酬揮灑自如,已經回不到那個點頭哈腰,半晌放不出個屁來的從前。豬油都吃不上幾回的范進,中舉之後在知縣家裡做客:

席上燕窩、雞鴨,此外就是廣東出的柔魚、苦瓜,也做兩碗。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

這就是反差。當然,老爺范進當然遠遠高於無用的范進。



也正是因為功名出身,發榜之後,舉人范進頓時擁有了所謂田產、房屋、金錢糧米、銀鑲杯盤、細磁碗盞、綾羅綢緞,乃至奴僕丫環,還包括別人的尊重,再也不是從前那個迂腐窮酸的可憐人了。

這就是學而優則仕了魅力。


秦右史


范進的行為沒有錯。

范進作為一個讀書人,儒家統治灌輸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把考取功名作為畢生追求,在“八股文”考試的模式下,屢考不中,最後在自已的努力十運氣下,終於考中,理想得以實現,自己也未想到能考中,一至於瘋掉,這是精神得以刺激的結果,實屬正常。

假如,范進這次又未考中呢?請老師們思考情況。

范進是一位老實人,他平時只有讀書,沒有吃喝嫖賭的行為,周圍人為何要諷刺他?難道範進吃過他們家的飯?化過借過他們家的錢?

相反,范進考中後,周圍人的"狗眼看人低"的勢利行為才是受人譏笑的內容。

這就是現實,古有,今更有!

謝謝!請老師賜教。





金都一非書法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最為著名的諷刺小說, 書中人物安插的歷史背景是明朝,實則為清朝,本身就頗具諷刺意味。

范進在貧困中堅持讀書

作為書中的主要人物范進我認為沒有錯。我們不能拿今天的眼光來看那個時代的范進。

范進一直生活在窮困之中。但是有強烈的改變生存環境的願望。一直不停地應試,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歲才中了個秀才。

依據書中描寫范進的文采是不錯的。比如范進考舉人的時候,卷子很早就交上去了。周進等交卷無聊,所以格外仔細地看范進的卷子。看了第一遍覺得狗屁不通,第二遍覺得有點意思,第三遍覺得是“天地間之至文”。驚訝之餘感覺從范進的寫作風格看,是個胸中有丘壑的人。

范進一次就考上的第七名。自然是文采不錯。而且進士也是一次考中。

范進與周進

范進與周進,一個是真誠的感激,一個是由於自己的經歷發自內心的同情和欣賞范進。范進中舉不久,因母親去世要“丁憂”,直到三年後才進京參加會試。但是他三年後到京去見周進的時候,遞的帖子很有意思。按道理,就是寫個門生帖,表示我是你當年取中的秀才范進,作為提醒。因為周進已經在京為官多年,迎來送往的人是非常多的。很難說會記得三年前的一個小秀才。

但是書中描寫范進就寫了個名字范進。但是周進看了立刻就知道。見面之後,范進口稱恩師。這個描寫就很有點意味深長。足見兩人確實是兩心相照,惺惺相惜,另一方面,范進也對自己有充足的信心,確定周對他的欣賞,即使過了三年也完全不會忘了他。

范進與周進,也許都經歷了相同的不堪命運,所以心心相惜。一個是真誠的感激,一個是發自內心的欣賞。一個成功與過了知天命之年,一個成功於差不多古稀之年。一個高興地發了瘋,一個悲傷地要尋死。這都是人性使然。何來諷刺。

而且,對於嘲笑欺負過他們的人,他們也並不計較,而對幫助過他們的人,都懂得去感恩。

吳敬梓諷刺了什麼

吳敬梓當然不是諷刺這兩個人用知識改變命運的人。他的本意是諷刺科舉制度泯滅人性。

范進中舉後的瘋了,這不是嘲笑范進。在現代心理學來說是應激反映,讀了幾十年的書,窮困潦倒,被老丈人胡屠夫看不起。一旦中了,自然是激動一時失了理智。

吳敬梓諷刺的是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醜惡。諷刺了那些胡作非為的土豪劣紳,衙門官府,衙役小吏,那些常做虧心事,卻居然能夠做到半夜敲門心不驚的卑鄙之徒。比如胡屠戶在對待范進態度的前倨後恭,達到荒謬可笑的地步。

而范進對胡屠戶,前後所有的語言動作都很恰當。在范進給胡屠夫銀子的時候,描寫胡屠戶想拿又不敢拿的樣子,作者用“攥”、“舒”、“縮”、“揣”四個字便將他那貪婪的小人相表現得惟妙惟肖。

奮鬥才是社會發展動力

周進和范進的冷暖人生告訴我們,命運再不堪,都不要輕言放棄。堅持下去,要堅信生活會改變,唯有奮鬥,才能走出困境,獲得你想要的尊嚴。

少年不知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周進和范進發跡前的各種窮困潦倒的狀態讓人心酸。年少的時候只看見范進三天沒有吃飯了,去賣掉家裡唯一的雞去賣米充飢的狼狽相可笑。沒有看見范進在貧寒中堅持不懈的寒窗苦讀。

年少時可以諷刺科舉,嘲笑范進,周進。當我們踏上社會以後,想自己生活過得好一點,讓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寬一些。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的幸福。我們堅持去考研,考博,考公務員,考教師,考職稱,考各種資格證,考到四五十年紀一大把還在考。

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不僅僅是科舉制度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封建時代才有。只要社會上有利益的存在,是不會滅絕的。任何社會階段都會有。一直貫穿於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歷史當中。


聿遠


《范進中舉》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篇。

范進這一人物形象也是科舉制度下一大批考生的代表。范進開始屢試不中,到後來鴻運當頭又中相公,中舉人,以致發瘋。這一喜劇性的變化反應了科舉制度後期對讀書人的摧殘。

同時也借范進中舉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百態。

范進中舉前:胡屠戶的表現

因沒有盤費,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

范進中舉後:胡屠戶的表現

胡屠戶作難道:“雖然是我女婿,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再看相鄰們的表現

中舉前

到城裡鄉試。出了場,即便回家。家裡已是餓了兩三天。

中舉後

當下眾鄰居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鬥米來的,也有捉兩隻雞來的。

衙門小吏:

捷報貴府老爺範諱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

萬般街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還的中舉!

科舉制度從隋朝執行以來,對選拔人才的確起來一定的作用,推翻了過去氏族把持人才提拔渠道,只看出身,不看能力的消極做法。為後續王朝的興盛奠定了基礎,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積弊日盛,到後來成了讀書人唯一的出路,皓首窮經者比比皆是,也造就了一批不事農桑,只知死讀書的人,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本篇就反應了在已經沒落的科舉制度下眾生百相。


雨落一方


范進同學樸素、老實、厚道、勤奮、堅毅,在現實當中,我們實在找不出可以挖苦范進的理由。

為什麼我們還要諷刺他呢?我們可以從文學角度、作者角度和人性角度三個方面分析。

首先說文學作品。

一、最早的文學作品是寫給自己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如《詩經》和大量的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的出現,文學想社會底層下沉。文學創作開始越來越關注讀者。比如話本,總要引人入勝才行,觀眾喜歡什麼,就要提供什麼。這一點類似今天的網絡平臺,選裁和表達方式都要根據讀者來變化了。《范進中舉》是《老殘遊記》的一個章節,作者劉鶚就是當年的“網紅”,這部網紅小說當年就是連載賺錢用來資助他的好朋友連夢青的,因此劉鶚更關注讀者需求。

二、文學本身就是要感染讀者。越是好作品越有較強的感染力,也許叫“忽悠”,讀著讀著就會落入作者的思維圈子。雖然范進是個好同志,但是讓他這麼一說,大家都覺得他可笑了。

其次,作者角度。

一、作者本人的際遇影響他對范進的認知。劉鶚學識淵博,但是也曾遭遇科舉不順、經商不順等變故,因此描寫范進多少帶有自嘲的味道。

二、劉鶚儒學思想屬於“太谷學派”,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後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學派思想使得劉鶚對於科舉有自己的認識。


第三,人性角度分析。

悲劇更容易打動人、感染人,引起讀者共鳴。諷刺類小說也常常有五十步笑百步的現象。也許生活還不如范進,但是看到(聽到)范進的際遇,倒覺得范進可笑。普通讀者很少再回過頭來反思、對比。

范進有迂腐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所謂“嘲笑”,還有社會對於科舉的認知和反省等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