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防疫與復工復產 努力促“兩難”轉變為“兩全”

今日蕪湖客戶端

面對突出其來的疫情,蕪湖市交通運輸部門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全面提升責任擔當之勇、科學防控之智、統籌兼顧之謀、組織實施之能,局領導掛帥成立服務專班,一面毫不鬆懈抓細抓實全線疫情防控每個環節,一面積極為工程建設解決用工難的“痛點”、要素缺的“難點”、工期緊的“斷點”,各項目大力開展科技攻關,搶工期,保質量,努力將防疫與復工的“兩難”轉變為“兩全”,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

科技創新助力“後來居上”

3月12日上午,八里灣大橋改建立交橋工程現場正在進行復工後澆築的首片箱梁架設施工。這一天,距離該項目年後復工的日子還不到一個星期。

項目總工程師彭澤偉說,連日來,市交通運輸局服務專班多次深入施工現場,召開復工復產專題調度會,為項目部出謀劃策,就施工計劃制定、疫情防控、徵地拆遷、管線遷改、車輛運輸、質量安全管控等存在的問題逐項協調調度,推動項目實施。在他們的指導幫助下,彭澤偉和同事們決定將“搶工期”的突破點放在創新施工組織上。

彭澤偉告訴記者,過去澆築一片箱梁需要3天甚至4天時間,“從鋼筋到模板、再到混凝土澆築、預應力張拉都是一個環節結束後再開始下一個環節。”現在,他們將流水施工變為平行作業,“綁紮鋼筋的同時就開始模板架拼”,通過減少環節間的間隔,加快箱梁預製施工進度。“這片箱梁的所有制作時間加起來也只要一天半時間,比過去節省了一倍的時間還要多!”項目部還通過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精準計算工期,修改施工計劃,下一步開展橋樑下部結構、已完成下部結構橋跨箱梁架設、箱梁架設後的橋面混凝土現澆同步施工,多個作業面同時作業,確保全年施工總體目標不變,質量安全標準不降!

聚焦防疫与复工复产 努力促“两难”转变为“两全”

車程不到半小時外的S334峨山路東延伸新建工程荊山河大橋施工現場,吊裝機、挖掘機、起重機等30多臺工程機械正在各自點位上開足馬力生產。荊山河大橋的11號墩柱的左幅墩身已經雛形初現。當晚,這裡就要進行左幅墩身第二次澆築。

聚焦防疫与复工复产 努力促“两难”转变为“两全”

項目部黨支部書記杜曉宏在現場告訴記者,荊山河中的橋下部結構施工是關鍵環節,必須要搶在當前枯水期完成。如今,通過鋼板樁支護的施工工藝的投入,承臺的平均施工週期由原來15天完成1個縮短現在平均8天,時間縮短了近一半。新工藝使用還減少了對河道原河床的擾動,既高效又環保。工期管理通過BIM建模模擬推演,更加精細科學,調整生產要素和工序計劃,工序上實行“流水施工、交叉作業、平行管理”,保證各工序之間能夠順利銜接轉換,確保以天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總工期。

生產要素保障“滿血復活”

在八里灣大橋改建項目現場,火龍港人胡光保領著他的鋼筋張拉小組已經幹了一個多星期的活兒了。在荊山河大橋施工現場,像胡光保這樣的本地工人更多。

聚焦防疫与复工复产 努力促“两难”转变为“两全”

受到疫情影響,年後很多外地員工難以及時到崗。人員缺口成了交通在建工程復工率低的主要原因。為此,市交通運輸局成立服務專班,積極協調屬地政府和人社部門,幫助項目招聘大量本地員工充實崗位。到3月初,荊山河大橋項目已經吸納了近百名本地工人就業或為施工提供材料、物資保障。杜曉宏說,本地員工的加入就像是給項目提供了“造血”功能,現在這裡共有230多人在現場施工,和年前相當。

和施工人員一樣,機械、設備等生產要素都是保障項目“滿血復活”的重要基礎。對交通項目普遍反映的車輛運輸、砂石、混凝土生產材料供應,口罩、酒精等防控物資保障問題,交通部門主動出面與屬地政府解決車輛運輸問題,協調市經信局解決疫情防控物資保障問題,協調市住建局協調混凝土等材料供應問題,儘量降低疫情給施工帶來的不利影響。面對疫情影響,該局會同市衛健委、市應急管理局對各項目施工現場開展疫情防控指導和安全生產督導檢查,確保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都抓好”。

聚焦防疫与复工复产 努力促“两难”转变为“两全”

在交通部門的有力支持下,杜曉宏帶領項目“科技創新攻關小組”評估疫情對荊山河大橋工期的影響,結合復工後物資保障、材料機械供應、人力保障以及運輸能力實際,科學編制施工方案,調整施工步驟和各階段計劃進度,增加鋼筋工、模板工等技術工種施工人員,充實一線施工力量,增加機械、設備,模板等生產要素投入,充分保障項目復工後“加速快跑”。現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荊山河大橋項目已進入“大幹快上”的新階段,開啟24小時施工模式,加快施工進度,搶回因疫情落下的寶貴時間,確保在5月初完成整個水下承臺施工。

同時,建設單位市公路局也在交通局的領導下主動將服務送到施工一線,協調質量監督、業主、監理、施工、檢測以及屬地政府,解決項目申報的“堵點”,減少工程進場、旁站、報驗、檢測等各個管理環節審核報驗時間,做到施工自檢、監理抽檢、三檢抽檢平行安排,力求做到同步作業,同步驗收,為施工爭取更多時間。

到記者發稿時,結合復工實際,我市在建交通項目工程成立了特殊路基處理、質量通病治理、BIM技術應用、橋樑頂推技術等科技攻關小組不斷創新工藝、調整施工計劃,全線管理、施工人員增加了接近一倍,一線施工人員達到556人,復工率達100%,一支支加速達產的勞動號子正響徹在江城大地!

“冬天失去的,要在春天奪回來!”這幅掛在八里灣大橋改建項目部的紅色標語,正是此刻全市所有交通在建工程項目抓緊時間搶工期,咬定目標不放鬆的真實寫照。(汪維明、楊友藝、王俊/文 陳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