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的告白《目送》

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

——題記

讀《目送》這本書,讀到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舟共濟、人生失敗與落寞、纏綿不捨與絕然虛無......那是一個人的寫照,更像是每個人的寫照。《目送》共73篇散文,一篇一個故事,一篇一種人生感悟。“聽”作者娓娓道來那些往事,如徐風撫耳,溫婉舒適、如花開四方,芬芳安然、如曲徑通幽,靜穆超然。

《目送》不同於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後者通過對人物的動作、語言等細節描寫,刻畫了父親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高大形象,同時自己內心感到無比地心酸。而前者寫道“父親的逝”,“兒子的離”。那是一種對時光的無奈與“臣服”。正如書中所言:“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從兒子上學的第一天,我們手牽著手。後來,他16歲了,去美國做交換生,作者去機場送他,一直目送兒子到安檢口,但是兒子卻沒有作者期待的回眸一瞥......人生正是如此,時光如白駒過隙。所有人都想在有限的時間裡勇往直前,即使作者心裡多想再給兒子更多的愛,但是,我們都要學會放手,因為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闖、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但是別忘了,在孤身奮戰的同時,一定回頭“看看”那些目送你的人。12年的寒窗苦讀,開啟了我另一段求學之路。隻身一人來到古城西安,這裡除了傳統歷史文化的薰陶,也有學術爭鳴的成就感。但是第一次離家住校,帶給我的卻是深深地思念......不必追,做到太難。兩年的求學歷程,回家的次數卻屈指可數。每一次離開的時候,父母都會送我,無論有多忙。他們只是再想多看看我,多陪陪我。而我卻只想踏向遠方。我明白,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老去,那種帶給你安全感的目送或許再也不在......

讀到《兩本存摺》時,讓我心聲澎湃。時間是什麼?時間用來做什麼?時間和金錢有什麼必要聯繫嗎?作者用簡樸卻意義深遠的比擬來一一詮釋。兩本存摺,一本存著“金錢”,一本存著“時間”。你在那一本存摺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積累,都是用這一本存摺裡的每一寸“時間”去換取的。兩者不兌換,不對等。無論你用多少金錢,任何方式都換不來時間。時間就是一大筆財富,然而這筆財富你想留卻怎麼也留不住,它就在這時空漏斗裡,不停地漏,不停地漏......你要做的就是把“金錢”慷慨地給予他人,把“時間”留給溫暖心愛的人。

現代的人生活節奏很快,忙於生計,拼命賺錢。也就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交流。把時間留給溫暖愛你的人吧。中學時期的我是個十足叛逆的少年,嫌棄父母煩心的嘮叨,總覺得他們管我的太多,他們的思想和我相差不止一個代溝。我們把壞脾氣展現給最愛我們的人,把溫柔卻給了陌生人。叛逆期也許是短暫地、不可避免地,但她們愛你卻是永恆地、不求回報地。從剛開始識字,就一直有人教導我們,“時間就是金錢”。但卻從沒有人告訴我們時間的意義與價值。時間不是金錢,現在的我們大都會把時間用錯地方,許多時候,時間會從指尖悄無聲息地溜走,突然發現,還沒有掌握該學會的技能,還沒有給父母更多的回報,青蔥歲月就已揮霍大半。昨天已經過去,明天尚未到來,就讓我們在這“兩張存摺”上為自己署名。把握時間,創造價值。

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也各不相同。在作者看來,幸福就是 ,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幸福就是有親人,兄弟陪伴。社會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當你覺得幸福時,也會有人正遭受著不幸。你每天晚上加班回家感覺已經很累了,但是為城市基建的農民工還在汗流浹背。對貧困山區的孩子而言,十元的盒飯可能是很美好的饋贈,但是對於富人來說丟在路上也不屑撿起。很多人都自己擁有現在的缺少的就會幸福,但是人的命運不同,境遇不同,與其去煩惱自己沒有的,不如去用心感受,懂得珍惜身旁的一切,這才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龍應臺的《目送》是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讀完這本書,你彷彿已對人生看透,明白親人的離去、時間的流逝、追求的幸福。並不是用來挽留的,而是用來珍惜的。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用七十三篇散文敘述了一個平凡的人生。但是卻給了我不平凡的閱讀體驗 。《目送》有對生命歷程不可改變的無奈,有看破紅塵的憂傷,也有隨遇而安的感性。總之這是一本任何時候閱讀都會帶給你溫暖的生死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