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新引擎|化“疫”為“機” 數字經濟發展按下“快進鍵”

數暖世界,網風勁吹。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們的生活方式似乎迅速“數字化”。眾多行業紛紛開展“雲”復工,“危中覓機”再出發。“雲辦公”“雲課堂”讓大家保持著學習工作的節奏;“雲旅遊”直播讓人們足不出戶也能一覽天下;想去的餐廳未開張,打開手機一鍵下單,“招牌菜”依然能送到小區……

  疫情並沒有讓人成為一座座孤島。在疫情期間,你感受到了哪些數字經濟帶來的便利呢?

發揮優勢,電商迸發戰“疫”力量

  受疫情的影響,人們的線下消費活動更多轉移至線上,擺脫空間限制的數字經濟領域消費模式盡展優勢,諸多電商企業積極發揮平臺優勢,開拓貨源、優化庫存,在彌合供需方面貢獻力量。

  在家辦公的北京市民吳慶用手機裡的外賣軟件,點了一份“三鮮蒸餃”。“因為外賣已經改為無接觸送貨,讓人更加放心了。”他說。根據線上訂餐平臺提供的數據,目前超過8成的外賣訂單都能選擇“無接觸配送”。某外賣平臺相關負責人稱,為了確保食品安全信息可視化、可追溯,消費者可以同配送騎手和用戶協商產品放置指定位置,廚師、打包員、騎手的健康情況和餐箱消毒情況等安全防護信息也將悉數呈現給用戶。

  一架無人機降落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將3.3公斤的緊急醫療和防疫物資送到了醫護人員手裡。在疫情發生的特殊時期,高度發達的物流平臺和網絡,成為疫情期間經濟社會保障的重要支撐。

  “奶奶,家裡可有魚了?有的話拿給我,我順便帶過去……”一大早,安徽省宣城市狸橋鎮金鳳村電商服務站負責人李小利來到貧困戶韓桂英的家中收購魚。疫情發生正值消費旺季,宣城市宣州區電商產業和電商扶貧工作受到嚴重影響。為切實解決疫情期間扶貧農產品外銷問題,該區積極採取“配送+助農銷售”服務模式,真正化疫情“危機”為“轉機”。

“雲復工”透視經濟韌性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遠程協同辦公需求急劇增長。在線辦公、視頻會議、電話簽約等有力保證著疫情防控期間的停工不停產。據某移動辦公平臺統計數據顯示,近期,超過1000萬家企業組織2億上班族在線開工,預計有5000萬學生通過線上平臺在線課堂學習。

  最近這段時間,在上海一家遊戲公司做“碼農”的齊思明一直在家裡“敲鍵盤”。“春節後我還沒去過公司,但其實已經在家復工快一個月了。”齊思明和同事每天通過雲協作平臺進行溝通,維護遊戲的正常運行。因疫情防控需要,“雲復工”模式成為當下很多互聯網等高新技術企業的普遍做法。為加快推進復工復產,各地均鼓勵企業採取線上辦公、彈性辦公、網絡辦公等新模式。數據顯示,我國在線辦公市場規模近年來保持穩步增長。2012年市場規模為53.7億元,2017年達到194.4億元,今年受疫情影響導致需求爆發,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00億元。

  在位於重慶的長安汽車渝北工廠總裝車間內,生產線上的幾百臺機器人揮舞著手臂,將零部件逐一組建成型。這間“智慧工廠”自動化率達90%以上,比傳統汽車製造工廠減少56%的操作工人。同時,工廠內的工業物聯網平臺每天可採集製造數據5000萬條,對設備運行情況實時監控並預警。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率先完成智能化、數字化改造的企業凸顯優勢、“滿血”復工。在復工復產過程中,製造業、物流業等行業依靠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逐步恢復產能,並推進智慧工廠、智能物流等新模式的發展。

線上文娛,產業正升級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塊壁畫磚,是一個1700多年前甘肅河西地區的郵差形象,這個人有眼有鼻,唯獨沒有嘴巴,這是提示郵差要守口如瓶。”在兩個小時的直播中,來自甘肅省博物館的講解員王雪麟帶著全國幾十萬網友,參觀了甘肅省博物館絲綢之路展廳以及彩陶文化展廳。受疫情影響,展覽、演出無法與觀眾見面,但博物館、文藝院團在“雲端”探索出了許多新方式。“雲遊覽”“雲練功”等屏幕間的交流互動,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每天上午,北京的瑜伽老師王晶晶都會在抖音App上直播瑜伽課。這段時間,王晶晶的瑜伽工作室停課了,會員們宅在家裡,對瑜伽練習的需求反而更高了。於是,王晶晶決定在短視頻平臺上直播開課,而在此之前,她幾乎沒怎麼接觸過短視頻。隨著課程內容的不斷豐富,參加者已不侷限於工作室的會員,更多的愛好者也被吸引進來。防疫時期,線上文化娛樂需求大幅增加,相關行業也創新供給,充實人們的“宅家”生活:短視頻平臺增添資訊獲取和社交功能、設置疫情防控專題,長視頻網站上線多部新劇、推出免費觀看活動……依靠全面的服務和優質的內容,線上文娛產業逐漸積累用戶好感度、擴展覆蓋範圍,推動產業升級,釋放巨大活力。


(中國網信網綜合 來源:人民日報 人民網 新華網 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