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貌無關:清朝皇室選秀首看門第,二看品行,美貌無關緊要

在古代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他是天下最尊貴的男子,當皇帝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優先選擇配偶,好像是全國的女子任由皇帝挑選,身為皇帝他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小日子過的很滋潤。作為一個皇帝他的老婆自然是全天下最漂亮的,畢竟都是任由她挑選的嗎?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就拿我們距離我們年代最近的清朝來說皇帝選妃子之類的,也不是任由皇帝做主,清朝有一套“選秀”制度,選秀不是指的現在各大電視節目舉辦的選秀活動,而是清朝為皇帝和皇室子弟選擇妻妾和宮女的一種獨特辦法,按理說即使是朝廷的行為,在全國海選,當然是要選擇美女了?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清朝的選秀美貌還真的是次要的,那麼什麼才是清朝選秀最看重的呢?小楓就帶著大家一起去看看。

與美貌無關:清朝皇室選秀首看門第,二看品行,美貌無關緊要


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清朝的獨特的選秀制度到底是如何一步步的確立的?

1.皇帝娶的都是蒙古貴族的女子

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一個統一王朝, 和漢人正統王朝有很多地方不一樣,就比如這皇帝選皇后和妃子,清朝有獨特的“選秀”制度,而這個制度決定了清朝的選秀首重不是美貌,因此你如果在影視劇中看到清朝那個皇帝娶了一個漂亮的平民妃子那幾乎是不大可能發生的事情,我看俺清朝選秀制度的確立。

清朝皇室的選秀,在最初不能稱之為選秀而是擇偶,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根本沒有所謂的海選的“選秀”制度,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時候,他們的擇偶十分簡單,就是哪一個女子的孃家勢力大,對清朝(後金)有幫助大,就娶誰!因此在當時清朝皇室主要選擇與蒙古王公貴族聯姻,主要是出於鞏固政權和聯結盟友的考慮。這一點在皇太極身上最為明顯。

皇太極的正宮皇后是博爾濟吉特氏.

額爾德尼琪琪格(哲哲)也就是後來的孝端文皇后,她是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思之女,當時後金和蒙古關係密切,為了取得蒙古的支持,皇太極迎娶了她。不僅如此皇太極後來還迎娶了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和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海蘭珠,她們三人來自從一個部族,而且哲哲是後兩人的親姑姑,其中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就是孝莊太后,也是順治皇帝的生母。


與美貌無關:清朝皇室選秀首看門第,二看品行,美貌無關緊要

我們可以看一下皇太極的后妃,基本上都是蒙古部落的女子,也就是說當時清朝皇帝基本上娶的都是蒙古部落的女子,這幾乎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到了清順治福臨的時候也是一樣。在他14歲的時候,在母親孝莊太后和多爾袞的操辦下,他迎娶了他第一位皇后,蒙古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孝莊文皇后侄女科爾沁博爾濟吉特·孟古青,帶有很重的蒙古印記。

與美貌無關:清朝皇室選秀首看門第,二看品行,美貌無關緊要

順治皇帝


年幼叛逆的順治和這一位皇后感情並不好,加上順治討厭多爾袞,於是順治十年,順治帝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降皇后為靜妃,並令其改居側宮。而在第二年順治冊立博爾濟吉特氏·阿拉坦琪琪格,她是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也是孝莊的侄孫女。

所以說順治在位的皇后都是蒙古貴族之女,而他的父親皇太極也是這個樣子,也就是說當時清朝皇帝大多數娶蒙古貴族的女子。

2.創立獨特的選秀制度

順治一生中感情受挫,甚至有傳言他最後因為感情問題,直接出家當和尚了,真假尚且不論,但是順治一生中確實感情不順,而且想娶自己喜歡的女子也不能,於是他創立了清朝的選秀制度,也就是說在他之前清朝根本沒有明確的選秀制度,這是他創立的。

順治十年,順治昭告天下:“選立皇后,作範中宮,敬稽典禮,應於內滿洲官員之女,在外蒙古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選擇。”——《清世祖實錄》

也就是說,選擇皇后和妃子應該在滿洲官員和外藩王公大臣的女子中選擇,這一詔書擴大了選妃的範圍,不僅僅侷限於蒙古貴族了,滿洲官員的女子也被納入到這個範圍之內,比如順治帝的寵妃董鄂妃就是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鄂碩是董鄂的父親。而順治這一詔書可以說是清朝選秀制度確立的標誌。

3.選秀制度的相關規定

清朝的“選秀”制度,其實上分為兩種,雖然都是選擇女子,可是目的卻不同。

一、在內務府包衣三旗(鑲黃、正黃、正白包衣三旗,實際上就是皇室的奴才)中每年進行一次“選秀”,作為宮女進入到宮中(伺候人)。

二、八旗女子的選秀

每三年舉行一次,滿、蒙、漢八旗家中14歲至16歲的女孩子都必須參加,被選中者留在宮中,成為皇帝的嬪妃或者被賜予皇室子孫做妻妾等。沒有被選中的可以回家,自由婚配。這也就是說八旗中的“選秀”其實就是為皇室選妻妾的。

凡滿、蒙、漢軍八旗官員、另戶軍士、閒散壯丁家中年滿十四歲至十六歲的女子,都必須參加三年一度的備選秀女,十七歲以上的女子不再參加。————《清世祖實錄》

但是選秀是強制性的,不得不參加,當然如果有年紀沒有到的八旗女子也不能私自婚配,特別是在年齡規定範圍之內,一定要參加選秀,不然不準婚配。

與美貌無關:清朝皇室選秀首看門第,二看品行,美貌無關緊要


乾隆時期規定旗人女子在規定的年限之內因種種原因沒有參加閱選,下屆仍要參加閱選。沒有經過閱選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歲也不準私自聘嫁,如有違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長官都要受到嚴懲。


“戶部通行傳諭八旗,所有未經選看之秀女,斷不可私先結親,務須遵例於選看後再行結親聘嫁。”

“應閱視的秀女,在未受閱選之前私自與宗室王公結親者,其母家照隱瞞秀女例議處。”——《清高宗實錄》

用現在的話來講,八旗適齡女子和別人結婚,那都是皇室挑選沒有看上眼的。八旗中的適齡女子,剛開始都是皇室的,首先要去選秀,不去選秀你就不能定親,否則你的罪過就大了。選秀沒有選上,皇室看不上,你回家吧,然後可以自行婚配了。雖然這個比方有點不恰當,但事實確實如此。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清末,對於秀女的年齡規定又做了修改,八旗女子最小的是十一歲,大的達二十歲,需要參選秀女。

選秀女的過程

秀女制度確立了,相關的規定也有了,那麼秀女到底是如何選出來的呢?絕對不可能是看一眼適合或者不合適就決定的,畢竟那麼多女子要挑選,因此需要一個過程,一個步驟。

首先、適齡女子免費乘車到北京城

沒到“選秀”之年,各省的適齡女子便有其所在的旗營選派,篩選年齡等,然後乘坐騾車到京城,乘坐騾車的費用由朝廷統一發放,畢竟選秀主要是服務於皇室的,也不能讓參選秀女的家庭和秀女本人自費,本來有人心裡就老大不情願了,你讓她自費更是不可能。

其次、給秀女們排車

等到這些適齡的女子來到京城後,先休息一下,然後由本旗的參領、領催的安排下開始“排車”,排車就是安排這些女子入宮參選的順序,這個又有具體的規定。

1、按照民族的順序進行排列

滿族的女子排在最前,畢竟滿族是統治者,所以他們排在最前。其次是蒙古族的,最後才是漢族的,就是按照這個順序進行排列的。

2、和宮中有沒有關係

任何時代都可以走後門,選秀也是一樣,按照滿蒙漢三族順序進行排列之後,還需要進行排序。如果你有親戚在宮中當后妃,那麼你就會排在最前面,然後排的是上一次參選秀女沒有選中,這一次又來參選的女子,排在最後的才是第一次參選秀女的新人。

3、然後在按照秀女們的年齡大小進行排定次序

當然是年紀大的在前面,年齡小的在後面,因為年紀大的基本上沒下次機會進行參選了,這也算是中照顧吧。

然後、入宮等待閱選

等到這些秀女全部都排定順序之後,便安排他們在日落的時候按照排定的順序乘車依次前往皇宮,每一輛上都掛著兩個燈籠,燈籠上帶有“某旗某佐玲某某人之女”的標誌,也就是說將你的家世都說清楚了,一看就知道是誰的女兒。這些選秀的車隊到達皇宮後,依次前往御花園、休元殿等接受閱選。

最後、是留牌子和撂牌子

秀女們五六個人站成一排,依次進入接受閱選,每一個秀女都會有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她的姓氏信息,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身份證,一旦她被選中,這個片子就會被留存,稱之為“留牌子”。而沒有被選中的,則稱之為“撂牌子”,“撂牌子”的秀女則由太監陪同出宮,基本上就可以自由婚配了(不排除有再一次參選的秀女)。

與美貌無關:清朝皇室選秀首看門第,二看品行,美貌無關緊要


而被留牌子的秀女,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了,直接成為皇妃的候選人了呢?並不是?被留牌子的秀女,只是進入到初選,還有定期複選,這個程序更為複雜嚴格,沒有通過複選的,也和之前撂牌子的秀女一樣被遣送回家。

如果複選成功晉級的話,才有可能成為皇妃的候選人,僅僅只是候選人而已。還有經過“引閱、復看,留宮住宿”等才能最終成為皇妃或者皇室的妻妾。所以這一個過程是複雜麻煩的。

清朝選秀的標準

美貌不是第一標準

之前說過選秀其實就是給皇帝或者皇室選擇妻妾,那麼當然要選最漂亮的,美貌是不是清朝選秀的第一標準呢,其實並不是,清朝選秀自然不是以美貌為標準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1、選秀的候選人有限

要知道清朝選秀主要是在八旗女子中選擇,這就極大縮小了範圍,廣大平民是沒有資格參加的,所以人數也不會很多,這出美女的概率很小。

2、統治者刻意迴避女色

女色是統治者所忌憚的,歷史上因為女色誤國的君王大有人在,所以喜歡美女是沒有錯的,可是放在統治者這裡就有問題了。所以在八旗秀女被“閱選”的時候,必須是素顏,不準濃妝豔抹,而且是穿旗袍,這個時候誰長的貌美如花,越選不上,因為太后等會極力反對,即使皇帝想選幾個美人也不可能。甚至美貌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清朝選秀重品行和門第

既然美貌不是首要的標準,那選秀的重要標準是什麼?門第和品行!

門第在中國古代一直存在,能真正做到的娶妻堅持平民和門第不高的,當屬明朝皇帝,朱元璋規定明朝的皇后必須是門第不高的,在清朝可不是這樣的,他們很看重門第,一個秀女的出身如何,甚至決定她能不能被選中,比如一個王府王爺的女兒和一個普通旗人的女兒參加選秀,選中的會是王府千金。

至於品行,這個歷代都會看重品行,畢竟清朝選秀很多的時候都是為了給皇帝或者皇室子孫挑選妻妾的,要求有“母儀”之相,什麼通情達理,賢良淑德,是最看重的,如果一個女子惡毒無比,那就不要說了,選秀你絕對不能成。

門第第一,美貌忽略不計

清朝的選秀,主要標準是門第和品行,但是如果要說誰排在第一,那就是門第,我們可以看出來清朝皇家后妃都是出自於名門大族,從最初的蒙古貴族到後來的八旗貴族,沒有一個是平民百姓。所以選秀的時候也第一考慮門第,如果你出身八旗名門,比如是一個王爺或者貝勒之女,這個成功幾率就很大,至於說美貌,有時候根本就不考慮了。

比如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太后,她本人就是奇醜無比,但是她卻成了皇后,以至於活來的太后,為什麼,因為她的門第,她是慈禧之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慈禧是她的姑姑,所以這個門第在當時根本沒有人能比的上,在門第之下美貌根本不算什麼。

與美貌無關:清朝皇室選秀首看門第,二看品行,美貌無關緊要

隆裕太后


也許有人會說光緒皇帝的寵妃珍妃相貌就不錯,可那是你忽略了她的門第,珍妃的父親是侍郎,伯父是廣州將軍,其伯父是大學士桂良的女婿,還和恭親王是連襟,這個門第確實高,所以選出來的都是靠門第。沒有門第長得貌比西施也沒有用,相反的如果門第高,奇醜無比也會被選中。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清朝選秀,美貌並不是首要的,看重的主要是你的門第,然後是品行,至於美貌那是次要的,甚至有時候根本不重要。一個清朝皇帝要娶天下第一美人,除非對方是高門大戶,否則根本沒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