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純 我在金銀潭醫院堅守 3月剛成功撤機一例ECMO

3月17日,首批完成救助任務的支援湖北醫療隊陸續返程。與此同時,還有一批重症醫生仍在堅守武漢。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還沒有特效藥,躺在ICU的2000多名重症患者與死神的搏鬥還在進行中。

武漢的重症病房有哪些故事?醫生和患者都在經歷什麼?

荔枝新聞聯繫上了自大年初二起一直奮戰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重症病區的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潘純。

以下為潘純的口述:

我是大年初二來到武漢的,算上今天已經有53天。這幾天,陸續有戰友撤離返程,部分醫院關停病區。不過,金銀潭醫院作為重症及危重症的集中收治醫院,還是陸續有病人轉過來。我們管理的病區目前收治有20多個病人,其中8個需要氣管插管,6個需要做血濾,都還比較危重。

來漢近兩月,漸漸習慣了每天“驚心動魄”的節奏。坦白說,剛開始來的時候,壓力很大。一個臨時組建的團隊,一個臨時組建的病區,30多個重症及危重症病人住進來,大部分都要進行氣管插管等有創通氣,我們卻只有14個醫生、30多個護士。按照重症監護室的人力配比,醫生跟患者的比例應該是0.8:1,護理應該是2.5:1, 當時在人力上非常吃緊。

人手緊張,穿著防護服、戴著已經花了的護目鏡操作,每一項都是挑戰。在那種情況下,病人依然在增加,每轉出去一個,很快會有病人轉進來。而且,大部分都需要“高危”操作。氣管插管是常見的“高危”操作之一。插管時,患者會噴濺分泌物、血液,或產生飛沫、氣溶膠,增加新冠病毒傳染的風險。

我到目前為止,給7個病人插過管。插不插管?什麼時機插管?對於醫護人員來說,是個糾結的決定。畢竟這是新的疾病,還是烈性傳染病,大家的認知和心態都在影響著選擇。不過隨著對疾病認識的越來越深入,大家知道怎麼防護以後,會坦然很多。早期,為了減少大家的恐懼,邱海波和杜斌兩位專家常常在重症病房裡示範插管。現在,他們倆有時候只戴著面罩和護目鏡就插管了。實際上,操作過以後,你就會知道怎樣防護是正確的,而不是過度的。

在媒體報道中,經常會把插管描述得極有風險,甚至把插管的醫護人員稱作“敢死隊”。其實,插管的風險不僅對醫護人員有,對病人也有。因為一旦被插了管,就意味著需要用藥物讓病人睡覺。如果治好了,病人可能會醒過來。如果治不好,就意味著他永遠都醒不過來了。

因此,插管前,我們也會把風險告知給病人。我有一個病人,印象特別深。他38歲,也是一個孩子的父親。當我們把插管的風險告訴了他,他很配合,無條件信任我們。插完管以後,我們一直給他做俯臥位通氣,後來上了ECMO。15天后,ECMO撤機停藥,由於長期臥床,這位病人肌肉萎縮、肺部感染,還經歷了消化道大出血。我們晚上11點給他做胃鏡,堵住出血。最近,他終於慢慢恢復,可以說話了。他說的第一句話是“謝謝”,我很感動。這幾天,他也開始要求吃削皮的蘋果。當要求開始多起來的時候,我覺得,他快好了(笑)。


金銀潭戰疫故事|潘純 我在金銀潭醫院堅守 3月剛成功撤機一例ECMO

金銀潭醫院 潘純(左)與同事為患者安裝ECMO


金銀潭戰疫故事|潘純 我在金銀潭醫院堅守 3月剛成功撤機一例ECMO

武漢金銀潭醫院 正在進行俯臥位通氣的患者

這位病人也是金銀潭醫院成功撤機ECMO的第一位病人,發生在3月。

目前我這邊實施了6例ECMO,3例成功撤機。其實,我個人對ECMO持保留態度。它是一個風險和受益並存的操作,甚至可以說,在有些時候風險是大於獲益的。它可以幫助我們維持住病人的生命體徵。然後給我們時間去治療原發病。

但是因為是有創治療,它也會帶來一些風險,就像我那位38歲的病人後續面臨的。使用ECMO,其實是把自己逼到一個萬不得已的境地。如果能把患者的病情逆轉在ECMO使用的節點之前,使用常規和挽救性治療能夠逆轉病情,反而是最好的結果。

事實上,我們收治的很多重症及危重症病人都需要一個月及以上的護理時間。重症病區不像方艙醫院,有很多生動的故事可以講述。在這裡,我們常常會面對垂危的身體指徵和無法正常交流的患者。竭盡全力地從死神手裡搶人,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我們也希望零死亡,但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一位治療50多天的病人核酸檢測依然是陽性,動用了ECMO各種先進技術依舊無力迴天。這時候,我們也沒有時間熱淚盈眶,只能打起精神,還有很多病人需要我們爭分奪秒的救治。

在金銀潭醫院,我們也一直在嘗試各種臨床試驗。瑞德西韋、克力芝和康復者血漿等藥物的臨床試驗都是首先在金銀潭醫院開展。但是第七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裡,也可以看到:目前為止沒有特效藥。新冠肺炎的治療更多是打組合拳。目前我們重症及危重症的治療有三點很重要,一是原發病的控制,二是氣管插管的關口前移,還有一點是俯臥位通氣。


金銀潭戰疫故事|潘純 我在金銀潭醫院堅守 3月剛成功撤機一例ECMO

潘純兒子送給父親的畫

其實經歷過這一次,對我個人來說,不止在思考新冠肺炎重症治療的經驗,也會尤其感懷這樣特殊時期特別純粹的醫患關係。

平時在醫院,臨床試驗很少會有人參加。但是在新冠肺炎的治療中,很多病人和家屬會願意一試。這當然也是特殊時期的非常之舉,但能強烈地體會到一種信任。其實,醫生的出發點一定是好的,做臨床試驗也一定是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做的。千萬不要懷疑醫生的用心。

此外,我也特別想說,俯臥位通氣在日常ICU的診療中應該被推廣。

因為俯臥位通氣對醫護人員來說很累,需要耗費很多的人力,在平時ICU中用到的很少。據統計,在國外,俯臥位通氣的使用率是16%;在中國,俯臥位通氣的使用率是8%。這一次重症病人的治療已經證明了俯臥位通氣是很好的手段,可以通過一些制度的改革,讓它在治療中更為普及。

最近,那位38歲的病人一天天好轉了。有一天,他跟我說,“等我病好了,要請你喝茅臺”。在這次疫情中,其實可以看到很多非常和諧的醫患關係。在這裡,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平等治療、平等用藥。在這裡,一切都是可信任的。

我想說,無論是白衣戰士,還是白衣天使,其實他們也都是普通人,需要被肯定,需要被信任。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新冠肺炎患者被治癒,更希望疫情之後,醫患關係能夠被“治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