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與《國富論》

本文簡述古典經濟學奠基者亞當斯密及其著作《國富論》中的主要思想。

亞當斯密與《國富論》

背景

古典學派的思想興起於開普勒、牛頓等人提出天體運動學說、力學定律、數學原理等科學革命之後,及第一次工業革命初期,社會開始產生變革的時代。為了解釋各種經濟活動現象,各種流派開始興起。不同的經濟學說試圖解釋經濟運行規律,但是另一方面,也成為當時為某些利益集團辯護的說辭。

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詳細闡述了其經濟思想和對當時經濟活動的看法,其中很多觀點綜合了前人包括其他學派如重農學派的思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成為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之作。


古典經濟學主要思想

古典學派常常被稱為經濟自由主義,但是這個“自由主義”是相對於當時盛行的封建主義和重商主義對經濟和生產要素的各種限制而言的。

這一學派的主要特徵包括:

1、 最低限度的政府幹預。

2、 自利的經濟行為。古典經濟學家假設自利行為是人類天性的基礎,生產者和商人提供產品和服務是出於獲得利潤的渴望,工人提供勞動服務是為了獲得工資,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滿足他們的需要。

3、 利益的和諧。除了李嘉圖是個例外,古典主義者強調市場經濟中利益的自然和諧。通過追求自身的個人利益,人們也為社會利益最大化作出了貢獻。

4、 所有經濟資源和經濟活動都很重要。重商主義者認為財富得自於商業,重農主義者把土地和農業看成一切財富的源泉。而古典主義者指出,所有的經濟資源——土地、勞動力、資本及企業家才能,以及所有的經濟活動——農業、商業、生產及國際交換,都對一個國家的財富作出了貢獻。

5、 經濟規律。通過對明顯的經濟理論或“規律”的集中分析,古典學派對經濟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包括比較優勢理論、收益遞減規律、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市場法則、李嘉圖的地租理論、貨幣數量論及勞動價值論。古典主義者認為經濟學的規律是普遍的和不可改變的。


《國富論》的主要觀點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對經濟活動中的許多概念都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如分工、效率工資,利潤、價值、地租、貨幣與債務等,我們只討論幾個核心觀點。

勞動分工

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勞動分工受市場規模限制。即便在二百多年後的今天,這一觀點仍然適用。在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市場已經產生高度的分工協作,每一個行業的無數細分產業,每個產業中的每種產品,每種工業產品的各個生產步驟,都產生了大量的分工。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得益於全球化的超大規模市場,市場分工細化到令人驚歎的地步。而距今二百多年前,亞當斯密就已經通過當時釦針工廠中的扣針製造業得出了這一結論。

價值

在“水和鑽石悖論”中,斯密注意到商品存在兩種價值。即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較小的交換價值,甚或沒有;反之,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或沒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們不能以水購買任何物品,反之,鑽石雖幾乎無使用價值,但須大量貨物與之交換。

斯密沒有解決這一價值悖論。在勞動是唯一資源的原始社會中,一種商品的相對價值由生產該商品所必須的勞動數量決定,這是“勞動價值論”。但是在發達經濟中,價值的決定因素則更加多樣化。

“看不見的手”

斯密認為市場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使各種生產要素合理分配,資源合理配置,經濟富有效率。本質上則是依靠自由市場的競爭使得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從而達到效率最大化。

客觀來說,截止到現在,正常運行的市場經濟的活力和效率是值得肯定的。與之對應的則是人為設計的計劃經濟,而經過實踐,計劃經濟在市場活力和效率方面的確不如那隻“看不見的手”。

然而,若是認為一切問題皆可由市場經濟自身解決,“看不見的手”能夠控制一切,那麼此經濟學理論與神學無異。可悲的是如今仍有不少經濟學家迷信於市場經濟和市場競爭的自由放任不能自拔。

總結

《國富論》作為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之作,雖然其中許多觀點受到當時社會發展和樣本的侷限性,但是無疑其許多光輝思想對後來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