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在生活習慣上有人建議“分餐制”,能行得通嗎?

南屯遊子2020


行的通啊,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方法對於注重健康的人來說肯定接受並執行。現在不是流行說:死法決定活法嗎。想無疾而終就要有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決定免疫力,決定健康程度,決定得什麼病,什麼時候得病,病重與輕,病程長與短。


杏子櫻桃


我們家就倆個人吃飯。平時我們就是分餐的。因為人少,孩子也不在家,我們倆口子,就分餐。一般倆熱菜,就盛在四個盤子裡。三個菜,就盛在六個盤子裡。

我們各吃各的。

但是,我們每次一回老人家,老人就不在乎,一直都是在一個桌上吃飯。大家一起攪和。

有的老人還特別愛拌和,比如,用自己筷子使勁攪和涼菜。

真的很不舒服。

我感覺,一起吃飯,真的實行分餐吧!


Longsuixinyuan


分餐制應該是說是文明的象徵,也許這種說法有些片面。我覺得分餐在年輕人當中能行的通,在老年人中可能難行的通。比方說我媽,她喜歡把她吃過的,吃不完的東西給我吃,我不吃,她就說,我又沒的病,還不高興,沒辦法,老年人有時他們幾十年生活習慣了某種習慣,很難改掉,老年人還喜歡夾菜給別人吃,他們覺得是熱情,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這樣的,長在骨子裡的東西很難改變的喲。


梔若秋水


能夠分餐吃飯固然是看似比較講究衛生,但是這並不符合中國的國情,中國幾千年的傳統飲食文化不會這麼容易改變的。

我也去過西方多個發達國家,對於那裡的分餐制也很不適應。每個人自己點自己的飯菜,然後坐在同一桌子上,默不作聲地吃完飯,這對於我們東方大國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折磨。

中國人講究大家一塊團團圓圓地圍坐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中國人講究親朋好友一塊邊吃、邊喝、邊聊,以此增進相互的瞭解和感情;中國的火鍋講究大家圍坐一團享受紅紅火火的快樂氛圍。中國的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其烹飪的手法更多五花八門,什麼煎、炒、烹、炸、燉、煮、蒸,烤,堪稱名副其實的飲食文化。

西方的飲食雖說也有這樣那樣的講究,但是和中國的飲食文化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西方的飲食僅僅就是為了解決飢餓。而且還那麼的難以下嚥!

很多中國人之所以最後選擇回國發展,一方面是為了報效國家,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實在不喜歡國外的飲食。

我們知道:衣食住行是每人生活中必須要經歷的過程,而民以食為天又佔首位,吃的不舒服、不習慣真的是一種煎熬。

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稱得上天下第一,沒有吃過中國的美味佳餚就如同白來到人間一樣。所以說作為華夏子孫來說,能夠盡享天下之美食,發自內心地感到無尚榮耀、無限幸福與無比自豪!


MM8421


我覺得有些有潔癖的人會選擇,和本來就是食堂打飯和快餐吃飯的以外,大部分國人不會改變習慣,不會選擇分餐制。

中國幾千年的飲食文化和用餐習慣怎麼可能因為一場疫情改變。

從用餐形式來說。家庭用餐還要分成每人一份,估計家庭主婦門很難操這個心,何況就算疫情期間也沒有那個家庭是分餐制的吧。

那我們主要說說的外出飯店用餐。中餐廳包房都是圓臺上面還有轉盤。分餐制該怎麼上菜,師傅做好菜還要全部按照人數分成小份怎麼分。又不是國宴檔次的標準。難道飯店餐具和檯面全部換嗎?一份花生米每人幾顆嗎?一份水煮魚怎麼分?每個人還要學習用刀叉吃飯嗎?

現在最多的是火鍋店。全部換成單人鍋還是都換成不相通的九宮格呢?這樣的火鍋還有意義嗎?還不如一人買個自熱火鍋吃算啦。商家也不願意都重新買鍋吧。吃火鍋人主要就是聚餐意義的,那還有什麼意義呢。

最後說下,一個民族一個文化。印度人用手吃飯怎麼不改?分餐制的確是衛生的用餐方式,我們做好食品安全不就好啦嗎。提高國人的素質和餐飲行業的使命感這才是最重要的。


人之初不簡單


中國人習慣共同進食的“合餐”,互相夾菜以示禮讓,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問題的凸現,人們開始考慮“移風易俗”。但如何分餐,看法不盡相同。

中國烹飪協會認為,分餐制主要形式有三種:廚師分餐,廚師在廚房將製作的菜點成品按每客一份分配,由服務員送給每位就餐者進食;服務員分餐,餐廳服務人員在分餐檯或檯面將菜點成品分配給每位就餐者進食;就餐者自行分餐,就餐者通過使用公筷、公勺等公用餐具分取菜點成品,再用各自餐具進食。自助餐和套餐均屬於分餐制。

中國飯店協會則認為,分餐制包括服務員在餐桌分餐、上菜前分餐、自助餐、擺放公筷公勺及1人1份的用餐方式等四種形式。

參加中國商業聯合會“分餐研討會”的與會者認為,分餐包括自助餐、快餐、盒飯、食堂打飯等,是相對於宴會、聚餐、在家吃飯等“合餐”形式而言。從經營者角度講,分餐是一種服務方式,是經營者提供的一種有償服務,按消費者要求提供。按菜式、消費者要求的不同可由廚師在廚房分、服務員在調理臺分或服務員在餐桌上分;而為就餐者提供公筷公勺,則是消費者和經營者互動的就餐方式。



美食創造曳舞健身


我喜歡一家人圍著圓桌一起吃飯的感覺,所有的家人是圍圓的線,桌子上擺放的菜餚是圓的中心點。這個點牽掛著每個家人,因為每一道菜都有愛和親情的味道;我更喜歡家人互相夾菜的行為,那是長輩關心小輩的表現,是小輩孝敬長輩的體現,是同輩之間感情的遞增;分餐會讓我覺得冷漠,分餐會讓我覺得食之無味,我想傳統的中國人心裡還是更想其樂融融的圍在一起吃飯。

我本人不建議分餐,疫情並不是因為一起吃飯得的,而是吃了不該吃的食物才感染的病毒。如果分餐,你依然吃不該吃的東西,病毒依然會感染,所以分餐也解決不了病毒的感染和傳播。既然不能解決,何必要丟棄我們團圓吃飯的傳統呢!




楓葉1220


經過這次疫情過後,再來提倡分餐制,我覺得應該可行!

其一,經過這次疫情,讓大家都認識了平時要多注一下公共衛生,和個人衛生安全的重要性!雖然分餐制在剛開始實行的時候,大家可能都感覺有點和以前有點不習慣,但我相信大家心裡會發自內心的接受的這種模式的,因為我覺得這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全社會,無疑都是一種文明的進步! 同時更重要的是分餐制減少各種疾病交叉感染的風險。

其二,實行分餐制以後,大家有可能在進餐的時候,也不用這麼拘束了,進餐的時間也可以縮短了,對於有些趕時間的,也可以自由發揮了。

其三,分餐制以後,老年人也會更好的得到照顧,能給老年人更多的吃飯時間,能給小孩養成不偏食的習慣,這樣營養更均勻。

其四,分餐制各取所需,根據自己的飯量和喜好進食,在更大程度上減少了浪廢。

總的來說,我個人覺得分餐制是值得提倡的。



回鍋肉老王


疫情結束後在生活上分餐制我感覺不太可能

1:這一次疫情重要不是因為在一起吃飯而導致出來的,是在食品上傳染到人體上的,而現目前情況分餐制是為了防止過度的感染,從食物方面下手才是根本

2:在工廠以及學校或者某些大型食堂本來就是分餐制,但即使你分餐制了人們還是會坐在一起吃飯,其實也跟我們平時吃飯沒什麼倆樣,完全到達不了它最終的目的

3:分餐制不可能實現是因為中國五千下來都是共餐制,小到家庭,宴客,大到酒店,酒席,傳統都是這樣,不可能一下子能夠改變,不像歐美一些國家他們從很早就開始分餐制了

分餐制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隔離才是關鍵



國民廚子


應該有個過程吧。咱們的飲食習慣就是坐在一起吃飯,朋友同事聚餐、紅白喜事,還有旅行社的團餐都是這樣。這樣的吃飯形式特別容易傳染疾病,為了彼此的健康我們應該大力倡導分餐制,在一起吃飯時像吃自助餐一樣多好?各取所需,吃多少拿多少,既文明又安全豈不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