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中醫,小病不出門,大病用中醫。(臟腑病機、下)

第四節 臟腑病機(下)

二、六腑病機

(一)膽的病機

1.膽的生理病理特點:膽附於肝,與肝相表裡,為中清之腑,稟春木之氣,其性剛直,豪壯果斷。故膽在病理上多表現為陽亢火旺之證,以實者居多。因火熱可煎灼津液而為痰,故膽病又多兼痰,痰火鬱遏,易擾心神。

2.膽的基本病理變化:主要反映在膽汁貯藏和排洩障礙,以及心神不安等方面。

(1)膽汁分泌、排洩障礙:情志所傷,肝失疏洩,或中焦溼熱,阻遏肝膽氣機,膽失疏洩,則膽汁分泌、排洩異常。膽汁排洩障礙,可以使肝氣鬱滯加劇,阻礙脾胃運化功能正常進行,甚至可以導致黃疸的發生。

(2)膽經鬱熱、挾痰上擾:膽鬱痰擾,上擾心神,則可出現心煩、失眠、多夢易驚等病理表現。

(二)胃的病機

1.胃的生理病理特點:胃為水穀之海,喜潤惡燥,以降為順,主受納飲食和腐熟水谷。因此,胃的功能失調,主要表現為受納和腐熟功能異常,以及胃失和降而胃氣上逆等。

2.胃的基本病理變化:胃的功能失調,主要表現為寒熱虛實幾個方面。

(1)胃氣虛:胃氣虛多因飲食不節,損傷胃氣所致。素體虛弱,久病胃氣不復等,也可導致胃氣虛。其病理變化:一是受納功能減退而胃脘滿悶、胃納不佳、飲食乏味,甚則不思飲食等。一是胃氣上逆,胃失和降,氣機上逆,而現噯氣、呃逆、噁心、嘔吐等。

(2)胃陰虛:胃陰虛主要是指胃中陰津缺乏,以致津傷氣少而引起的胃的功能失調,多由火熱之邪損傷胃中津液,或由胃火(熱)證轉化而來,或久病不復,消爍陰液所致。其病理變化是:其一,受納、腐熟功能減退,如不思飲食,或食後飽脹;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脘痞不舒、泛惡乾嘔。其二`,陰津虧損,如口舌乾燥、小便短少、大便秘結、舌光紅少苔、脈細數。

(3)胃寒:胃寒多由過食生冷,或過用寒涼克伐藥物,傷損胃陽,或稟賦胃陽素虛所致。其病理變化是:其一,寒邪傷陽,消化能力減退,常表現為腐熟能力不足,不能正常消化水谷,多見嘔吐清水等飲食不化的病理變化。其二,寒性凝滯,侵襲中焦,氣機阻滯,則見胃脘冷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作痛。

(4)胃熱(火):胃熱(火)多因胃陽素盛與情志鬱火相併,或因熱邪入裡,或因嗜食辛辣炙溥之品,化熱傷胃所致,以陽盛陰虛,胃腑機能亢進,火熱蘊盛為其病理特點。主要病理變化為:一是腐熟功能亢進,熱能消谷,胃火亢盛,故消谷善飢;二是胃失和降,可見口苦、噁心、嘔吐;三是胃火上炎,或為齒齦腫痛,或為衄血,火熱蘊盛,灼傷胃絡,則可嘔血等。

(三)小腸的病機

1.小腸的生理病理特點:小腸受盛胃中之水谷,泌別清濁,清者輸於全身,濁者滲入膀胱,下注大腸,與心互為表裡。故小腸的病理變化主要反映為二便異常。

2.小腸的基本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清濁不化,轉輸障礙,以小便不利、大便洩瀉為主要臨床表現。

失於受盛:失於受盛則見嘔吐、食人腹痛等。

失於化物:失於化物則見食人腹脹、完谷不化等。

清濁不化:清濁不化則上吐下瀉、腹痛腸鳴。

小腸實熱:小腸實熱多由溼熱下注,或心移熱於小腸所致,表現為小便頻數,或尿液渾濁不清,或淋濁,或赤澀,或莖中痛。:

小腸虛寒:小腸虛寒多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所致,表現為腸鳴洩瀉、腹痛喜按等。

(四)大腸的病機

1.大腸的生理病理特點:大腸為傳導之官,主津,其經脈絡肺。因此,大腸的病機,主要表現為傳化功能失常而出現大便異常。

2.大腸的基本病理變化:大腸有傳導糟粕和吸收水分的功能,故大腸有病則傳化失常,表現為大便異常,如洩瀉、痢疾和大便秘結等。

大腸熱結:大腸熱結多因燥熱內結,或因肺移熱於大腸,或溼熱積滯等,使大腸津液缺乏而便秘,或熱結旁流。

大腸溼熱:溼熱積於大腸或寒溼化熱,溼熱下注,則生洩瀉;若溼熱與氣血相搏,則痢下赤白、裡急後重;若溼熱阻滯經絡,氣滯血瘀,又可產生痔瘻等。

大腸虛寒:大腸虛寒,脾陽不振,運化失常,或腎陽虛衰,陰寒內盛,則洩瀉便溏、完谷不化,乃至滑脫不禁,或陽虛不運,或肺氣虛衰,大腸傳導無力而便秘。

大腸液涸:大腸液涸,大腸主津,津液枯涸,傳導不暢,則津虧便秘。

(五)膀胱的病機

1.膀胱的生理病理特點:膀胱有貯存尿液,化氣行水的功能。膀胱的氣化功能全賴於腎的氣化作用,其病理變化主要在於膀胱氣化失常,而出現排尿異常及尿液外觀的改變。

2.膀胱的基本病理變化:主要是膀胱氣化失常,或氣化不利,或氣化無權。

氣化不利:或因邪實,或因腎陽不足,則氣化不利,而尿少、癃閉?

氣化無權:腎失封藏,氣失固攝,則氣化無權,而遺尿、小便失禁等,

溼熱下注:或心火下移,或溼熱下注膀胱,則可致尿頻、尿急、尿道澀痛、尿血等。

膀胱虛寒:膀胱虛寒多由腎氣虧虛,固攝無權,膀胱失約所致,表現為小便頻數、清長或不禁,尿有餘瀝,遺尿或小便點滴不爽,排尿無力等。

(六)三焦的病機

1.三焦的生理病理特點:三焦的功能,實際概括了全身的氣化作用,故三焦的病理變化反映了上、中、下三焦所包括臟腑的病理變化。

2.三焦的基本病理變化:一方面表現為心、肺、脾胃、腎、肝等病理變化,另一方面又表現為水液代謝功能障礙。

三焦的氣化功能失司,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表現為心和肺、脾和胃腸,肝和膽、腎和膀胱的氣機不利,氣的升降出入異常,從而導致有關臟腑的生理功能異常:如心的行血,肺的呼吸和宣發肅降,脾和胃、腸的運化、升降,肝和膽的疏洩,腎和膀胱的蒸騰氣化。排濁等等生理功能,無一不有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協調平衡,析以,上述臟腑功能的異常,可歸結為三焦的氣化功能失司。另一方面,由於三焦是氣和津液運行的通道.丈是氣化活動的場所,因而三焦的氣化功能,概括了肺、脾、腎等臟腑調節津液代謝的生理功能。所以聽,將肺失通調,歸結為上焦的氣化功能失司;將脾胃的運化水液、輸布精微,升清降濁等功能失常,歸結為中焦的氣化失司;將腎和膀胱的蒸騰氣化、升清洩濁,腸的傳化糟粕等功能失常,歸結為下焦的氣化功能失司。故三焦的氣化功能失司,概括了全身水液代謝障礙的病理機制。

三、奇恆之府病機

(一)腦的病機

腦是人體極為重要的器官,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眼、耳、鼻、舌的視、聽、嗅、味,言語應答,肢體活動等,均是腦的生理功能。因此,惱的病變,即可出現上述各種生理功能的障礙或失調。但是,腦是由髓彙集而成,所以,腎中精氣虧虛,精不能生髓,腦髓空虛,即可導致腦的功能失調,而見智力減退,視、聽和言語應答遲鈍,肢體活動不便,痿弱不用等病理表現。腦的生理活動,全賴於氣·、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的充養,因此,心、肺、脾,肝、腎等的生理功能失調,均可引起惱的功能失調,而出現精神情志活動異常的病理表現。由於腦位於人之首,全賴陽氣的升騰,所以陽氣不升,可見頭目眩暈、耳目失聰等病理現象。

(二)體和骨的病機

髓居骨中,包括骨髓、脊髓和腦髓。骨為人體之支架,髓由精生,髓充於骨而養骨。髓和骨的功能失調,主要表現為生長髮育遲緩、骨質軟弱和鬆脆易折。因先天稟賦不足,後天飲食失養,或因邪熱內留,消爍陰液,或因下焦虛寒、精血不足,均可導致骨髓空虛和骨的軟弱、鬆脆等病變。

(三)脈的病機

脈為血之府,是氣血運行的通道。脈道以通利為順,若因津液枯涸、脈失濡養、痰濁內阻、氣機不暢和寒凝瘀阻等等,均可引起脈道不利,而致氣滯血瘀。反之,氣滯或血瘀,又可影響脈道的通利。若血不循經而溢於脈外,又可見各種出血的病理改變。

(四)女子胞的病機

女子胞,又稱胞宮、子宮。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月經和孕育胎兒。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失調,主要表現為經,帶、胎、產的異常。

女子胞生理功能失調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氣血不和,胞宮功能失調:女子的月經來潮、胎孕、產育和授乳,均以血為用,故有“女子以血為本”之說。但血之為用,全賴於氣。氣血和調,血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理效應;氣血不和,必然影響胞宮的生理功能,而引起種種病理變化。

血熱、肝不藏血或疏洩太過、脾不統血或氣不攝血,均可導致胞宮行血過多,而出現月經先期、月經的血量過多、行經期延長,甚至崩漏等病理表現。血隨氣火上逆,則可見經行吐衄,即是“倒經”,如因於氣滯、血瘀,或因於氣血不足,或因於陽氣不足、下元虛寒,而胞宮虛冷,均可導致胞宮行血澀滯,而見月經後期、經行血量過少,或為痛經,或為閉經,或為症瘕等病理表現。

如因寒溼或溼熱下注胞宮而引起的胞宮生理功能失調,實際上也是破壞了氣血的和調所致。

2.心、肝、脾、腎的功能障礙致胞宮功能失調:心、肝、脾、腎的功能失調,不僅可引起氣血的功能失調,還可導致胞宮的功能失調,常因情志失常、勞倦過度、房事不節等因素使胞宮功能失常,如思慮傷心,心血暗耗;思慮傷脾,氣血生化無權;鬱怒傷肝,肝失疏洩;房勞傷腎,腎精虧損,“天癸”衰少等等,均可導致胞宮功能失常,而出現月經、胎孕,產育失常等病理變化。

3.衝任氣血不足,胞宮功能失常:衝脈和任脈,均起於胞宮,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衝任二脈的氣血充盈,是胞宮生理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因衝、任隸屬於肝、腎,所以肝或腎的生理功能失調,可導致衝、任二脈的氣血不足,使胞宮的生理功能失常。衝脈又隸屬於陽明,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所以脾胃的運化功能失闊,影響衝、任二脈的氣血充盈,陽明脈氣血衰少,胞宮的生理功能可失常。

總之,胞宮的生理功能,是全身生理功能的一個組成部分,胞宮的功能失調與全身生理功能的狀況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臟腑是氣血陰陽的統一體,氣血陰陽在臟腑生理活動中,各自發揮特殊的作閒,因此臟腑病變的基本原理,就是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因各臟腑中氣血陰陽不盡一致,如有的是氣血陰陽並重,有的以氣陰為主,有的以氣陽為主,故臟腑失常的病變特點也各不相

同時,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等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失調,可相互影響,特別是髒與髒、腑與腑、髒與腑之間,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亦是非常複雜的。

【第八章 第四節(下)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