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当先 内外同心把防疫进行到底

志愿者当先 内外同心把防疫进行到底

“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来,保持距离!”3月12日下午,在莲池区六一社区杨庄小区内的临时蔬菜水果出售点,居民们正在排队交钱。小区2号楼楼长何丽娜和几位热心居民站在一旁维持秩序,“摊主”任赵强则坐在一个白色菜筐上给居民买的菜称重、收钱,忙得顾不上跟记者说话。


志愿者当先 内外同心把防疫进行到底


六一社区下辖区域,有八成都是像杨庄小区这样的老小区。防控难度虽大,可在社区书记杨伟伟心里,却不并怵,为啥?因为到处都有他们可以依靠的居民志愿者。


甭管是监测站还是后勤保障,这些老旧小区里的党员、退役军人、热心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是绝对的主力,也让社区防疫线变得更为坚实。


越来越多的居民志愿者站了出来

为方便管理,防疫战打响之初,社区迅速将所有小区合并为16个站点,而每个站点都需要登记桌。社区干部赵路沙记得气象小区空地上有一部分气象局撤换下来的课桌,她及时联系到小区的李师傅。腰伤未好的李师傅和社区的张大姐用电动三轮车很快给所有站点配上了桌子。


红星路小学宿舍居民李强找到社区,“你们这么辛苦,我就在门口帮忙值勤吧!”第二天,李强就带着爱人和放假在家的儿子排上了班。


六一小区站点是“党员示范岗”,第一批站出来的是退休老党员,他们鲜红的志愿者袖标和胸前的党徽让居民感到踏实放心。在老党员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党员和热心居民加入进来,短短几天,志愿者从几人增加到四十多人。


退伍不褪色,九三宿舍站点负责人许超是位年轻的退役兵,也是年轻党员。从打建站起,他就没时间陪伴怀孕的爱人,每天早早到站点打扫、消毒。疫情初期物资紧缺,许超托朋友做好体温检测告知牌后又设法买来测温枪,解决了站点的难题。


今年57岁的何丽娜是在福利院长大的孤儿,从保定市水泵厂退休后,性格爽朗的她成了小区里的热心人。疫情防控工作刚一启动,何丽娜等几位楼院长主动找到社区,建起了杨庄小区监测站。宣传用的音响是居民从自家搬来的,值班用的桌椅也是居民主动运过来的,报名值勤的志愿者达到了24人,轮岗排班、消毒登记,井然有序。为减少居民外出次数,何丽娜和田文强、柴建军等居民志愿者曾两次前往大韩蒋批发市场为居民代购过2000余斤蔬菜,后来干脆找到了开蔬菜店的居民任赵强,在院里建起了临时供应点,让居民们不用走出小区就能买到平价新鲜的蔬菜。


在责任与担当中感受温暖

联盟路街道召开完疫情部署会后,正月初三,六一社区干部全员到岗,不论是还有几十天即将退休的大姐还是正在哺乳期的新手妈妈,大家心里明白,疫情就是命令,社区是居民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时间紧、任务重,入户和建站点两项任务必须同时进行。入户才能摸清底数,了解现住居民详情;建好站点才能做好封闭,减少人员流动。


社区的6位退役军人虽说都是男同志,但他们各个够细心、有方法。社区干部了解小区详情,一名社区干部带一位男同志分组入户。疫情初期,他们戴着口罩,从早8时到晚8时,爬楼、敲门、填表、贴告知条,晚上8时后大家回到社区汇总,输入电子版,第二天继续……


同时进行的还有建立站点。办事处主任刘颖和社区书记杨伟伟第一时间召集有物业的小区负责人和楼院长,当天下午全部建立站点,人员物资基本到位。到了晚上,无物业的六一小区和杨庄小区也有了人值守。


有付出,就有回报,社区干部敲响了一户户房门,也敲开了一扇扇热心居民的志愿之门。社区干部连续吃了几天泡面后,小区里的大姐做好炖菜和烙饼送来,红星路的居民搬来了一箱桔子,送水的大哥把水往屋里一扔,说完一句“送给你们喝”,话音未落人早开车走了。


何丽娜打开手机,一份居民自发捐赠的“账簿”名单里已有15人:2号楼1单元居民捐暖宝1个和口罩10个、5号楼居民捐暖宝20个、2号楼4单元301居民捐3包口罩和4节电池、1号楼1单元601居民捐手套和消毒液、2号楼1单元601居民捐84消毒液1桶、2号楼2单元103居民捐酒精2瓶……


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支持和参与,温暖着每一位社区干部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